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P4

  ..续本文上一页缘。

  鼻、舌、身三识皆需七个缘,即九个缘中,不需要「空」和「明」二缘,其他七缘都要。

  「九缘七八好相邻」。这「好相邻」怎麽讲呢?不是一个缘能令它生起,要这麽多的缘在一起,大家很好的互相帮助,不相乖违,大家合作,这个识就生起了,叫做「好相邻」。

  「九缘七八好相邻」。诸法因缘生,因缘里边缺一样就不行,就不能生起。「邻」就是帮助,相邻就是互相帮助,大家很好的互相帮助,所以这识就能生起。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这个地方是说明前五识的作用,前五识的作用当然很重要,在我们欲界来说,五趣杂居地,这五个识还是很重要。合三离二。「离二」指眼根和耳根,这两个识去观尘世的时候,这两个根和境界要相离,即眼根和色境相离,耳根与声境相离,不能合,离开了,识才能观尘世。

  合三:指鼻、舌、身这三个根与所缘境要相合。三个识才能去观察所缘境。「离」与「合」就是「根」与「境」来说离、合。而「识」就不能说有离合,识与所缘境没有远近的分别。

  「观尘世」就是观察色、声、香、味、触等尘世,都是地水火风之尘世间,或者我们眼、耳、鼻、舌、身、也都是尘所成就,外面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尘。这表示什麽意思呢?这前五识在我们凡夫时代,它不能观察第一义的,它没有这种智慧,除非成佛了。

  「合三离二观尘世」,我们五趣杂居地的人,有眼、耳、鼻、舌、身。有很多很多的方便,要取要舍,有前五识的帮助,我们很方便,如眼盲或耳聋都不行,所以听闻佛法,也还需要有眼、耳。盲聋瘖哑是八难之一,所以前五识在世间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们八个识里,从造业上看,第六识当然特别重要,可是要是没有前五识的帮助,第六识会有困难,前五识发生作用,也要有第六识支持,是互相支助,所以第六意识的发生作用,要有前五识的帮助,它的作用才很好,所以前五识也很重要。

  愚者难分「识」与「根」:就是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对於「识」与「根」如何分别就有困难。世间上一般的人认为「根」就是「识」,不是离开「根」更有「识」,按佛法来说,这就是愚者。

  根有「扶根尘」,这不算是根,「净色根」才是根,净色根它虽然很清净,很重要,但是它只能够把外边的色声香味触摄取过来,即五净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把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影像摄取过来,它只能这样子,它不能发生出来了别的作用,它是地水火风之无情物。

  能了别的是「识」本身的作用,「识」它有自己的种子,在第八识里,由那个识的种子发出来识的,不是五根发出来的识,五根只能帮助它发识,如果没有识,五根是不能了别的,不能发生作用的,所以若说「根」就是「识」,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世间的哲学,如唯物主义者,认为根就是识,我们精神作用是由脑发出来的,认为离开脑另外没有识。在佛法里面说,物质的东西不能发出来说,识有它自己的体性,不是物质,但是它们要和合才能发生作用。不过这是按照我们欲界五趣杂居地来说,要是色界天二禅以上,他们入定时,他们前五识都不发生作用了,只有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无色界天,他们修无色四空定的关系,把色身不要了,没有前五根,只有受想行识,只有识的作用,这样可看出来,的确是「根是根」,「识是识」,所以才有这样的事情,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有的文说:带相观空唯後得,这文说「变相」,「带」也可以,「变」也可以,在义理上都是通的,前已说过的两个颂,都是在凡夫时代,有漏的染污识,这底下就说无漏的清净识,清净的,无漏的五识。如果说修行成功,成佛了,那麽前五识是什麽样子呢?它有什麽作用呢?这地方说出来:「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变相观空这里边智慧的问题,应该说有三种,论修行的次第说到後得智,变相观空唯後得,这後得智是变相观空的,这样说後得智是怎样来的?是由加行智、根本智而後才有後得智。

  这个「加行智」,就是我们讲过的闻、思、修。「加」就是努力,「行」就是修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修「无我、无我所」,修「四念处观」。早晨也修行,白天也修行,夜间也修行,今天也修行,明天也修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或多少劫之修行,叫「加行」。

  我们凡夫的心和圣人的境界是有段距离,想要把它变成圣人的境界,要努力才可以,所以这个叫「加」。「加」就是努力,努力修行,这个时候的智慧是闻思修的智慧,闻思修的智慧对根本智来说,这主要的还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所说的修行方法和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所说修行方法有多少不同,但是都是观空,无我,无我所,都是这样说。

  「观空」。最初我们的心,都是很执着有所得,对於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些尘劳的境界,这个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连在一起,很难解脱,所以心就在一切相上活动。

