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P6

  ..续本文上一页另外有一个我。但是它是在色、受、想、行、识里面居住。色、受、想、行、识是我的住处,它不是我,但是我的住处,如这房子并不是我,但我在这里居住。有这两种不同的执着,我们不深入的去学习这个名词的时候,我们平时说话,只说这个身体是我。

  楞伽经上说:外道说一切的众生,都是有我的,我是一切法的依止处,是常住不变的,色、受、想、行、识是有生有死,但「我」是常住不变的,是不生不死的,色、受、想、行、识经过修道把它去除了,这个我显现,就是得涅槃了,外道是这麽讲。

  佛也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来藏也是常住不变的,也是最真实究竟的地方,那麽和外道有什麽不同呢?

  佛解释说:这些外道执着有我,佛法里说无我,外道对於佛法就生起一种讨厌的心,不高兴同佛法接触。

  涅槃经里说到一件事,说佛和阿难尊者有一天来到恒河沐浴,沐浴的时候,远远的地方外道走过来,说这瞿昙在恒河里沐浴。瞿昙这个人样样都好,就有一样事情:他说「无我」这句话说得不好,外道这麽讲。

  佛大智慧境界,天耳通就听见了,佛就从恒河里出来,迎上去对外道说:你讲我说无我不好,我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这外道一听就欢喜了,就到佛教里来,做佛教徒,修学佛法。

  我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如来藏」,究竟这个「如来藏」是什麽呢?就是「无我」,不过这无我的道理,现在假名为「如来藏」接引外道,使令他们不要害怕无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如来藏」和说「无我」并没有冲突。

  按楞伽经这一段话的意思讲,「无我」是佛法的真实义,说「如来藏」是接引外道的,这个话也就是为实施权的意思。

  在我们中国佛教,华严宗也好、天台宗也好、禅宗也好。三论宗,传统的佛教都不是这样讲的,而是讲「如来藏」是佛法的「第一义谛」。而说「无我」是个「方便」。这样讲,如来藏是真实,「无我」是方便,也叫做为实施权。楞伽经那一段话也是为实施权。但和中国传统佛教是相反了,这意思可是不一样。

  我在读楞伽经读到这里,我也想了一下,楞伽经到中国并不是很晚,是求那跋陀罗於刘宋的时代来到中国,四卷的楞伽经是他翻译的,到北魏的时候,有菩提流支翻译翻译楞伽经。北魏翻译的楞伽经,就比刘宋的翻译稍晚了一点,达摩禅师从佛教史看,可能和菩提流支同时,达摩禅师可能年纪大一点,可以考查一下。这样情形,天台智者大师是读过楞伽经的,华严宗的人也读过,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也读过。

  按说三论宗是讲空的,应依楞伽经这段文来判教,但他不是,在嘉祥大师着作里边可看出来他是「空而不空」的意思,他有和智者大师相同的意思。

  「空而不空」,他怎麽说呢?他说有为法是空的,无为法是不空的,他有这麽一句话,和楞伽经这段文就不合了,和如来藏经,宝性论这些意思是相合的。这两种不同说法,都有经论的根据,不是随便乱说。

  「身见」就是认为在身体色、受、想、行、识里边有个真常不坏的我,印度外道就这样说。即「色、受、想、行、识」是我。离「色、受、想、行、识」是我。用即、离两个字就有这两种说法。

  我们要是读中观论和大智度论,说「即」也好,「离」也好,都破除去了,破除这种我,就是无我、无我所,观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得无生法忍,就是这种意思。

  二是「边见」,边就不是在中间,而是在两边,这两边就是一个是「常见」,一个是「断见」。「常见」就是他观察色、受、想、行、识里的我是常住不坏的,这就是「常见」。「断见」就是人死了就完全断灭了,不再有什麽事情,人死如灯灭,这就是「断见」。

  我们要是注意的去读中观论,那麽「常见」和「断见」也可以这麽说。如灯的光明,前一刹那的光明到第二刹那就没有了,我们心里如这样说,就是「断见」。如果前一刹那的光明到第二刹那还有,那就是「常见」。

  我们日常生活里,我们不能超越常见、断见之外的。不一定说是外道,我们也就是这样子,这是执着。

  大智度论上、涅槃经上也有说,比如说现在有人骂我,照无常的道理说,都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这个变化是非常迅速的。那麽他在骂我的时候,时间上已刹那过去了,但是我们心里还说:你还在骂我,这也就是「常见」的意思,但是我们要是知道它是灭了,这就是「断见」,这都是「边见」,两边不是中道,要是「中道」,一切法是不常也不断的。因为中间一切法都没有真实性,那有常恒性的东西,如此就没有「常见」,一切法本来就空的,那里有法可断,那就不是「断见」。

  三是「邪见」,就是拨无因果的意思,没有道德,不道德的分别,人死了,就完了,你做善业也不会得到善的果报,你做恶业也不会得到恶的果报,无父无母,也没有阿罗汉的分别,这就叫做「邪见」。邪见就是一种很粗浅的「恶见」。如果头脑细致一点,仔细的思惟世间上的事情,不应该有这样的思想。

