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散乱,心也能明静而住,但是要是不小心,散乱就来了,散乱了一会儿,可能会觉悟,又不散乱。这样又是明静而住,又会散乱,有的时候会出现什麽事情呢?在成唯识论上说能发出来一种「恶慧」,一种恶劣,可诃斥的慧,就是邪知、邪见,这叫散乱。
第七个大随烦恼就是失念「於所缘境不能明记」静坐的时候要有所缘境,你要明明了了的记忆住所缘境,叫做「念」,若失掉,明记不忘的念,不是掉举就是昏沈,不是昏沈就是散乱,又是不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叫做「失念」。
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得很好,很详细,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有掉举,有散乱,我们自己知道,也可能很快的知道,也可能很慢的知道,总是能知道。但是有一样事情,就是不太能知道,就是「失念」。
对於所缘境不是明明了了的,可是也没有掉举,也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沈,但是於所缘境不是太明显的显现,这样子情形,它也有个名字叫「沈默」,就是所缘境沈默了,不是掉举,也不是散乱,没有杂念、没有昏沈。我们会误会以为得定了,事实上,心里虽然不散乱,不昏沈,而是在那个地方接近昏沈的时候,宗喀巴大师把它指出来,使令静坐的人,更能清楚的认识自己,这应该说是「失念」的意思。心里虽然不是掉举、散乱、昏沈,但不是十分明了,「念」没有了,就是「失念」。
第八个大随烦恼是「不正知」,「不正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不知道什麽是应该做的事,什麽是不应该做的事,这叫做「不正知」。第二个意思是对於所观察的事物,有种种错误的理解,错误的想法,那麽就叫做「不正知」。这是所有的人,不管信佛、不信佛,都会有这样的过失。「不正知」,那麽就会犯很多的错误。
我们出家人不学戒,就会不正知,不学习经论也会不正知,很多事情会不正知,如静坐时,应修止的时候,你不知道,应修观的时候,也不知道,那麽不知道就会有错误,静坐就搞不好。
如像要昏沈了,这个时候就应该修观你要不修观,继续打瞌睡,如心里散乱了,应修止,把散乱的心停下来,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还住於所缘上,要是自己不知道修止,就继续打妄想,那麽这样的静坐要到几时才能修好?所以很多就犯不正知,就会有很多错误。
我说一个小小的故事:好像是和孔夫子同一时代的人,齐景公的事情。齐景公他常骑的马,被养马的人杀死了,齐景公大怒,就拿武器要杀养马的人,但这时候,齐景公旁边有个相,叫晏子。晏子说:我来替你说养马人的罪,你不要怒,齐景公说好。
晏子就拿着武器到养马人旁边说:
第一句话:你为我们大王养马,你杀了他的马,你罪该死。
第二句话:你为我们大王养马,你杀了他的马,使令我们大王要杀死你,你罪该死。
第三句话:你为我们大王养马,你杀了他的马,我们大王要杀死你,使令我们大王杀死你这件事流布到各国的诸侯那里去,议论我们的大王,你罪该死。
晏子说了这三句话,这个时候,齐景公说:好了好了,放了他,不要杀他,可以保持我在各国诸侯仁慈的名誉,慈悲的名誉,保留我的好名誉。
那麽这件事也就看出来,齐景公他不正知,晏子的智慧高一点,是正知。因马被杀死而要杀人,这件事不太好,名誉也不好,会引起议论。晏子就看得多一点,深一点,对比起来,就是正知,当然社会上做生意的人也是一样,你要能正知,可能会做得很成功,要是不正知,就可能会失败。
以上所说的八个大随烦恼,我们会很明显的知道,这是我们出家人修行的事情,什麽是不对的,一样一样的说出来,叫我们避免,这就是「大八」。
「贪、瞋、痴」是「根本烦恼」里边的。「根本」就是它能生出其他的烦恼,其他的罪过,所以叫做根本。「根本」是因,能生出其他的「果」,能引出其他的罪过。
贪、瞋、痴是三个不善的根本,是三不善根。在善心所里有「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对照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也就可以明白什麽叫不善根。贪、瞋、痴这烦恼需要长期修学戒、定、慧才能去掉,不是一句话就能去除。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底下说到五识所依的根,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面说到: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加起来一共是三十四个心所,意思是说前五识的活动,有这麽多的心所同它在一起。总而言之,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它要有前五识的支助,它也就影响前五识,所以做善法的时候,就有「遍行别境善十一」。要是做恶的时候,当然也有「遍行」,有「中二大八贪瞋痴」。
这底下「五识同依净色根」,这五个识,它要发生作用的时候,它不能独立发生作用,它要依止「净色根」才能发生作用。「净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是清净的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根我们肉眼是不得见的。我们肉眼所看见的眼耳鼻舌身,这叫扶根尘。我们肉眼所见的眼耳鼻舌身,它也是地水火风组成,是做什麽用呢?能扶持这五个净色根,能保护它,使令它不坏,能正常的发生作用,那麽叫做扶根尘。
