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
鼻、舌、身叁識皆需七個緣,即九個緣中,不需要「空」和「明」二緣,其他七緣都要。
「九緣七八好相鄰」。這「好相鄰」怎麽講呢?不是一個緣能令它生起,要這麽多的緣在一起,大家很好的互相幫助,不相乖違,大家合作,這個識就生起了,叫做「好相鄰」。
「九緣七八好相鄰」。諸法因緣生,因緣裏邊缺一樣就不行,就不能生起。「鄰」就是幫助,相鄰就是互相幫助,大家很好的互相幫助,所以這識就能生起。
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這個地方是說明前五識的作用,前五識的作用當然很重要,在我們欲界來說,五趣雜居地,這五個識還是很重要。合叁離二。「離二」指眼根和耳根,這兩個識去觀塵世的時候,這兩個根和境界要相離,即眼根和色境相離,耳根與聲境相離,不能合,離開了,識才能觀塵世。
合叁:指鼻、舌、身這叁個根與所緣境要相合。叁個識才能去觀察所緣境。「離」與「合」就是「根」與「境」來說離、合。而「識」就不能說有離合,識與所緣境沒有遠近的分別。
「觀塵世」就是觀察色、聲、香、味、觸等塵世,都是地水火風之塵世間,或者我們眼、耳、鼻、舌、身、也都是塵所成就,外面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塵。這表示什麽意思呢?這前五識在我們凡夫時代,它不能觀察第一義的,它沒有這種智慧,除非成佛了。
「合叁離二觀塵世」,我們五趣雜居地的人,有眼、耳、鼻、舌、身。有很多很多的方便,要取要舍,有前五識的幫助,我們很方便,如眼盲或耳聾都不行,所以聽聞佛法,也還需要有眼、耳。盲聾瘖啞是八難之一,所以前五識在世間的作用是很大的。
我們八個識裏,從造業上看,第六識當然特別重要,可是要是沒有前五識的幫助,第六識會有困難,前五識發生作用,也要有第六識支持,是互相支助,所以第六意識的發生作用,要有前五識的幫助,它的作用才很好,所以前五識也很重要。
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對於「識」與「根」如何分別就有困難。世間上一般的人認爲「根」就是「識」,不是離開「根」更有「識」,按佛法來說,這就是愚者。
根有「扶根塵」,這不算是根,「淨色根」才是根,淨色根它雖然很清淨,很重要,但是它只能夠把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攝取過來,即五淨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把外邊的色聲香味觸的影像攝取過來,它只能這樣子,它不能發生出來了別的作用,它是地水火風之無情物。
能了別的是「識」本身的作用,「識」它有自己的種子,在第八識裏,由那個識的種子發出來識的,不是五根發出來的識,五根只能幫助它發識,如果沒有識,五根是不能了別的,不能發生作用的,所以若說「根」就是「識」,就說:「愚者難分識與根」。
世間的哲學,如唯物主義者,認爲根就是識,我們精神作用是由腦發出來的,認爲離開腦另外沒有識。在佛法裏面說,物質的東西不能發出來說,識有它自己的體性,不是物質,但是它們要和合才能發生作用。不過這是按照我們欲界五趣雜居地來說,要是色界天二禅以上,他們入定時,他們前五識都不發生作用了,只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無色界天,他們修無色四空定的關系,把色身不要了,沒有前五根,只有受想行識,只有識的作用,這樣可看出來,的確是「根是根」,「識是識」,所以才有這樣的事情,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
有的文說:帶相觀空唯後得,這文說「變相」,「帶」也可以,「變」也可以,在義理上都是通的,前已說過的兩個頌,都是在凡夫時代,有漏的染汙識,這底下就說無漏的清淨識,清淨的,無漏的五識。如果說修行成功,成佛了,那麽前五識是什麽樣子呢?它有什麽作用呢?這地方說出來:「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
變相觀空這裏邊智慧的問題,應該說有叁種,論修行的次第說到後得智,變相觀空唯後得,這後得智是變相觀空的,這樣說後得智是怎樣來的?是由加行智、根本智而後才有後得智。
這個「加行智」,就是我們講過的聞、思、修。「加」就是努力,「行」就是修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修「無我、無我所」,修「四念處觀」。早晨也修行,白天也修行,夜間也修行,今天也修行,明天也修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或多少劫之修行,叫「加行」。
我們凡夫的心和聖人的境界是有段距離,想要把它變成聖人的境界,要努力才可以,所以這個叫「加」。「加」就是努力,努力修行,這個時候的智慧是聞思修的智慧,聞思修的智慧對根本智來說,這主要的還是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所說的修行方法和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所說修行方法有多少不同,但是都是觀空,無我,無我所,都是這樣說。
「觀空」。最初我們的心,都是很執著有所得,對於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這些塵勞的境界,這個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連在一起,很難解脫,所以心就在一切相上活動。