  四是见取见,就是外道执着有「身见」。色、受、想、行、识在六道轮回里有变化,要是他能修梵行,修禅定,把我们的「爱」心去除了,色、受、想、行、识灭了,「真我」完全显现了,就是得涅槃了,认为这种思想是非常微妙,非常殊胜,这叫做「见取」,或者他说是「断见」,他认为断见是非常好的、最正确的、最殊胜的,这就是见取。

  执着这一切各式各样的见,经论上也有说六十二见,六十五见,这些邪知邪见,认为是最正确、最殊胜的思想,这就是「见取」。「取」就是执着,执着他那样的思想是最殊胜的,叫做见取。

  五是戒禁取见,戒就是禁,也可以说是「戒取」,外道根据他的见而所受的戒,是最殊胜的,能得涅槃的,所以叫做戒取。

  外道是受什麽戒呢?比如说修这苦行,用很多有刺的东西,草木中如玫瑰梗上的刺,铺在地上,身体卧在上面,认为修这种苦行,将来可得涅槃,认为这是最殊胜的,这就叫做「戒取见」。也有持牛、狗戒。跟牛学、跟狗学、跟鸡学。认为这个将来可以生天,能得涅槃。做这种苦恼的事情,无益的苦行,外道认为这是最清净,最殊胜的修行法,这个叫做「戒取见」。

  我们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也会疑惑,要在佛法的经论上介绍印度的外道有这些行为,究竟是怎麽回事情呢?经论上也有提到,有的地方说,也有的地方不说。是什麽原因呢?有的外道他得了神通,得了天眼通,看见牛死了生天上去,就跟牛学,看到狗死或鸡死生天,就叫自己或叫徒弟跟狗学或跟鸡学,做这些事情。

  所以神通这件事,我们没有神通的人,要听说谁有神通,我们也会很羡慕,我感觉有神通好,但有神通有这种问题,这些大阿罗汉、佛也是有神通。但我们从经论上看,佛、菩萨、阿罗汉不但有神通,还有「明」,有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很多的「明」。

  佛的十号里有「明行足」,他有个「明」就超过神通的境界。光是有神通是不行,只是发现肉眼所看不见的事情,但是那件事究竟是什麽原因,就看不到,要是有天眼明就知道了。

  说那鸡、狗、牛生到天上,并不是鸡的行为、狗的行为、牛的行为生到天上。鸡、狗、牛是畜生,因前世做恶,罪过的业力使令他变成畜生,现在死了生到天上去,是他在没有做鸡、没有做狗、没有做牛之前多少生做过功德,这业力还没得果报。当罪报受完了,他的功德现在发生作用了,所以现在生到天上,是那麽回事。并不是牛的行为、狗的行为能生到天上去。有了天眼明,就不会那麽糊涂、那麽愚痴。这是戒取。

  我们看道宣律师的注疏上,也还有个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受了戒,不去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只是去持戒,能很谨慎、恭敬的学戒,很了不起,真是很好,的确是了不起,但是你这样执着,也叫做「戒取」。因为你只是这样执着,对於得无生法忍,得圣道也是很缓慢的,佛法说要持戒、要修定,是要帮助你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加上戒,加上定。戒、定、慧一起去学习,就没有戒取的过失。不过,这样讲是更高一层的意思。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五个见合起来就叫做「恶见」。

  六个根本烦恼解释完了,现在解释「不定心所」:悔、眠、寻、伺。这四个心所叫不定,不决定,不能决定说它是善,也不能决定说它是恶,决定是无记,都不能说,但是通於「善」、通於「恶」、也通於「无记」,是这样意思。

  「悔」就是「恶作」:「作」就是这件事已做完了。「後悔」就是自己又不高兴做这件事,如做贼了,偷了人家什麽什麽东西,偷的时候是贪心。偷完了,又後悔,不高兴自己做这件事,所以叫做「恶作」。

  做了有罪的事情後悔了,还是属於善,我诚心忏悔改过还是属於善。也有的做了善事,做了利益人的事,做完却後悔不该做这件事,想说我有钱,自己不留着用,给他做什麽呢?或者其他种种利益人、利益社会上的事情,做了好事,心里後悔了,那是「恶作」。这也是悔的意思。或者也不属於善,也不属於恶,做了这一类的事情後悔了,叫做「无记」。

  眠:睡眠。前五识休息,第六意识也休息,就是睡眠。做梦也算在内。

  「睡眠」在我们欲界人类乃至畜生,都有睡眠。

  在阿毘昙论上说,因为我们要吃饭,要有饮食,就有睡眠。色界天上的人,他们没有段食,所以他们不需要睡眠,所以要吃饭就要睡眠。其次就是习惯了,你天天到这个时候要睡觉,不睡就不行,是由习惯上来的睡眠。另外是放逸,欢喜睡眠,越睡越多,那就是由放逸而来的睡眠。

  由饮食而来的睡眠不是很多,我们在瑜伽师地论上看佛的意思。初夜、後夜不要睡眠,中夜睡眠。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用现在二十四小时来分,一时就是四小时。初夜、後夜不睡眠,中夜睡眠就是睡四个小时,佛的意思就是睡四个小时,如果你睡得太说,耽误你用…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