..續本文上一頁發生作用,對於第六意識有所幫助,但是前五識,它不能獨立的有所活動,如果沒有第六意識支持它,它不能獨立的活動,前五識不能獨立去做善,獨立去做惡,它沒有這個能力,一定要和第六意識合作,才有這樣子的事情。
●眼耳身叁二地居
這底下又說到這個識,在叁界裏邊的差別,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差別。
眼耳身叁,是指眼識、耳識、身識。不是眼根、耳根、身根。這叁個識二地居,地是九地,叁界裏邊共有九地,即九種境界,一是五趣雜居地,二是離生喜樂地,叁是定生喜樂地,四是離喜妙樂地,五是舍念清淨地,六是空無邊處地,七是識無邊處地,八是無所有處地,九是非想非非想處地,一共是九個地。五趣雜居地是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是色界四禅。後邊的四個地,是無色界的四空定。
第一個五趣雜居地,是欲界裏的境界,欲界就是這個世界的衆生,都是有欲的,欲界的「界」字怎麽講,我們說世界,當然也就可以,但是在經論裏邊,它有一個特別的解釋,一個人他不發脾氣,他心裏一直是很平和,你怎麽樣阻撓他,他心裏一樣平靜不動,叫做「能持自性」,能保持你自己的性格不變、不失掉。「持」就是能拿得住、不失掉。能持自性就叫做「界」。這樣講說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就是這個世界的人都是有欲的,這個「欲」把持住不變。五趣:指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這五類的衆生都是有欲的,人是有欲,生到欲界天也是有欲,到惡鬼也是有欲,我們從經上看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樣也是要結婚的,究竟欲是什麽?什麽欲呢?在俱舍論上看,它說兩種欲,一種是段食欲,一種是婬欲。
像我們的飲食,有形段的,它有營養。吃到體內,能夠滋養我們的生命,但是它還有雜質,還要排泄。欲界天上的人,他們不排泄,吃的東西都是營養,這是有段食欲,都要吃東西,不吃不行,不吃,這個生命不能存在。欲界天上的人,人間的人,叁惡道的衆生,都要有飲食,都有這種欲。惡鬼道是有這種欲,地獄的衆生也有這種欲,而能不能吃到,有沒有飲食,那又是一回事,但是有這種欲,也都是有婬欲的,所以叫做欲界。欲界裏邊有地獄、有惡鬼、有畜生、有人、有天,有這麽多不同果報的衆生在裏邊居住,叫五趣雜居地。
二是離生喜樂地。「離」就是把欲界的煩惱遠離了,欲界都是有欲,其實「欲」都是煩惱的一種,衆生有很多很多煩惱,但欲界這世界上的衆生,衆多煩惱裏邊,欲的煩惱是最重的,所以說是欲,其實他還有其他的瞋恚的煩惱、癡煩惱、高慢的煩惱、疑惑的煩惱、很多很多的煩惱,但是就說特別重的煩惱,這個欲,現在這個欲界的人,他感覺到欲是苦惱,他想要離欲,這就要坐禅,修不淨觀,數息觀或修念佛叁昧也好,把欲界的欲遠離,這件事要經過欲界定,未到地定,進步到初禅的時候叫做「離生喜樂定」。
欲界定也是不容易成就的,未到地定,也是很難的,要是得到未到地定,得初禅還是容易的,在天臺智者大師摩诃止觀裏,有兩句話,即「事障未來,性障根本」。事障未來,就是事能障礙你成就未到地定。性障根本,就是性能障礙你得離生喜樂地,得初禅。「根本」就指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個禅都是根本禅,指初禅來說,性障根本。
什麽叫做「性」,什麽叫做「事」,「事」指身體說,身體的事怎麽會障「未到地定」,未到地,就是你成就了「奢摩他」,成就了叁昧,但是根本叁昧,根本初禅還沒來,所以就叫做未到地定,現在的境界比一般的靜坐情況已進了一步,但還沒有成就初禅。什麽是未到地定的障礙,就是這個身體,靜坐的時候,不管坐得怎麽好,若還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那就還沒到「未到地定」。要是心裏面一念不生,明靜不動,一坐七天,但是還感覺有身體的存在,也還沒得未到地定,所以叫事障未來。
若忽然間有一天,或者是白天,或者是夜間,靜坐時感覺身體沒有了,空了,好像虛空一樣,就是未到地定成就了,這個時候有輕安樂,未到地定還沒有得初禅,因爲「性障根本」,「性」還是障礙,「性」是什麽呢?就是還有欲,得到未到地定,若能坐七天都不用放腿子,或者是更多的時間,或者有種種靈感,如果佛法沒有多學習,就感覺自己有神通,但其實也沒有。
其實初禅還沒得到,就是因爲心裏面還有欲,心裏面還有欲,有的時候還會有瞋心,也會有高慢心,這個時候還沒得初禅,還要努力靜坐,努力修行,修行到有一天,這欲心沒有了,其實這就要修不淨觀,把欲心破除去。
這時靜坐的境界又進了一步,就是又有了身體,未到地定時,身體沒有了,這時候又有了身體,這身體如雲如影的樣子,此時有更殊勝的輕安樂出現,這時候是初禅。初禅離生喜樂地,遠離了欲界的煩惱,這時候就生出來喜樂,只是說個喜樂,前面還有尋伺,尋伺在鸠摩羅什法師譯作覺觀,初禅裏有尋伺喜樂,五樣事情。
