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散亂,心也能明靜而住,但是要是不小心,散亂就來了,散亂了一會兒,可能會覺悟,又不散亂。這樣又是明靜而住,又會散亂,有的時候會出現什麽事情呢?在成唯識論上說能發出來一種「惡慧」,一種惡劣,可诃斥的慧,就是邪知、邪見,這叫散亂。
第七個大隨煩惱就是失念「於所緣境不能明記」靜坐的時候要有所緣境,你要明明了了的記憶住所緣境,叫做「念」,若失掉,明記不忘的念,不是掉舉就是昏沈,不是昏沈就是散亂,又是不能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叫做「失念」。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得很好,很詳細,我們靜坐的時候,我們有掉舉,有散亂,我們自己知道,也可能很快的知道,也可能很慢的知道,總是能知道。但是有一樣事情,就是不太能知道,就是「失念」。
對於所緣境不是明明了了的,可是也沒有掉舉,也沒有散亂,也沒有昏沈,但是於所緣境不是太明顯的顯現,這樣子情形,它也有個名字叫「沈默」,就是所緣境沈默了,不是掉舉,也不是散亂,沒有雜念、沒有昏沈。我們會誤會以爲得定了,事實上,心裏雖然不散亂,不昏沈,而是在那個地方接近昏沈的時候,宗喀巴大師把它指出來,使令靜坐的人,更能清楚的認識自己,這應該說是「失念」的意思。心裏雖然不是掉舉、散亂、昏沈,但不是十分明了,「念」沒有了,就是「失念」。
第八個大隨煩惱是「不正知」,「不正知」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知道什麽是應該做的事,什麽是不應該做的事,這叫做「不正知」。第二個意思是對於所觀察的事物,有種種錯誤的理解,錯誤的想法,那麽就叫做「不正知」。這是所有的人,不管信佛、不信佛,都會有這樣的過失。「不正知」,那麽就會犯很多的錯誤。
我們出家人不學戒,就會不正知,不學習經論也會不正知,很多事情會不正知,如靜坐時,應修止的時候,你不知道,應修觀的時候,也不知道,那麽不知道就會有錯誤,靜坐就搞不好。
如像要昏沈了,這個時候就應該修觀你要不修觀,繼續打瞌睡,如心裏散亂了,應修止,把散亂的心停下來,使令這個心明靜而住,還住於所緣上,要是自己不知道修止,就繼續打妄想,那麽這樣的靜坐要到幾時才能修好?所以很多就犯不正知,就會有很多錯誤。
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好像是和孔夫子同一時代的人,齊景公的事情。齊景公他常騎的馬,被養馬的人殺死了,齊景公大怒,就拿武器要殺養馬的人,但這時候,齊景公旁邊有個相,叫晏子。晏子說:我來替你說養馬人的罪,你不要怒,齊景公說好。
晏子就拿著武器到養馬人旁邊說:
第一句話:你爲我們大王養馬,你殺了他的馬,你罪該死。
第二句話:你爲我們大王養馬,你殺了他的馬,使令我們大王要殺死你,你罪該死。
第叁句話:你爲我們大王養馬,你殺了他的馬,我們大王要殺死你,使令我們大王殺死你這件事流布到各國的諸侯那裏去,議論我們的大王,你罪該死。
晏子說了這叁句話,這個時候,齊景公說:好了好了,放了他,不要殺他,可以保持我在各國諸侯仁慈的名譽,慈悲的名譽,保留我的好名譽。
那麽這件事也就看出來,齊景公他不正知,晏子的智慧高一點,是正知。因馬被殺死而要殺人,這件事不太好,名譽也不好,會引起議論。晏子就看得多一點,深一點,對比起來,就是正知,當然社會上做生意的人也是一樣,你要能正知,可能會做得很成功,要是不正知,就可能會失敗。
以上所說的八個大隨煩惱,我們會很明顯的知道,這是我們出家人修行的事情,什麽是不對的,一樣一樣的說出來,叫我們避免,這就是「大八」。
「貪、瞋、癡」是「根本煩惱」裏邊的。「根本」就是它能生出其他的煩惱,其他的罪過,所以叫做根本。「根本」是因,能生出其他的「果」,能引出其他的罪過。
貪、瞋、癡是叁個不善的根本,是叁不善根。在善心所裏有「無貪、無瞋、無癡」是叁善根。對照無貪、無瞋、無癡這叁善根,也就可以明白什麽叫不善根。貪、瞋、癡這煩惱需要長期修學戒、定、慧才能去掉,不是一句話就能去除。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底下說到五識所依的根,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面說到: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加起來一共是叁十四個心所,意思是說前五識的活動,有這麽多的心所同它在一起。總而言之,就是第六意識的力量,第六意識在活動的時候,它要有前五識的支助,它也就影響前五識,所以做善法的時候,就有「遍行別境善十一」。要是做惡的時候,當然也有「遍行」,有「中二大八貪瞋癡」。
這底下「五識同依淨色根」,這五個識,它要發生作用的時候,它不能獨立發生作用,它要依止「淨色根」才能發生作用。「淨色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是清淨的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根我們肉眼是不得見的。我們肉眼所看見的眼耳鼻舌身,這叫扶根塵。我們肉眼所見的眼耳鼻舌身,它也是地水火風組成,是做什麽用呢?能扶持這五個淨色根,能保護它,使令它不壞,能正常的發生作用,那麽叫做扶根塵。
