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P5

  ..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化身。

  二是外凡位的菩萨,和一般发菩提心的人天,声闻人,这些人所见到的佛是丈六的老比丘像,就是丈六金身佛像,这是一类化身。

  三是随类化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可能现出一个在家人,也可能现出比丘尼,或种种不同的形像,化导一切众生,那麽叫做随类化身。

  佛的大悲心,化出来三类的分身来息苦轮,熄灭一切众生的苦恼。众生的苦恼,就像车子的轮子,忽高忽下转动,在六道轮回里,忽然间到天上,忽然间又到地狱去了,或者在人间,就是忽高忽低,忽升忽沈的流转不停,所以叫「苦轮」。有三类化生,我们就可见佛、闻法、修学圣道,慢慢就息苦轮。

  这些事情都是佛的什麽智慧做的呢?就是前五识的成所作智,所做的事情,佛本身无量功德已圆满,只有为一切众生作化导的事,这些化导的事,就由佛的後得智,成所作智来做这事情,成就佛所化导众生的工作。

  颂第六识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这是第六意识的颂。

  第一句「三性三量通三境」,这里边先说明第六意识的性、量、境。因为心识在它的性别上说,有善、恶、无记的不同,所以有三种性别,第六意识是通於三性的,它有时是善,有时是恶,有时是无记。

  第六意识和第八识,和第七识都不一样,和前五识也不同,三性和前五识是一样。三量:现量、比量、非量。前五识只是现量,第六识就通於三个量。第六识它要同前五识同时缘所缘境的时候,它就是现量。

  如果这个人,他得禅定,在禅定里,第六识也是现量,要是他不在禅定里,也不是同前五识同时活动,它就不是「现量」,多数是「比量」或「非量」。

  「通三境」就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和「三量」有相通的意思,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同时缘境的时候,就是「性境」,它不同时缘境就不是「性境」。第六意识观察事理有时有错误的分别,那就变成「带质境」。

  如我们睡着了,前五识休息,第六意识没有休息,就是作梦,作梦的时候,就是「独影境」,或者缘念过去的事,或者思惟未来的事,这都属於「独影境」。这是说第六意识它活动的范围是特别广大的,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不同,和第七识、第八识都不一样。

  ●「三界轮时易可知」。第六意识能在欲界里活动,也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上活动,所以叫做三界。在初禅的时候,还有眼识、耳识、身识。到二禅以上,前五识都不动了,就是第六意识。三禅、四禅也都是第六意识。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力已很高深,可是和无色界的四空定对比起来,无色界四空定是更高深了,虽然是很深,也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也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没有超越第六意识,所以说「三界」。

  「轮」就是第六意识生死轮转。欲界、色界或无色界。从无色界又回到欲界,或是到地狱去,或是到天上,像轮子转动,都是第六意识在那里活动,这件事是很容易知道的,这表示还有不容易知道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是普遍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人造了罪到地狱去,第八识也是到地狱去,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当然第八识也在,但是我们不容易觉知到。所以对阿赖耶识来说,第六意识是容易知道的,所以叫做「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里边多说一句,就色界天二禅以上到无色界天,前五识都不活动了,只是第六识。但这两个世界的人,有时有因缘会来到我们的世界:欲界,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听佛说法,就可能要用耳识了。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他的世界,它不需要前五识,但是他要是来到欲界,他还是需要前五识,这里边有一点差别。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这底下是说到助伴,因为第六意识的活动,所有八个识的活动,都不是单独的,一定有心所法为它作伴,帮助它做事情,同它合作,这件事才能做成,不是识自己的作用,所以又说到心所法。「心所法」同它在一起活动,叫做「相应」。「相应」换一句话说,就是大家合作,没有冲突的意思。所以叫做「相应」。可是在书上也说出几种差别的意义,表示相应的道理。

  一是「同在一时」:心王和心所法活动的时候,不是前後,而是同在一时,这也是相应的意思。

  二是「同依所依」:心王在活动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所依,第六意识要依止第六意根,眼识要以眼根为依止处。为所依,心王有所依,心所也和它一样,也要依止这个根。第六意识的心所也要依止第六意根,故称「同依所依」。

  三是「同依所缘」: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第六意识的心所也缘虑这个境界,所缘的境界是同一个,没有差别。