「觀一切法空」,就是要無相,無相不是一下子就無相,要逐漸逐漸加行,努力修行,逐漸的心裏空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成功的時候,根本智就出現了,就成就了,在修「加行智」的時候,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根本智見真如理時,是離一切分別相,不分別空,也不分別不空,所有的分別都停下來,就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境界,這個時候叫根本智。
根本智見真如理是他自受用境界,初得無生法忍的人就成就根本智,但是還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兩大阿僧只劫,成佛了,這根本智才圓滿。不過初得根本智以後,他又會出定了,後得智就出現了,得到根本智以後,又得到一種智慧,出定以後,心裏就有了分別,因受根本智的影響,這分別是清淨的。
根本智是無分別的,後得智是有分別的,是分別什麽呢?就是能夠將他所得到的根本智見真如理這件事,方便善巧的用語言文字把它形容出來,來開導我們這些不明白道理的人,這就叫做「後得智」。
現在說「變相觀空唯後得」是什麽時候呢?是成佛的時候,前一刹那根本智出現,後一刹那是「後得智」。根本智是觀一切法空,後得智用語言文字說它是空,但後得智去觀空的時候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是「變相觀空」,無分別和空才是沒有變異的,就是契合了真如理的本相,等到後得智一有分別,就在本相上又變出來一個空相,不過是相似。佛的後得智所變的真如理,同真如理是相似的,那才正確,所變出的空相,也就是後得智。
所以後得智不能直接去觀察真如理,只能變出來一個相去觀察真如理,這是後得智。前五識到成佛的時候,就是後得智,也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屬於後得智,它不能直接去觀察真如理,只是一個後得智,變相觀空去觀察真如理,是這樣意思。
在凡夫時代,只能觀塵世,不能觀察真如理,到成佛的時候,它屬於後得智,它能夠變相觀空,能有這個作用。
「果中猶自不诠真」。就是成佛的時候叫做「果」,還是不能夠「诠真」,即不能诠顯真如理的本相,它沒有這種作用,成佛了。前五識所成就之成所作智,後得智,它的作用只此而已,它不能夠诠真如理的本相,它要變相觀空,就是這麽一個程度。
●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前面說他得的智慧,這底下說什麽時候成就無漏的後得智。「圓明初發」。「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是圓滿的、光明的,是一點煩惱也沒有了,一點煩惱的黑暗也沒有了,完全是大智慧光明。
大圓鏡智是什麽時候成就的呢?是成佛的時候才成就。十地菩薩也還沒有成就。十地菩薩要再進一步成佛的時候,無間道現前。無間道就是「根本智」和「真如理」無間。我們的分別心當然是談不上,或者是修四念處觀的人,他在賢位,還沒入聖位的時候,他也能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同一切法空有間,中間還是有隔礙,就是有煩惱的隔礙。到成佛時,無間道一現前,所有的煩惱都清除了,這也叫「金剛道」。就是金剛叁昧。
在金剛叁昧裏,「根本智」和「真如理」無間。所以叫「無間道」。這一刹那過去,就是「解脫道」,就是佛無量功德圓滿,所有煩惱都熄滅了,就得大解脫。功德圓滿,即圓明初發。
圓明初發成無漏。大圓鏡智圓滿光明初發的時候,成無漏,佛的前五識,這個時候是無漏的,無漏的原因在那裏呢?因爲五識要依靠五根,才能發出來作用。五根在還沒成佛的時候,就連十地菩薩在內,還是屬於有漏,不是無漏,所以發出來的五識也還是有漏的。一定要到大圓鏡智一刹那間發出來了,就是阿賴耶識完全變成清淨的無垢識。無垢識也就是無漏識,它變出無漏的五根,無漏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由無漏的五根發出來五識,這五識也就是無漏了,所以「圓明初發成無漏」。這可見前五根,前五識,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還屬於有漏的,這個地方等於說位次。
前五識什麽時候才成爲無漏的呢?要到圓明初發的時候,就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那時才是無漏的。
叁類分身息苦輪。成了無漏以後,前五識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有什麽用處?就是做「叁類分身息苦輪」這件事。叁類分身都是屬於化身,佛有報身、有化身。報身就是大圓鏡智無量功德莊嚴的無漏的境界。這種境界連十地菩薩都看不到,是唯佛與佛的境界。
這樣的境界,他不能用這樣的身來度化衆生,因我們衆生和他不能接觸,所以佛一定要到凡夫世界來度衆生,另外變化出一個身體,就是化身。叁類化身,那叁類?就是所度化的衆生有叁類,佛爲這叁類衆生現出不同的化身,所以也就稱爲叁類。
一是內凡位的大菩薩,到這個程度還是凡夫,但是他所見到的佛,就是千丈,很高大,如須彌山這樣大的佛,這是…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