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時間久了,又不歡喜這個喜,不歡喜,所以他又想辦法修叁禅。
叁禅裏邊有五樣功德,第一就是「舍」。把二禅裏邊的「喜」棄舍了,不要了,他也是在入了定以後,诃斥喜的不對勁,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去掉的,所以這裏面加個「舍」。正念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不忘」,常在定裏邊明明了了的去掉這個喜,叫喜不要出來,不要歡喜,這是正念。
「正知」是什麽呢?有時失掉正念,喜又出來了,喜又出來時,要知道,要覺悟,要去掉,所以叫做正知,成功了,這時有極殊勝的樂。
這個樂,在大智度論上,瑜伽師地論上也是說到,就是在叁界裏邊,這個樂,它是最第一的,沒有其他的樂能趕得上它,最殊勝的。第叁禅的樂是最殊勝的,雖然是樂,心裏還是定的,安住在一個境界上,相續、明靜不動,這就是叁禅的境界,叁禅就是把這個喜不要了,叫做離喜妙樂地,把二禅的喜去掉了,得到不可思議的妙樂,這叫做第叁禅離喜妙樂地。
四禅叫做舍清淨地,舍念清淨地怎麽講呢?就是叁禅的樂,雖然是特別的殊勝微妙,但是久了,他心裏面也厭煩,日久生厭,厭煩這個樂,那麽就要想辦法去掉它,這就開始了四禅舍念清淨地,要長時入叁禅的定裏邊,诃斥這個樂,棄舍它,所以叫做「舍」。
「念」就是這件事要明明了了的不忘。不忘這件事|要把樂去掉,經過長時期的用功,後來成功了,成功了以後,這第四禅的人心裏面的境界,就是不苦也不樂。
「不苦不樂」這句話怎麽講呢?本來在初禅的時候,就沒有憂愁,憂愁是從那裏來的呢?就是從欲來,我們欲界的人因有欲,有欲就有憂,得到初禅以後,就沒有欲了,沒有欲,因欲而生的憂也沒有了。因有欲,也就有苦,有苦惱,要是得到初禅離欲了,就沒有苦了,但是就得初禅的時候,不說沒有苦,要得二禅的時候,才說沒有苦,大毘婆沙論上的解釋,爲什麽要這樣說呢?因爲對治熄滅欲界因欲而有的苦,誰有這樣的力量呢?是初禅,初禅能夠熄滅欲界的欲,苦也沒有了,初禅是能對治的,欲界的苦是所對治的。
得到初禅,就沒有欲界的苦,但這能對治的初禅還在,要超過初禅,對欲界之苦,距離也就更遠了,所以這時後,才說沒有苦,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得禅定的人,他不歡喜出入息的事情,得禅定的人,他在那裏坐下來,他不歡喜出入息,但還有出入息,還不能夠停下來,盡管是得到禅定的人,他的息是慢的,還是有。有息,他還是不歡喜,有出入息他感覺到是苦。得了四禅以後,沒有出入息了,出入息停下來,所以叫做不苦,叁禅的樂也取消了,所以叫不苦不樂,這是第四禅,有「舍」、有「念」、有「不苦不樂」、也有,這時候禅定特別深了。
佛說在四禅八定裏邊,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說,這第四禅最好,佛是在第四禅裏邊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就是因爲第四禅是最合適的,比初禅、二禅、叁禅好,也比無色界的四空天好,四空天雖然它的定力很深,但是修學聖道來說,它還不如第四禅來得好。所以第四禅對佛教徒來說,是最尊貴、最寶貴。
第四禅這個時候,沒有八種擾亂的事,也就是沒有八種災害的事,就是沒有憂苦、沒有喜樂、沒有出息、沒有入息、也沒有尋伺。這八種事情都沒有了,所以稱第四禅叫「不動定」,它是最殊勝的一種定,這叫做舍念清淨地,舍清淨、念清淨、最殊勝、最清淨的定。
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五趣雜居地,在雜居地居住的人都是有欲的人,後邊的離生喜樂地到舍念清淨地,這四個地是色界天的四禅,四禅中的舍念清淨地,是最好的一個地方。
在初禅的時候,雖然禅定很好,但是有尋有伺的鼓動,第二禅有歡喜的鼓動,也不是太好,第叁禅因爲有極殊勝的樂,也使令有這樣禅的人,心裏面有了厭煩心。當然也有的人得到這樣的禅定,就爲樂所迷,沒有厭煩心。
要是佛教徒得到叁禅,心情會不同,因爲他的目的是要得聖道,有這樣的樂,對於他得聖道也會有障礙,所以他就破除這個樂,去成就第四禅舍念清淨地。成就了四禅以後,他的內心沒有尋伺、喜樂,沒有出入息,沒有憂苦,沒有這麽多擾亂的事,他的內心非常的清淨,也非常的寂靜。
在寒山詩上面有一個頌說: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這是寒山大師寫出來他內心的境界。
「吾心似秋月」,寒山大師在浙江天臺山上修行,修行到這麽一個程度,心就像秋天的明月似的,秋天的時候,天空明淨,這時月亮的圓滿光明比夏天好得多,所以用秋月來形容。
「碧潭清皎潔」,又舉出一個比喻,心像秋天的月亮那麽圓滿光明,又像碧綠的深潭那樣清淨皎潔,一塵不染。
「無物堪比倫」,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比得上他內心的清淨光明。
「教我如何說」,這樣光明清淨的心,教我如何爲別人講呢?