  「观一切法空」,就是要无相,无相不是一下子就无相,要逐渐逐渐加行,努力修行,逐渐的心里空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成功的时候,根本智就出现了,就成就了,在修「加行智」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根本智见真如理时,是离一切分别相,不分别空,也不分别不空,所有的分别都停下来,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境界,这个时候叫根本智。

  根本智见真如理是他自受用境界,初得无生法忍的人就成就根本智,但是还没圆满,要继续修行,两大阿僧只劫,成佛了,这根本智才圆满。不过初得根本智以後,他又会出定了,後得智就出现了,得到根本智以後,又得到一种智慧,出定以後,心里就有了分别,因受根本智的影响,这分别是清净的。

  根本智是无分别的,後得智是有分别的,是分别什麽呢?就是能够将他所得到的根本智见真如理这件事,方便善巧的用语言文字把它形容出来,来开导我们这些不明白道理的人,这就叫做「後得智」。

  现在说「变相观空唯後得」是什麽时候呢?是成佛的时候,前一刹那根本智出现,後一刹那是「後得智」。根本智是观一切法空,後得智用语言文字说它是空,但後得智去观空的时候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是「变相观空」,无分别和空才是没有变异的,就是契合了真如理的本相,等到後得智一有分别,就在本相上又变出来一个空相,不过是相似。佛的後得智所变的真如理,同真如理是相似的,那才正确,所变出的空相,也就是後得智。

  所以後得智不能直接去观察真如理,只能变出来一个相去观察真如理,这是後得智。前五识到成佛的时候,就是後得智,也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属於後得智,它不能直接去观察真如理,只是一个後得智,变相观空去观察真如理,是这样意思。

  在凡夫时代,只能观尘世,不能观察真如理,到成佛的时候,它属於後得智,它能够变相观空,能有这个作用。

  「果中犹自不诠真」。就是成佛的时候叫做「果」,还是不能够「诠真」,即不能诠显真如理的本相,它没有这种作用,成佛了。前五识所成就之成所作智,後得智,它的作用只此而已,它不能够诠真如理的本相,它要变相观空,就是这麽一个程度。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面说他得的智慧,这底下说什麽时候成就无漏的後得智。「圆明初发」。「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是圆满的、光明的,是一点烦恼也没有了,一点烦恼的黑暗也没有了,完全是大智慧光明。

  大圆镜智是什麽时候成就的呢?是成佛的时候才成就。十地菩萨也还没有成就。十地菩萨要再进一步成佛的时候,无间道现前。无间道就是「根本智」和「真如理」无间。我们的分别心当然是谈不上,或者是修四念处观的人,他在贤位,还没入圣位的时候,他也能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同一切法空有间,中间还是有隔碍,就是有烦恼的隔碍。到成佛时,无间道一现前,所有的烦恼都清除了,这也叫「金刚道」。就是金刚三昧。

  在金刚三昧里,「根本智」和「真如理」无间。所以叫「无间道」。这一刹那过去,就是「解脱道」,就是佛无量功德圆满,所有烦恼都熄灭了,就得大解脱。功德圆满,即圆明初发。

  圆明初发成无漏。大圆镜智圆满光明初发的时候,成无漏,佛的前五识,这个时候是无漏的,无漏的原因在那里呢?因为五识要依靠五根,才能发出来作用。五根在还没成佛的时候,就连十地菩萨在内,还是属於有漏,不是无漏,所以发出来的五识也还是有漏的。一定要到大圆镜智一刹那间发出来了,就是阿赖耶识完全变成清净的无垢识。无垢识也就是无漏识,它变出无漏的五根,无漏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由无漏的五根发出来五识,这五识也就是无漏了,所以「圆明初发成无漏」。这可见前五根,前五识,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还属於有漏的,这个地方等於说位次。

  前五识什麽时候才成为无漏的呢?要到圆明初发的时候,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那时才是无漏的。

  三类分身息苦轮。成了无漏以後,前五识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有什麽用处?就是做「三类分身息苦轮」这件事。三类分身都是属於化身,佛有报身、有化身。报身就是大圆镜智无量功德庄严的无漏的境界。这种境界连十地菩萨都看不到,是唯佛与佛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他不能用这样的身来度化众生,因我们众生和他不能接触,所以佛一定要到凡夫世界来度众生,另外变化出一个身体,就是化身。三类化身,那三类?就是所度化的众生有三类,佛为这三类众生现出不同的化身,所以也就称为三类。

  一是内凡位的大菩萨,到这个程度还是凡夫,但是他所见到的佛,就是千丈,很高大,如须弥山这样大的佛,这是…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