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化身。
二是外凡位的菩薩,和一般發菩提心的人天,聲聞人,這些人所見到的佛是丈六的老比丘像,就是丈六金身佛像,這是一類化身。
叁是隨類化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可能現出一個在家人,也可能現出比丘尼,或種種不同的形像,化導一切衆生,那麽叫做隨類化身。
佛的大悲心,化出來叁類的分身來息苦輪,熄滅一切衆生的苦惱。衆生的苦惱,就像車子的輪子,忽高忽下轉動,在六道輪回裏,忽然間到天上,忽然間又到地獄去了,或者在人間,就是忽高忽低,忽升忽沈的流轉不停,所以叫「苦輪」。有叁類化生,我們就可見佛、聞法、修學聖道,慢慢就息苦輪。
這些事情都是佛的什麽智慧做的呢?就是前五識的成所作智,所做的事情,佛本身無量功德已圓滿,只有爲一切衆生作化導的事,這些化導的事,就由佛的後得智,成所作智來做這事情,成就佛所化導衆生的工作。
頌第六識
叁性叁量通叁境,叁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是第六意識的頌。
第一句「叁性叁量通叁境」,這裏邊先說明第六意識的性、量、境。因爲心識在它的性別上說,有善、惡、無記的不同,所以有叁種性別,第六意識是通於叁性的,它有時是善,有時是惡,有時是無記。
第六意識和第八識,和第七識都不一樣,和前五識也不同,叁性和前五識是一樣。叁量:現量、比量、非量。前五識只是現量,第六識就通於叁個量。第六識它要同前五識同時緣所緣境的時候,它就是現量。
如果這個人,他得禅定,在禅定裏,第六識也是現量,要是他不在禅定裏,也不是同前五識同時活動,它就不是「現量」,多數是「比量」或「非量」。
「通叁境」就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這和「叁量」有相通的意思,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同時緣境的時候,就是「性境」,它不同時緣境就不是「性境」。第六意識觀察事理有時有錯誤的分別,那就變成「帶質境」。
如我們睡著了,前五識休息,第六意識沒有休息,就是作夢,作夢的時候,就是「獨影境」,或者緣念過去的事,或者思惟未來的事,這都屬於「獨影境」。這是說第六意識它活動的範圍是特別廣大的,第六意識和前五識不同,和第七識、第八識都不一樣。
●「叁界輪時易可知」。第六意識能在欲界裏活動,也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上活動,所以叫做叁界。在初禅的時候,還有眼識、耳識、身識。到二禅以上,前五識都不動了,就是第六意識。叁禅、四禅也都是第六意識。色界天的四種禅,定力已很高深,可是和無色界的四空定對比起來,無色界四空定是更高深了,雖然是很深,也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也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沒有超越第六意識,所以說「叁界」。
「輪」就是第六意識生死輪轉。欲界、色界或無色界。從無色界又回到欲界,或是到地獄去,或是到天上,像輪子轉動,都是第六意識在那裏活動,這件事是很容易知道的,這表示還有不容易知道的,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是普遍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人造了罪到地獄去,第八識也是到地獄去,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當然第八識也在,但是我們不容易覺知到。所以對阿賴耶識來說,第六意識是容易知道的,所以叫做「叁界輪時易可知」。
這裏邊多說一句,就色界天二禅以上到無色界天,前五識都不活動了,只是第六識。但這兩個世界的人,有時有因緣會來到我們的世界:欲界,來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聽佛說法,就可能要用耳識了。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他的世界,它不需要前五識,但是他要是來到欲界,他還是需要前五識,這裏邊有一點差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這底下是說到助伴,因爲第六意識的活動,所有八個識的活動,都不是單獨的,一定有心所法爲它作伴,幫助它做事情,同它合作,這件事才能做成,不是識自己的作用,所以又說到心所法。「心所法」同它在一起活動,叫做「相應」。「相應」換一句話說,就是大家合作,沒有沖突的意思。所以叫做「相應」。可是在書上也說出幾種差別的意義,表示相應的道理。
一是「同在一時」:心王和心所法活動的時候,不是前後,而是同在一時,這也是相應的意思。
二是「同依所依」:心王在活動的時候,它一定有一個所依,第六意識要依止第六意根,眼識要以眼根爲依止處。爲所依,心王有所依,心所也和它一樣,也要依止這個根。第六意識的心所也要依止第六意根,故稱「同依所依」。
叁是「同依所緣」:第六意識所緣的境界,第六意識的心所也緣慮這個境界,所緣的境界是同一個,沒有差別。
