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P7

  ..續本文上一頁功修行,那麽這睡眠就不對了,就叫做「惡」。但人還是需要適當的睡眠,使令身體保持正常可多用功,這樣子的睡眠,應該屬於善的,所以睡眠也通於「善」,也通於「惡」。

  尋。尋伺我們講過,玄奘法師的翻譯作「尋伺」。古的翻譯叫「覺觀」。這個心所法也是不定,也通於善,也通於惡。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就是染汙,屬於煩惱,屬於惡。欲的尋伺,就是在靜坐時,或者什麽時候,心裏老是想色、聲、香、味、觸、法及五欲的境界,這樣的尋伺就不對了。

  恚尋伺。靜坐時應好好用功,但心裏總想過意不去的事情,心裏面忿怒。害尋伺。想要報複、報仇。出些惡主意,這樣子的尋伺就不對。如果靜坐的時候,不要思惟「欲」,而思惟苦、空、無常、無我。也就出離「欲」了。這樣子也就沒有欲、沒有恚、沒有害。出離的尋伺。

  阿毘昙論上說,修行人有「親裏」的尋伺。出了家以後,忽然想起來,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哥哥、弟弟、姊姊、妹妹,他們都很好嗎?我應該和他們在一起,忽然間我出家做和尚,做比丘來,這是親裏尋伺。

  國土尋伺,我原來住的地方很好,天氣不冷也不熱,怎麽突然跑到這麽冷的地方來,老是思惟這件事。

  不死尋伺,思惟我的壽命一定很長,我應該拿起筆寫幾本著作,流傳世間多好,我現在就光在這裏修奢摩他、毘婆舍那。辛辛苦苦的,不要這樣做,等我在世間留一點名我再修行,不死尋伺。

  佛法是說,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還要去讀多少書,出幾本著作,你能保證不死嗎?這個意思是以修行爲重,阿毘昙論上有這樣的說法,所以尋伺通於善,也通於惡,不是決定是善,決定是惡。

  「尋」是不深入的觀察,概略的觀察,叫做「尋」,深入的觀察叫「伺」。有深淺粗細的不同。

  「相應心所五十一」。第六意識的五十一個心所都是同它合作的,合作是合作,也並不表示五十一個心所所同時都能出來同它合作。

  善惡臨時別配之:就是善心所這時和心相應了,它就出來活動,如果這個時候第六意識不清淨,惡心所就同它合作造不清淨的事情。臨那時所緣境的不同特別地去配合,這個原因是善心所和惡心所是互相敵對的,不能夠同時和心王合作,所以一定是錯開。

  我講一個孔夫子的故事,孔夫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國蒲這個地方,正感上這地方判亂,人都有很多顧慮,孔夫子不想留在那地方,想到衛國去,但造反的人反對他到衛國去,說如果你不去衛國,我們就放你走,你要去,我們就對你不客氣,就扣留你,不准你動。

  孔夫子就答應不去衛國,造反的人說空口說白話不行,我們要立契約、要寫文字。孔夫子說好,就這樣發了誓,立了契約,就放他走。等離開了他們的勢力範圍,孔夫子還是照樣到衛國去,孔夫子的學生子貢就說:我們同人立了契約,契約可撕毀嗎?孔夫子說:強迫的契約是無效的。

  看到這裏,我覺得我們中國的聖人,孔夫子是了不起的,他會這樣做事,我想一想,也有道理,不是我甘心情願的答應你,你逼迫我、強迫我做事情,不是我心裏同意的,所以無效也是對的。

  我們佛法說「不妄語戒」,我們從佛法戒律裏,你仔細的看,裏邊也是有點分別的,也有一個界限。

  我還是說一個故事,大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那個時候那個地區天旱,很久沒下雨,很多人都很著急,想什麽時候才能下雨,盼望下雨,他們都不知道,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我們去問問他。

  目犍連尊者說七天以後會下雨,說七天還不是很久,就很歡喜。一天一天過去,到第七天還是大太陽,沒有下雨,這些人就議論:目犍連尊者什麽神通第一,說七天後會下雨卻沒下雨。

  很多比丘托缽乞食,到聚落去就聽見這些議論,回來就對別的比丘說:目犍連尊者說謊話了,他說七天以後下雨,沒有下雨,這是謊話,犯了妄語戒,我們要羯磨,要治他的罪。

  這時大衆僧集會,叫一比丘請目犍連尊者來。

  目犍連尊者來說:什麽事情?

  大衆僧說:怎麽怎麽的,你犯妄語戒,你要忏悔。

  目犍連尊者說:我沒有犯妄語戒。

  你說犯,他說沒犯,大家在爭論。

  這時佛天耳通聽見了,佛就來問你們在爭論些什麽事情,有比丘就向佛如此如此的報告一下,報告完了,就聽佛來評斷這件事。

  佛就問目犍連尊者:說你說謊了,當初有人問你什麽時候下雨,你當時用什麽樣的心情說七天以後下雨?

  目犍連尊者說:我是用真實的心說的,不是用欺騙的心說的。

  佛說:要是用真實的心說的,沒有犯妄語,所以不必治他的罪。

  有比丘說:那麽爲什麽沒有下雨呢?