我讀弘一律師年譜,上面記載一件事,就是郭沫若先生托人向弘一律師請求給他寫字,弘一律師就是寫這首詩給郭沫若先生,當然弘一律師他的內心可能另有個用意,因爲郭沫若是個左派唯物主義者,弘一律師寫這首詩:「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這首詩是贊歎心的光明的重要,物是不能比的。
在修行人來說,能夠從欲界定,經過未到地定、到色界定、到第四禅,這時他內心沒有八種擾亂的事情,特別的清淨,又特別的寂靜,也可以說一念不生了。但是這種境界要是站在聖人的立場來看,是什麽呢?四禅舍念清淨雖然是很高了,但是還是凡夫的境界,並不是聖人,所以雖然是很好,但是美中不足,就是還沒有佛法的諸法實相的智慧,所以他還是凡夫。凡夫得到這樣的成就,或者他是不信佛的,或者他是信佛的,有了這樣的成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他想要得聖道,在舍念清淨地裏邊,修四念處觀、修諸法實相觀,那就很容易得無生法忍,舍念清淨地就講到這裏。
下邊還有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四個地是無色界的境界,但是在人間修定的人,可以修成這四種定的,就是他在舍念清淨地裏邊,長期的入定,時間久了,就有變化。他感覺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不太好,就想要破除去,他就在舍念清淨地裏邊作觀,觀這個身體是空的,但是這種觀法,不是佛法裏邊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觀法,是另一種方便,是怎樣一種觀法呢?
在鄉村裏邊有種器具叫「籮」,它是用一種東西織成,有橫,有豎,有孔,他就從那裏得到一種智慧,觀察他的身體,這毛孔擴大,地水火風生理組織漸漸減少,空漸漸擴大,漸漸的就不見有身體,只是看見虛空,他的內心不念一切的色法,不再思念一切色法,對於色的愛著完全沒有了。他原來就是厭煩身體的形象的,所以他就用這樣的空,常常的觀,就把身體不見了,當然這種觀法,就是觀一個時期,然後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個時期後再修觀,逐漸的就成就了空無邊處地,就是得到空無邊處定。
得到空無邊處定以後,時間久了,他又不歡喜了,所以放棄了以空爲所緣境。就觀察我們的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觀察這個識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無量無邊,叫識無邊處地,觀察久了,他就成就了識無邊處定。成就了識無邊處定之後,時間久了,他又不歡喜了,感覺到觀察空、觀察識,都是心有所緣,他現在就放棄了,也不觀察空,也不觀察識,而觀無所有,以無所有爲所緣境,時間久了,他就成就了這個定,叫無所有處地。
觀這一「無所有」爲所緣境,這樣久了,他又不歡喜這個境界。觀空無邊,觀識無邊,都是有想,觀無所有可以說無想,現在又不高興有想、無想。所以觀非有想,非無想,他就破有想,也破無想,時間久了,他的定力更進一步,就住在非有想非無想這裏,就叫做非有想非無想處地。
這個非有想非無想,怎麽樣解釋呢?他在無所有處地的時候,他想進一步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他要破這個無所有處地,破這個無所有處地的時候,他發覺了一件事,就是「緣無所有的」這個是誰?雖然以無所有爲所緣境,但是還有能緣的心,這個心是最微細,最寂靜的地方,不是那麽樣粗顯。
因爲這個能緣無所有的心,非常的微細,不是那麽明勝,明了的力量不是那麽強,那麽明顯殊勝,所以叫「非有想」,它本身非常微細,叫做昧劣,有個昧劣想,所以叫「非無想」,是有想,不過是特別微細,不那麽粗顯,所以叫「非有想」有微細的想,所以叫「非無想」。如果不是佛教徒,他成就這非想非非想處定,他認爲世間上這個定是最高的,這就是涅槃了。
在智者大師釋禅波羅蜜,解釋這「非有想非無想定」,其中有一句話:真身不滅,就是那一念微細的想。
「真身不滅」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我」,是「真我」,真我是常住不滅的,以前沒得這個定,在欲界的時候,爲種種的欲,種種的苦惱所困,離開了欲,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又種種的虛妄分別所困,現在成就非有想非無想定的時候,真我出現了,這是涅槃的境界,外道就是這樣思想。
若是佛教徒,他觀察非有想非無想,還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境界,用這種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去觀察它,也能破除去,就得「滅盡定」,那就是阿羅漢果。這是九地,叁界分成九地,我剛才說阿羅漢,那是聖人了,現在這個文,是指凡夫說,凡夫這個九地。
說「耳鼻身叁二地居」,就是眼識、耳識、身識,這叁個識,在叁界九地裏邊是怎樣情形呢?
「二地居」,就是第一個「五趣雜居地」及第二個「離生喜樂地」,這兩個地有眼識、有耳識、有身識,就只有第六識。
這只提眼識、耳識、身識叁個識。鼻識、舌識沒有提。鼻識、舌識只在五趣雜居地裏邊有,有欲的人的世界。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都有的,要…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