還有一個「形像」的事情,形像是指識在所緣境上活動的相貌。「形」就是活動,心王有所緣,心所也同樣緣慮這個境界。它們活動的相貌是不是一樣呢?不是一樣,心王是緣慮所緣境的總相,心所法緣慮總相,也緣慮別相,這就是有多少不同。心所與心所也不是一樣,如受心所,受是領納的意思,想想心所是取相的意思。「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各有各的形像,形像是不一樣的,但都是緣同一個境界,所以還是合作的。
心王、心所各有它自己的體性,互相合作的做這件事,以心王爲主,心所法是助伴,和合起來做成這件事,這就叫做「相應」。相應的心所有多少呢?一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就成唯識論看,心所法一共是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完全和第六意識是相應的,所以叫做「相應心所五十一」。
我們前面講前五識的時候,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根本煩惱六個,大隨煩惱八個,中隨煩惱二個,小隨煩惱十個,不定心所四個,這麽多心所加起來,正好就是五十一個。
根本煩惱我們已講過貪、瞋、癡。現在講慢、疑、惡見。
慢:一共是七個,就是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高慢這種心所法在經論哩,佛菩薩的智慧,能把它說出這麽多,有這麽多不同的高慢心。慢:就是我們衆生總是感覺到有一個我,認爲我是很不錯的,自然的心就高起來,把別人看低一點,把自己看高一點,自然會有這種心情,這就叫做「慢」。
「慢」裏邊有兩個意思,一是對於不如我的人,我就感覺比他強,這叫做「慢」,二是對於和我相等的人,我感覺和他一樣,不輸於他,我和他一樣,這也是「慢」。
過慢:就是和我一樣的人,和我同等,但我感覺我比他強,這叫做「過慢」。那個人的程度是高過我,但在我的心裏,我覺得和他一樣,也叫做「過慢」。
慢過慢:就是那個人是高過我,但是在我的心裏,我比他還要高,這叫做「慢過慢」。
我慢:就是在色、受、想、行、識裏邊,執著有一個我,視所執我,高舉爲性,這叫「我慢」。
增上慢:是指有修行的人說的,不是我們一般沒修行的人,沒有修行的人沒有這種慢,有修行的人怎麽會有增上慢呢?就是他成就了一種功德,這功德並不是像他自己想的那麽高,如這個人得初禅,他就認爲是得初果,得了二禅、叁禅、四禅。他就認爲得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了。得了色界四禅,雖然不錯,但還是凡夫境界,而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是聖人的境界,是無漏、清淨的境界,那不是得四禅能比的。
但是這位得禅定的人就誤會了,認爲自己是得四果,其實只是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而已,卻誤以爲已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了。這叫「增上慢」,對他心裏的想法和實際的情形來說,超過頭了,所以叫「增上慢」。
卑劣慢:就是那個人的功德超過我很多,但我自己認爲我只少少的不如他,這叫卑劣慢。
邪慢:就是自己一點功德也沒有,但認爲自己有功德,叫做「邪慢」。
有了高慢心,在佛法裏來說,對自己是種障礙,因爲常常在經論上比喻,慢就像高山似的,水留不住,會流下來,有了高慢心就很難聽聞佛菩薩善知識的教導,所以對於自己是不利的,這是煩惱心所裏的慢。
疑:懷疑什麽呢?這裏所說的疑,不是一般事情的疑惑,如走路到十字路口時,應走那條路,心裏疑惑不定,在此不是指這個意思。是說對於佛法「苦、集、滅、道」的道理,自己心裏有懷疑,說「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是那麽回事嗎?心裏有疑惑,不決定,說是「修學無漏的聖道,能得叁乘的涅槃」,是真有那麽回事嗎?心裏疑疑惑惑的,這就叫做疑。有了疑心,信心就生不起來,種種的功德也不容易成就,疑是個障道的因緣。
至於說佛法講修行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那個疑是另外一回事,不是這個疑,那是一種修行的事。他已經開始修行了,現在說的疑是對佛法的信心還沒建立起來。
「惡見」就是他有一種不合道理的思想,「惡」就是「可诃斥」的意思,可诃斥的一種不對的、不合道理的思想。有五種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
一是「身見」:指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的生命體,在這裏邊執著有我、我所的思想,就叫做「身見」。我們中國人和印度人的思想不一樣,雖然也常常說「我今天怎麽怎麽的」,常常也是這樣說,但只是粗略的。
因爲這身體是我,並不像印度的外道,他們有更深刻的想法。但是要是我們學習佛法,明白了什麽叫做身見,我們依據佛法的四念處去修行,也一樣的可得聖道。所以我們雖然不是明顯的像印度的外道執著有我,但是修學四念處來對治我見時,也能得聖道,所以還應該去認識,什麽叫「身見」。
剛才說就在色、受、想、行、識五蘊裏邊,執著這個是我,我們大略的說有兩種執著:一是執著色、受、想、行、識就是我。二是執著離開了色、受、想、行、識,…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