这「净色根」,眼根有眼的净色根,耳根有耳的净色根,五个根都是个别的,眼识要依止眼根,它不能依止耳根,其他四个识也要依它自己的根,所以这种根是不共的。它不能共同依止一个根,要个别依止自己的根。但是另外还有共依的根,如第六意识,前五识的活动,不管哪一个识,它要发生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有第六识作它的依止处,第七识、第八识都要依止,的以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是前五识共同依止的根。
第六识它能种种的分别,所以它能为前五识共同的依止处,第六识如果在打其他的妄想的时候,前五识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一定要有第六识为他作依止,眼才能够得见,耳才能够闻。眼、耳、鼻、舌、身,都要靠第六识作依止。
第七识叫「染净依」,在凡夫时代,第七识就执着我,它执着我的关系,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就要依止它,就是染污了,不清净了,执着我就不清净,如果入了圣位,无我的时候,第七识就清净了,就成为无漏。
第八识是「根本依」,因所有识的活动,都要靠第八识的种子才能活动,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这个种子发生作用了,眼识才能见色,耳识也要有耳识的种子,种子发生作用,它才能闻声,鼻、舌、身识都是这样的,所以第八识是根本依,这个「依」在唯识上还有很多说法,有四缘,也有四依。
一是「因缘」,叫做「种子依」,怎麽叫做种子依?因不管那个识的生起,都有种子,都要依靠这种子发生作用,才有现行识的活动,所以叫做种子依,这种子在四缘里边说是因缘。
二是「所缘缘」,第一个「缘」是缘虑的意思,所缘就是所缘虑,所思虑。第二个「缘」是「依托」的意思,就是依托这个境界,这个识才能生起,生起了,又去缘虑这个境界,所以叫做「所缘缘」,就是所缘虑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它生起的因缘,生起了又没有离开它,要在它那里思惟,观察分别,所以叫做「所缘缘」。如眼识要观察青、黄、赤、白等色境,依托这个境界眼识才生起,生起了以後,又去观察这个境界,所以叫做「所缘缘」,在四依里边,叫做「境界依」境界是它依托,依赖的地方。
三是「等无间缘」,就是前一念识灭,後一念识生起,前一念、後一念没有间隔,就叫「无间」。念念的识都是一样,都是平等,前一念识的灭,後一念识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识的灭,作为後一念识生起的一个因缘,如前一念识不灭,後一念识是不能生起,这个叫做「开导依」,因为前一念识灭了以後,开出了一个地方,可引後一念识的生起,所以叫做「开导依」。
四是「增上缘」,就是识的生起,要有其他各式各样情况去帮助它,不障碍它,其他种种情况有增上力量,帮助它生起,所以叫「增上缘」。在四依里边叫「俱有依」,俱有就是同时有,识有的时候,帮助识生起的缘也同时有,这叫「俱有依」。
这「四种缘」和「四种依」,我们先作个比喻,如农村里种稻,种子下在土里,种子就比如「因缘」、土壤、阳光、雨水及施肥等其他人工,这都属「增上缘」。
物质的「色法」只有「因缘」和「增上缘」,而我们了别相的「心法」,不可以只有两个缘,一定要有四个缘,就是要有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及增上缘,不然它不能生起。现在说「五识同依净色根」是什麽缘呢?它就是增上缘,眼根是眼识的增上缘,眼根如果坏了,眼识就不能够生起,虽然有眼的种子,即有「因缘」,也有眼根,即「增上缘」。若没有「所缘缘」也不行,就是要有所缘境,不然的话,识也不能生起,还要有「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是现成的,总是刹那生、刹那灭。所以「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属於「增上缘」。
「九缘七八好相邻」。前面只是说五识所依之净色根,这底下就全面的说一说。九缘、八缘、七缘,指眼识要有九个缘,耳识要八个缘鼻、舌、身三识要七个缘,才能够生起。眼识九个缘都是什麽呢?
一是「眼根」,眼根是「增上缘」。
二是「色境」,眼所观的色境界,这是「所缘缘」。
三是「眼识的种子」,即「因缘」。
四是「空」,眼识去见色需有「空间」,才能观察所缘境。
五是「明」,要有「光明」把所缘境显示出来,黑暗就不行。
六是「作意」,要「作意」心所把眼识的种子引出来,眼识才能取向所缘境。空、明、作意皆属「增上缘」。
七是第六识,八是第七识,九是第八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皆作眼识之「增上缘」,以上加起来就是九个缘,眼识是这样子。
耳识要八个缘,除了「明」外,即眼识不需要「光明」,但要有耳根、声尘、耳识种子、空、作意、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等八个因…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