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
「崇重贤善」和「轻拒暴恶」对比起来,似乎崇重贤善比较容易。我们对佛菩萨,有道德的人,我们生恭敬心,对佛所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或世间的善法,我们生欢喜心,生恭敬心,照理说也不是太难。但「轻拒暴恶」可能不那麽容易,说是暴恶的法我们拒绝它,我们不做恶事,但是暴恶的人,你敢轻慢他吗?那这又一回事了。
当然我们在历史上看,也有的人不怕强权,你不对,我就可以诃斥你,我就依法处理,这样的人也是有,经论上也这样讲「轻拒暴恶」,我不去做恶事,暴恶的人我也轻视他,我们佛法里边,我们出家人对恶的人有轻视的心,这话对不对?可是如果从整体来看,也是有好处,因为恶人不受尊重,他可能会反省一下,那麽不是也很好吗?这就叫做惭愧。於三善增上、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生起自己的惭愧心,不做一切恶事,能停止一切恶业,如身不清净、语不清净、意不清净,都能停下来,能修学善法,这叫做惭愧。
无贪、无瞋、无痴,这叫三善根,说它是善根,因它能够生起一切善法,我们内心里边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内心清净了,用清净心去做一切功德,这个功德是清净的,是善法。所以这个是善的根,表示它能生出善法来。
第四个善心所就是「无贪」。没有贪心,就是不染着的意思,对於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切可爱的境界,如欲界里五欲的境界没有染着心,天上的禅定,四禅八定的境界,心里面也没有染着心,这叫做「无贪」。可见这「无贪」的境界也是很不得了。舍利弗阿毘昙论上说的叫「不希望」,对於可爱的境界,心里不存希望,这可见无贪境界很高。如果不能用戒定慧来清净自己、调伏自己,这可见达不到这个程度。无贪,因为无贪了,内心清净了,就能做诸功德。
第五个善心所是「无瞋」。「无瞋」就是对於一切苦恼的境界,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不如意的境界的时候,心里面不愤怒,也就是不染着的意思。
对於不如意的境界,你心里不着,当然就不瞋了,如果你执着它,心里就会愤怒,所以「无瞋」也就是不着的意思。
无瞋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来说:大乘佛法特别的贵重这个「无瞋」,你无瞋了,你能和一切众生的关系会好得多,如果你常常发脾气,你和众生的因缘不会太好,你行菩萨道时会有困难,所以菩萨不应该有瞋。
小乘佛法,如阿罗汉,也是不应该有瞋,对於「贪」特别诃斥,我们读阿含经时,我们会感觉到,就是你自己好好努力的修行,没有像大乘经典那麽样汲汲的去利益众生,小乘佛法认为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不大好也不要紧,但是自己要好好努力修行,也可以得阿罗汉果,所以对於无瞋,不像大乘经论那样的重视。
「无瞋」这件事,其我们只要凡夫,有贪心的人,就有瞋心,不过也不一样,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瞋心重,在家人瞋心重,还情有可原,我们出家人若瞋心重就不大好。为什麽呢?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学习佛法,佛法就是能调伏我们自己的烦恼的,我们在佛法里边,我们没能用佛法调伏自己,放纵自己的心就愤怒,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这是不对的。
当然我们初出家,因为时间不长,那也情有可原,如果已经出家几十年了,还随便发脾气,这是不对的,不应该的,就是要用佛法来调伏自己。我们多读经论,就随处都可看到调伏自己内心的法门,今天也调伏,明天也调伏,时间久了,就会有效,心里就不那麽样冲动,就会好一点。
第六个善心所是「无痴」,就是智慧,对世出世间的事理,能明明白白的理解,就是「无痴」。理解就是智慧,什麽智慧呢?第一个就是生得慧,也叫做报得慧,就是父母生下来他就有这个智慧,不是学习来的,但是这是他生前学习的带到今生来,没有失掉。
生得慧也有高低的不同,我们在历史上看司马光的事情。他小时候和很多小孩一起玩,旁边有个很高大的水缸,里面有水,有个小孩爬上去,一不小心就掉到缸里面,其他小孩都吓跑了,司马光就拿石头撞破缸把小孩救出,司马光小时候就有这麽好的智慧,大家都有生得慧,但他生得慧高,这就是生得慧有不同的意思。
接下来说: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我们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我们听闻佛法,得到智慧。在解深密经上的解释,这个闻所成慧是很不得了的智慧,就是你学习佛法,全面的通达,通达什麽是佛法,非常的纯熟,到了这个程度,叫做闻所成慧,这可见我们要闻慧,那还不是容易的。
