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
「崇重賢善」和「輕拒暴惡」對比起來,似乎崇重賢善比較容易。我們對佛菩薩,有道德的人,我們生恭敬心,對佛所說無量無邊的佛法,或世間的善法,我們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照理說也不是太難。但「輕拒暴惡」可能不那麽容易,說是暴惡的法我們拒絕它,我們不做惡事,但是暴惡的人,你敢輕慢他嗎?那這又一回事了。
當然我們在曆史上看,也有的人不怕強權,你不對,我就可以诃斥你,我就依法處理,這樣的人也是有,經論上也這樣講「輕拒暴惡」,我不去做惡事,暴惡的人我也輕視他,我們佛法裏邊,我們出家人對惡的人有輕視的心,這話對不對?可是如果從整體來看,也是有好處,因爲惡人不受尊重,他可能會反省一下,那麽不是也很好嗎?這就叫做慚愧。於叁善增上、自增上、法增上、世間增上,生起自己的慚愧心,不做一切惡事,能停止一切惡業,如身不清淨、語不清淨、意不清淨,都能停下來,能修學善法,這叫做慚愧。
無貪、無瞋、無癡,這叫叁善根,說它是善根,因它能夠生起一切善法,我們內心裏邊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內心清淨了,用清淨心去做一切功德,這個功德是清淨的,是善法。所以這個是善的根,表示它能生出善法來。
第四個善心所就是「無貪」。沒有貪心,就是不染著的意思,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切可愛的境界,如欲界裏五欲的境界沒有染著心,天上的禅定,四禅八定的境界,心裏面也沒有染著心,這叫做「無貪」。可見這「無貪」的境界也是很不得了。舍利弗阿毘昙論上說的叫「不希望」,對於可愛的境界,心裏不存希望,這可見無貪境界很高。如果不能用戒定慧來清淨自己、調伏自己,這可見達不到這個程度。無貪,因爲無貪了,內心清淨了,就能做諸功德。
第五個善心所是「無瞋」。「無瞋」就是對於一切苦惱的境界,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不如意的境界的時候,心裏面不憤怒,也就是不染著的意思。
對於不如意的境界,你心裏不著,當然就不瞋了,如果你執著它,心裏就會憤怒,所以「無瞋」也就是不著的意思。
無瞋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來說:大乘佛法特別的貴重這個「無瞋」,你無瞋了,你能和一切衆生的關系會好得多,如果你常常發脾氣,你和衆生的因緣不會太好,你行菩薩道時會有困難,所以菩薩不應該有瞋。
小乘佛法,如阿羅漢,也是不應該有瞋,對於「貪」特別诃斥,我們讀阿含經時,我們會感覺到,就是你自己好好努力的修行,沒有像大乘經典那麽樣汲汲的去利益衆生,小乘佛法認爲自己和別人的關系不大好也不要緊,但是自己要好好努力修行,也可以得阿羅漢果,所以對於無瞋,不像大乘經論那樣的重視。
「無瞋」這件事,其我們只要凡夫,有貪心的人,就有瞋心,不過也不一樣,有的人貪心重,有的人瞋心重,在家人瞋心重,還情有可原,我們出家人若瞋心重就不大好。爲什麽呢?因爲我們天天都在學習佛法,佛法就是能調伏我們自己的煩惱的,我們在佛法裏邊,我們沒能用佛法調伏自己,放縱自己的心就憤怒,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這是不對的。
當然我們初出家,因爲時間不長,那也情有可原,如果已經出家幾十年了,還隨便發脾氣,這是不對的,不應該的,就是要用佛法來調伏自己。我們多讀經論,就隨處都可看到調伏自己內心的法門,今天也調伏,明天也調伏,時間久了,就會有效,心裏就不那麽樣沖動,就會好一點。
第六個善心所是「無癡」,就是智慧,對世出世間的事理,能明明白白的理解,就是「無癡」。理解就是智慧,什麽智慧呢?第一個就是生得慧,也叫做報得慧,就是父母生下來他就有這個智慧,不是學習來的,但是這是他生前學習的帶到今生來,沒有失掉。
生得慧也有高低的不同,我們在曆史上看司馬光的事情。他小時候和很多小孩一起玩,旁邊有個很高大的水缸,裏面有水,有個小孩爬上去,一不小心就掉到缸裏面,其他小孩都嚇跑了,司馬光就拿石頭撞破缸把小孩救出,司馬光小時候就有這麽好的智慧,大家都有生得慧,但他生得慧高,這就是生得慧有不同的意思。
接下來說: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我們從字面上去解釋,就是我們聽聞佛法,得到智慧。在解深密經上的解釋,這個聞所成慧是很不得了的智慧,就是你學習佛法,全面的通達,通達什麽是佛法,非常的純熟,到了這個程度,叫做聞所成慧,這可見我們要聞慧,那還不是容易的。
思所成慧,就是聞慧成就以後,你內心裏面要用聞所成的智慧去思惟,聞所成慧裏面,我們說一切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當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是如意的好,不如意的也好,你要思惟,這是無常的、是苦的、無我的,在日常生活裏邊要用上它,常常的思惟。不能說你學了一肚子的佛法都放在一邊,誰要是贊歎你一句,你就歡喜了,那這個人是我的好朋友,因他贊歎我,有了罵你一句就不高興了,怎麽可以輕視我呢?如此即還用原來的老家風,貪瞋癡在活動,這就是沒有思慧了。