  佛說:因爲當時目犍連尊者,他用天眼通一看知七天後下雨,但到第七天,阿修羅看雲來了,用手一搧,就把所有下雨的因緣都破壞了,所以沒有下雨。

  我看這段文,這表示你用欺騙心說話,到時不兌現,這是妄語,如果是真實心,不是欺騙心,那不是妄語,你這樣想,口也這樣說,心口是一致的,那不是妄語。譬如說:我和人約會,我過幾天要去紐約,是用真實心說的,到時有其他因緣不能去。「不能去」這不是妄語,是事情有了變化了,是不是妄語,還有這麽一個曲折。

  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性界受叁恒轉易:這個第六意識,有的時候是善性,有的時候是惡性,有的時候是無記,性雖然通於叁性,而這叁性是「恒轉易」,常時變化。

  第六意識本身是「無記」,它同善心所在一起活動就是「善性」,同惡心所一起活動就是「惡性」。不同善、惡心所活動,同「作意、觸、受、想、思」一起活動,就是「無記性」,這種善、惡、無記是隨時變化的。

  「恒轉易」,常時變化。「易」也就「變化」的意思,並不是說善心所一直的是善,前一刹那是善,後一刹那可能是惡,前一刹那是惡,後一刹那可能是善,凡夫的心就是善惡常變化的。

  如那個是惡人、是土匪,他有的時候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他也會有善心所。如這個人是很有道德的人,在社會上很有地位,他爲社會謀福利,怎麽怎麽好,他只要是凡夫,他也會有惡心所,也會變化的。

  「界」也會轉易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人他要是修四禅八定,他也可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可是色界、無色界天的人,也不是永久的,是無常的,也會死亡的。壽命盡了,他也會跑到欲界來的可能,所以「界」也是變化的。

  「受」指「苦、樂、憂、喜、舍」,受也是變化,有時笑,有時流淚,也不是固定的,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恒轉易」。苦受、樂受是前五識,「憂、喜」是第六意識,但是苦、樂是通於第六意識,也有這種講法,就是第六意識和前五識一起活動時,外面的沖擊,有的時候苦,有的時候樂,第六意識也有這種感受。憂、喜兩種覺受,可以說是過去的或未來的。這樣子,第六意識就具足五種受。「受」都是變化的。

  根隨信等總相連:「根」就是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就是隨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

  「信」就是善心所的十一個。

  「等」就等於別境、遍行心所。

  「總相連」:它們都是互相有連帶關系。也隨時變化。也隨性、界、受起變化。也不是固定的。

  相應心所五十一,我忘了講十個小隨煩惱,現在補充上:

  一「忿」:就是惱怒、恨的意思,也就是根本煩惱裏的「瞋」。解釋隨煩惱時曾經說過,隨煩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性,它沒有別體,也就是那個「瞋」。「忿」就是對於這一個人,不饒益的境界出現時,就是對他不利,對他有所傷害的境界出現時,他就忿怒,發脾氣,這就叫做「忿」。當然發脾氣,可能會有所行動,可能會舉手打人,開口罵人的事情都可能會有的。

  二「恨」:是什麽意思呢?是「結怨不舍」。就是忿怒的心情,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是在他心裏頭,忿怒還在,還沒能棄舍。有的人脾氣雖然大,但發完脾氣以後就沒事了,大家再見面還是好朋友,但是有的人不是,事情過去了,他的恨還在,所以這時候叫恨。

  叁「惱」:就是有恨的人,再見面時就想起以前不饒益的事情,又發脾氣了,又是有些傷害的事情出現,有可能打人、罵人的事情出現,就是「惱」。這樣說「忿、恨、惱」都是「瞋」。但是時間有長短。

  在這地方,我想說一件事,說我們出家人的事,這件事是在滿州國的時候,哈爾濱的地方,有個極樂寺,這個廟我在那裏住過幾天,那裏有個佛學院,都是男衆,有一個年輕出家人,忽然間不正常,就不能上課,同學就去問他,有的時候說話明白,有的時候說話不明白。

  後來就由講經的法師來問他,最後是問明白了,就是有事情,就是另外有個女鬼來擾亂他,這女鬼爲什麽來擾亂他呢?這女鬼說這出家人在前一生中是女的,從事走江湖、唱歌、跳舞、演劇這一類事情,也可能有其他節目,也是一個團、一個團的。

  來擾亂他的這女鬼是在另外一個團體裏,也是做這職業的,但是這女鬼以前做人時,喉嚨特別好,所以她唱得特別受歡迎。這年輕比丘前生做女人時就唱得不如她受歡迎,於是心生嫉妒,但表面上和她做朋友,常在一起吃飯。就下毒藥,她的喉嚨就被破壞了,不能再唱,等於失業,就憂郁而死做女鬼,這時才明白原來是這個同行害她的,不久,這同行也死了,投生爲男人,後來出家做比丘,女鬼現在是來報仇的,這就有忿、恨、惱的意思。

  女鬼說找到他時,初開始她進不了廟,說極樂寺有護法神,保護這廟的出家人,不准她進來,但護法神也不是二十四小時都在那裏,總是有空檔,這時她進來了。現在的意思就是要報複。同學、法師來勸她,她都說不可以,她一定要搞死他,所以一定不可起惡念害人而自招苦果。

  這個忿、恨、惱的確是個問題,我們出家人,雖然出了家,我們的戒、定、慧還沒到那個程度,總還有問題。

  四「覆」:覆者,藏也。就是我自己做了犯戒的…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