  还有一个「形像」的事情,形像是指识在所缘境上活动的相貌。「形」就是活动,心王有所缘,心所也同样缘虑这个境界。它们活动的相貌是不是一样呢?不是一样,心王是缘虑所缘境的总相,心所法缘虑总相,也缘虑别相,这就是有多少不同。心所与心所也不是一样,如受心所,受是领纳的意思,想想心所是取相的意思。「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各有各的形像,形像是不一样的,但都是缘同一个境界,所以还是合作的。

  心王、心所各有它自己的体性,互相合作的做这件事,以心王为主,心所法是助伴,和合起来做成这件事,这就叫做「相应」。相应的心所有多少呢?一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就成唯识论看,心所法一共是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完全和第六意识是相应的,所以叫做「相应心所五十一」。

  我们前面讲前五识的时候,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六个,大随烦恼八个,中随烦恼二个,小随烦恼十个,不定心所四个,这麽多心所加起来,正好就是五十一个。

  根本烦恼我们已讲过贪、瞋、痴。现在讲慢、疑、恶见。

  慢:一共是七个,就是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高慢这种心所法在经论哩,佛菩萨的智慧,能把它说出这麽多,有这麽多不同的高慢心。慢:就是我们众生总是感觉到有一个我,认为我是很不错的,自然的心就高起来,把别人看低一点,把自己看高一点,自然会有这种心情,这就叫做「慢」。

  「慢」里边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於不如我的人,我就感觉比他强,这叫做「慢」,二是对於和我相等的人,我感觉和他一样,不输於他,我和他一样,这也是「慢」。

  过慢:就是和我一样的人,和我同等,但我感觉我比他强,这叫做「过慢」。那个人的程度是高过我,但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和他一样,也叫做「过慢」。

  慢过慢:就是那个人是高过我,但是在我的心里,我比他还要高,这叫做「慢过慢」。

  我慢:就是在色、受、想、行、识里边,执着有一个我,视所执我,高举为性,这叫「我慢」。

  增上慢:是指有修行的人说的,不是我们一般没修行的人,没有修行的人没有这种慢,有修行的人怎麽会有增上慢呢?就是他成就了一种功德,这功德并不是像他自己想的那麽高,如这个人得初禅,他就认为是得初果,得了二禅、三禅、四禅。他就认为得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了。得了色界四禅,虽然不错,但还是凡夫境界,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圣人的境界,是无漏、清净的境界,那不是得四禅能比的。

  但是这位得禅定的人就误会了,认为自己是得四果,其实只是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已,却误以为已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这叫「增上慢」,对他心里的想法和实际的情形来说,超过头了,所以叫「增上慢」。

  卑劣慢:就是那个人的功德超过我很多,但我自己认为我只少少的不如他,这叫卑劣慢。

  邪慢:就是自己一点功德也没有,但认为自己有功德,叫做「邪慢」。

  有了高慢心,在佛法里来说,对自己是种障碍,因为常常在经论上比喻,慢就像高山似的,水留不住,会流下来,有了高慢心就很难听闻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所以对於自己是不利的,这是烦恼心所里的慢。

  疑:怀疑什麽呢?这里所说的疑,不是一般事情的疑惑,如走路到十字路口时,应走那条路,心里疑惑不定,在此不是指这个意思。是说对於佛法「苦、集、灭、道」的道理,自己心里有怀疑,说「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是那麽回事吗?心里有疑惑,不决定,说是「修学无漏的圣道,能得三乘的涅槃」,是真有那麽回事吗?心里疑疑惑惑的,这就叫做疑。有了疑心,信心就生不起来,种种的功德也不容易成就,疑是个障道的因缘。

  至於说佛法讲修行时,「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那个疑是另外一回事,不是这个疑,那是一种修行的事。他已经开始修行了,现在说的疑是对佛法的信心还没建立起来。

  「恶见」就是他有一种不合道理的思想,「恶」就是「可诃斥」的意思,可诃斥的一种不对的、不合道理的思想。有五种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

  一是「身见」:指在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在这里边执着有我、我所的思想,就叫做「身见」。我们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思想不一样,虽然也常常说「我今天怎麽怎麽的」,常常也是这样说,但只是粗略的。

  因为这身体是我,并不像印度的外道,他们有更深刻的想法。但是要是我们学习佛法,明白了什麽叫做身见,我们依据佛法的四念处去修行,也一样的可得圣道。所以我们虽然不是明显的像印度的外道执着有我,但是修学四念处来对治我见时,也能得圣道,所以还应该去认识,什麽叫「身见」。

  刚才说就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边,执着这个是我,我们大略的说有两种执着:一是执着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二是执着离开了色、受、想、行、识,…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