思所成慧,就是闻慧成就以後,你内心里面要用闻所成的智慧去思惟,闻所成慧里面,我们说一切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当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是如意的好,不如意的也好,你要思惟,这是无常的、是苦的、无我的,在日常生活里边要用上它,常常的思惟。不能说你学了一肚子的佛法都放在一边,谁要是赞叹你一句,你就欢喜了,那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因他赞叹我,有了骂你一句就不高兴了,怎麽可以轻视我呢?如此即还用原来的老家风,贪瞋痴在活动,这就是没有思慧了。
学了佛法以後,不论遇到什麽境界,要以你闻所成的智慧去思惟,思惟这个人骂我一句话,这声音是缘起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毕竟空的,这个人也是缘起的、无常的、无我的、毕竟空的。没有人骂我,也没有一个被骂的人。你要用佛法这样思惟,是空的、是幻化的,如梦中境,这样子,贪心、瞋心就不活动了,那麽你内心不就是清净了,所以这就是智慧,思所成慧。
修所成慧怎麽讲呢?因为你不能一直的思惟,你还要坐下来修禅定,修禅定将心定下来,得到禅定以後,在禅定里边再思惟「苦、空、无常、无我。」照见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样思惟。这个时候,就叫做修慧。有了修慧,你不断的修「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就会有一天「一念相应」,你就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就是得无漏的毕竟空的智慧,那个智慧也叫修慧,是无漏的修慧,没得到无漏修慧的智慧是有漏的。修慧是通於有漏的、无漏的。
得生慧是一般境界,当然要是一个比丘修行得很好,死了以後,又来到人间,他的生得慧也是很高的,不会是很笨的人,那麽有生得慧、闻慧、思慧、修慧、思慧,就无痴,不会愚痴。「愚痴」怎麽讲呢?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世间的善恶果报,不相信有出世间的善恶果报,不相信有这些事情,佛法的道理也不相信,世间的善法也不相信,相信人死了就完了,种种这些都是愚痴。现在因为有这样的智慧,就无痴,破愚痴的无明,这叫做慧,所以叫「无痴」。
第七个善心所是「勤」,就是精进的意思,在三十七道品里,是四正勤,恶法有两种,一种是已经生起了,一种是还没生起,没有生起的恶法要精进修学戒定慧令它不生,已经生起的恶法要精进修学戒定慧把它灭掉,你做这件事,要精进的去做,去灭这恶。「生善就是已生出来善法」你不断修行,令它增长广大,没有生出来的善法,叫它能生出善法,对未生善、已生善,也要这样去修行,就是灭恶生善,精进的去修行,这叫做「勤」。
「精进修行」这件事,如果说得圆满一点,就是我们本身,所有佛教徒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出家人好像重要一点。出家佛教徒应该要有一个清净的愿力:我一定要得圣道。要有这样坚定、勇猛的愿望,有这个愿,就会精进的去修行。如果没有愿,也不想成就什麽,出了家,住在一个地方,天天有饭吃,打板就去上殿,或者殿也不上,你能把我怎麽样呢?那这样子,他就不会精进了。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有愿,我想要有成就,比如说我想把法华经背下来,有这个愿,就天天要读,要把它背下来,就会做这件事。
如我想要得禅定,那天天要静坐,我想做个大法师,讲经的法师,我想做大禅师,你要有这个愿,然後就按这条路向前走。
怎样精进呢?一定要有愿,有愿才能够精进,修行的事情和世间上的事情一样,不见得会那麽顺利,有时候有些人精进了一阵子,回头想我能行吗?他行我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那也就不精进了,所以也要有信心:我行。叫我修大庙,我修不起,但是我一天可以拜三千拜佛,这事我可做到,不要小瞧自己,这也是个条件。
精进会遇见什麽困难的事,也不要怕,想办法突破它,这样子叫做精进,如遇见到一点困难,就想算了算了,我不做了,那也不行,但是要是肯精进的话,就一定会有成就。
佛法里所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说有成就,当然不会一下子所有功德都成就了。当成就一少部分功德时,你不要满足,不要得少为足,应继续精进,这样子你就会成就了「勤」,「勤」这功德就成就了。
第八个善心所是「轻安」。轻安是修定的人,静坐的人,他得到禅定,才会有轻安的事情,「轻」就是没有粗重了,叫做「轻」,远离粗重叫做轻,身心调畅叫做「安」。
「粗重」这句话怎麽讲?我们没有得到禅定的人,很难知道粗重的意思。不过常常静坐的人,会比较容易明白。比如说有病的人,身体很不舒服、很苦恼,等到病好了,就感觉到很自在、很舒服。这个「病」就叫做「粗重」。没有病的时候,身心很自在叫:调畅。没有得禅定的人那种境界叫「粗重」,得了禅定的人,就没有粗重了,那麽就叫做「调畅」。
「粗重」分成两类:身粗重,心粗重。「心」怎麽叫粗重呢?心里面有贪瞋痴的烦恼,有欲。欲界的人有欲,叫做「心粗重」,因为内心里有欲,有欲也就会有瞋,就会影响你的身体这生理组织,也就有粗重。粗重就是「无堪能性」,没有堪能性,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没有能力。静坐的时候,你心里的烦恼,就算是不强,但是它也给你作障碍,有贪瞋痴的人,心里就乱,很难把它静下来,这叫无堪能性,你心是这样,身体有的时候…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