學了佛法以後,不論遇到什麽境界,要以你聞所成的智慧去思惟,思惟這個人罵我一句話,這聲音是緣起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畢竟空的,這個人也是緣起的、無常的、無我的、畢竟空的。沒有人罵我,也沒有一個被罵的人。你要用佛法這樣思惟,是空的、是幻化的,如夢中境,這樣子,貪心、瞋心就不活動了,那麽你內心不就是清淨了,所以這就是智慧,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怎麽講呢?因爲你不能一直的思惟,你還要坐下來修禅定,修禅定將心定下來,得到禅定以後,在禅定裏邊再思惟「苦、空、無常、無我。」照見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樣思惟。這個時候,就叫做修慧。有了修慧,你不斷的修「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就會有一天「一念相應」,你就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就是得無漏的畢竟空的智慧,那個智慧也叫修慧,是無漏的修慧,沒得到無漏修慧的智慧是有漏的。修慧是通於有漏的、無漏的。
得生慧是一般境界,當然要是一個比丘修行得很好,死了以後,又來到人間,他的生得慧也是很高的,不會是很笨的人,那麽有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思慧,就無癡,不會愚癡。「愚癡」怎麽講呢?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世間的善惡果報,不相信有出世間的善惡果報,不相信有這些事情,佛法的道理也不相信,世間的善法也不相信,相信人死了就完了,種種這些都是愚癡。現在因爲有這樣的智慧,就無癡,破愚癡的無明,這叫做慧,所以叫「無癡」。
第七個善心所是「勤」,就是精進的意思,在叁十七道品裏,是四正勤,惡法有兩種,一種是已經生起了,一種是還沒生起,沒有生起的惡法要精進修學戒定慧令它不生,已經生起的惡法要精進修學戒定慧把它滅掉,你做這件事,要精進的去做,去滅這惡。「生善就是已生出來善法」你不斷修行,令它增長廣大,沒有生出來的善法,叫它能生出善法,對未生善、已生善,也要這樣去修行,就是滅惡生善,精進的去修行,這叫做「勤」。
「精進修行」這件事,如果說得圓滿一點,就是我們本身,所有佛教徒都是一樣,但是我們出家人好像重要一點。出家佛教徒應該要有一個清淨的願力:我一定要得聖道。要有這樣堅定、勇猛的願望,有這個願,就會精進的去修行。如果沒有願,也不想成就什麽,出了家,住在一個地方,天天有飯吃,打板就去上殿,或者殿也不上,你能把我怎麽樣呢?那這樣子,他就不會精進了。所以我們出家人要有願,我想要有成就,比如說我想把法華經背下來,有這個願,就天天要讀,要把它背下來,就會做這件事。
如我想要得禅定,那天天要靜坐,我想做個大法師,講經的法師,我想做大禅師,你要有這個願,然後就按這條路向前走。
怎樣精進呢?一定要有願,有願才能夠精進,修行的事情和世間上的事情一樣,不見得會那麽順利,有時候有些人精進了一陣子,回頭想我能行嗎?他行我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那也就不精進了,所以也要有信心:我行。叫我修大廟,我修不起,但是我一天可以拜叁千拜佛,這事我可做到,不要小瞧自己,這也是個條件。
精進會遇見什麽困難的事,也不要怕,想辦法突破它,這樣子叫做精進,如遇見到一點困難,就想算了算了,我不做了,那也不行,但是要是肯精進的話,就一定會有成就。
佛法裏所說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說有成就,當然不會一下子所有功德都成就了。當成就一少部分功德時,你不要滿足,不要得少爲足,應繼續精進,這樣子你就會成就了「勤」,「勤」這功德就成就了。
第八個善心所是「輕安」。輕安是修定的人,靜坐的人,他得到禅定,才會有輕安的事情,「輕」就是沒有粗重了,叫做「輕」,遠離粗重叫做輕,身心調暢叫做「安」。
「粗重」這句話怎麽講?我們沒有得到禅定的人,很難知道粗重的意思。不過常常靜坐的人,會比較容易明白。比如說有病的人,身體很不舒服、很苦惱,等到病好了,就感覺到很自在、很舒服。這個「病」就叫做「粗重」。沒有病的時候,身心很自在叫:調暢。沒有得禅定的人那種境界叫「粗重」,得了禅定的人,就沒有粗重了,那麽就叫做「調暢」。
「粗重」分成兩類:身粗重,心粗重。「心」怎麽叫粗重呢?心裏面有貪瞋癡的煩惱,有欲。欲界的人有欲,叫做「心粗重」,因爲內心裏有欲,有欲也就會有瞋,就會影響你的身體這生理組織,也就有粗重。粗重就是「無堪能性」,沒有堪能性,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沒有能力。靜坐的時候,你心裏的煩惱,就算是不強,但是它也給你作障礙,有貪瞋癡的人,心裏就亂,很難把它靜下來,這叫無堪能性,你心是這樣,身體有的時候…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