這「淨色根」,眼根有眼的淨色根,耳根有耳的淨色根,五個根都是個別的,眼識要依止眼根,它不能依止耳根,其他四個識也要依它自己的根,所以這種根是不共的。它不能共同依止一個根,要個別依止自己的根。但是另外還有共依的根,如第六意識,前五識的活動,不管哪一個識,它要發生作用的時候,一定要有第六識作它的依止處,第七識、第八識都要依止,的以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是前五識共同依止的根。
第六識它能種種的分別,所以它能爲前五識共同的依止處,第六識如果在打其他的妄想的時候,前五識就不能發生作用,所以一定要有第六識爲他作依止,眼才能夠得見,耳才能夠聞。眼、耳、鼻、舌、身,都要靠第六識作依止。
第七識叫「染淨依」,在凡夫時代,第七識就執著我,它執著我的關系,前五識在活動的時候,就要依止它,就是染汙了,不清淨了,執著我就不清淨,如果入了聖位,無我的時候,第七識就清淨了,就成爲無漏。
第八識是「根本依」,因所有識的活動,都要靠第八識的種子才能活動,眼識有眼識的種子,這個種子發生作用了,眼識才能見色,耳識也要有耳識的種子,種子發生作用,它才能聞聲,鼻、舌、身識都是這樣的,所以第八識是根本依,這個「依」在唯識上還有很多說法,有四緣,也有四依。
一是「因緣」,叫做「種子依」,怎麽叫做種子依?因不管那個識的生起,都有種子,都要依靠這種子發生作用,才有現行識的活動,所以叫做種子依,這種子在四緣裏邊說是因緣。
二是「所緣緣」,第一個「緣」是緣慮的意思,所緣就是所緣慮,所思慮。第二個「緣」是「依托」的意思,就是依托這個境界,這個識才能生起,生起了,又去緣慮這個境界,所以叫做「所緣緣」,就是所緣慮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它生起的因緣,生起了又沒有離開它,要在它那裏思惟,觀察分別,所以叫做「所緣緣」。如眼識要觀察青、黃、赤、白等色境,依托這個境界眼識才生起,生起了以後,又去觀察這個境界,所以叫做「所緣緣」,在四依裏邊,叫做「境界依」境界是它依托,依賴的地方。
叁是「等無間緣」,就是前一念識滅,後一念識生起,前一念、後一念沒有間隔,就叫「無間」。念念的識都是一樣,都是平等,前一念識的滅,後一念識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識的滅,作爲後一念識生起的一個因緣,如前一念識不滅,後一念識是不能生起,這個叫做「開導依」,因爲前一念識滅了以後,開出了一個地方,可引後一念識的生起,所以叫做「開導依」。
四是「增上緣」,就是識的生起,要有其他各式各樣情況去幫助它,不障礙它,其他種種情況有增上力量,幫助它生起,所以叫「增上緣」。在四依裏邊叫「俱有依」,俱有就是同時有,識有的時候,幫助識生起的緣也同時有,這叫「俱有依」。
這「四種緣」和「四種依」,我們先作個比喻,如農村裏種稻,種子下在土裏,種子就比如「因緣」、土壤、陽光、雨水及施肥等其他人工,這都屬「增上緣」。
物質的「色法」只有「因緣」和「增上緣」,而我們了別相的「心法」,不可以只有兩個緣,一定要有四個緣,就是要有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及增上緣,不然它不能生起。現在說「五識同依淨色根」是什麽緣呢?它就是增上緣,眼根是眼識的增上緣,眼根如果壞了,眼識就不能夠生起,雖然有眼的種子,即有「因緣」,也有眼根,即「增上緣」。若沒有「所緣緣」也不行,就是要有所緣境,不然的話,識也不能生起,還要有「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是現成的,總是刹那生、刹那滅。所以「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屬於「增上緣」。
「九緣七八好相鄰」。前面只是說五識所依之淨色根,這底下就全面的說一說。九緣、八緣、七緣,指眼識要有九個緣,耳識要八個緣鼻、舌、身叁識要七個緣,才能夠生起。眼識九個緣都是什麽呢?
一是「眼根」,眼根是「增上緣」。
二是「色境」,眼所觀的色境界,這是「所緣緣」。
叁是「眼識的種子」,即「因緣」。
四是「空」,眼識去見色需有「空間」,才能觀察所緣境。
五是「明」,要有「光明」把所緣境顯示出來,黑暗就不行。
六是「作意」,要「作意」心所把眼識的種子引出來,眼識才能取向所緣境。空、明、作意皆屬「增上緣」。
七是第六識,八是第七識,九是第八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皆作眼識之「增上緣」,以上加起來就是九個緣,眼識是這樣子。
耳識要八個緣,除了「明」外,即眼識不需要「光明」,但要有耳根、聲塵、耳識種子、空、作意、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等八個因…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