尋伺就是來對治欲界煩惱的正憶念,對治欲界貪煩惱的這些法門,修數息觀也是在內。尋和伺的不同,就是粗細的不同,伺是微細的,尋是概略性的觀察,覺觀和尋伺的意思是一樣,因爲有這樣子的正憶念,把欲界煩惱對治熄滅了、破除去了。破除去以後,身體就有變化,成功了,心裏面特別的歡喜,人就是少睡覺、少吃飯,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來,專心的靜坐,要求得禅定,忽然間成功了,心裏會特別的歡喜。
樂就是輕安樂,輕安樂是怎麽一回事呢?我們人是欲界的人,我們身體裏邊,地水火風是欲界的物質,但是長期不斷的精進用功,得到色界定的時候,就是色界的地水火風出來了,到現在欲界身體裏邊來,到這裏邊來,那色界天的地水火風和欲界的地水火風一接觸,就有了快樂。
我們人身有病,如身體生個瘡,生瘡這地方流膿流血就痛,這流膿流血的瘡也是地水火風,但是因有罪過的關系,使令人痛苦,但是由長期修止觀、靜坐,成功了。把色界的地水火風引來到身體裏面,不感覺痛,而是感覺非常快樂,都是地水火風,但作用不同,感覺不同,雖然有尋伺喜樂,但內心還是寂靜的,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明靜不動,相續不斷的明靜不動,這是離生喜樂地。
因遠離了,熄滅了欲界的煩惱,欲界的煩惱也就不活動,煩惱的種子還是存在,因沒得到聖道,煩惱是不能斷的,一定要見到無爲法,才能斷煩惱,只是修定,而不修般若的智慧,是不能得聖道,由定的力量使欲界的煩惱不活動,這叫做離生喜樂地。
第二個定生喜樂地,我們沒得定的人,假設歡喜靜坐的人,不要說是得到色界初禅,若得到欲界定,心裏面都感覺到非常歡喜的,要是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禅離生喜樂定,那還了得。
得了定的人,多數是有高慢心的,原來高慢心可能不大,得了定以後,高慢心就大起來,但是已經得定的人,要長期不斷的入定,不能說得定以後,隔七天才入定,那是不行的,要天天入定,定就不容易失掉,如果不常入定,定還會失掉,不過也不要緊,失掉了,再努力,還是會回來,和沒得定的不同。
常常入定,他的想法,和我們修靜坐還沒成功的人不同,有什麽不同呢?他對尋伺這件事,感覺到很苦,所以他就想辦法對治,要把尋伺去掉,他一靜坐下來,要用尋伺,然後才能喜樂,他不高興尋伺,就想辦法破尋伺,一靜下來,心裏就思惟尋伺的過患,來破壞它。
如師父收徒弟,徒弟不守規矩,師父就诃斥他,類似這樣子,當然也不是晝夜六時一直诃斥,靜坐時心裏诃斥覺觀也是意思意思,這尋伺就不起了,尋伺不起了,這個時候叫什麽名字呢?叫做內等靜。
定生喜樂地,就是把初禅的尋伺破壞了,不斷的靜坐,入初禅時去诃斥尋伺的過失,這樣子忽然有一天,尋伺不起了,即「內等靜」,定生喜樂地就出現了。
內等靜,這句話怎麽講呢?「等」是前一念和後一念相等,前一念,後一念,這個心刹那刹那相續下來,我們沒得定的人,前一刹那視爲一件事,後一刹那又視爲別的事。得定的人,一刹那,一刹那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就是心一境性的,沒有尋伺的分別,他心裏面非常的寂靜。所以叫做「內等」。
「靜」是信的意思,信以誠敬爲意,如水很混濁,但不動搖它,水就慢慢澄清了,我們內心沒有信的時候,心裏是混濁的,有了信心時,心裏是清淨的,所以信是清淨的意思,這裏邊表示什麽意思呢?
就是靜坐的人,還沒得初禅的時候,他心裏總是疑惑自己能不能得到初禅,當有一天忽然得到了,就有了信心我能得到初禅,我已得到初禅,就有了信心。這是什麽意思呢?因爲我們沒有得到禅定的人,還有欲的人,欲的煩惱是很難除斷的,很難把欲去除,所以自己沒有信心得初禅,忽然間得到初禅,欲雖然難斷,我是把它斷了,已得初禅,已有了信心,這叫離散必染。
這個「染」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散亂心的人有欲,是一種染汙,得到禅定以後,對於定的境界也有愛著心,這也是個染。得到初禅的人,他有了信心,欲是很難斷的,但是還是能斷,有了信心,得到初禅以後,感覺非常歡喜,很愛著這個境界,愛著久了,又感覺這尋伺不對勁,我有沒有信心把尋伺除去呢?又是不決定。
得到二禅的時候,初禅不對勁的地方,我也能把它去掉,又增加了信心,對定的染也能把它去掉,所以又增加了信心,這時候叫做靜,「內等靜」。「靜」就表示信心的意思。「內等」就表示把初禅的尋伺除去了,內心裏更深刻的寂靜,就是定力又加深了,這個時候,也是有喜有樂,而這喜樂當然比初禅的喜樂更殊勝,這叫做定生喜樂地,因得二禅的定,所引生出來的喜樂。這和初禅不同,可是得了二禅以後,這個喜,當然是人之常情,做了一件事成功了,心裏面就歡喜,但是得到定的人的歡喜,也不是一般人的歡喜能比得上,他的樂也不是一般人的欲樂能比得上,可…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