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P6

  ..續本文上一頁到了離生喜樂地,得到初禅以上的境界,鼻識、舌識也不活動了,沒有了。我們可以問一問,爲什麽鼻識、舌識沒有了?

  因爲鼻識、舌識,它的對象是什麽呢?就是段食,鼻所緣的香,或者是好香,或者是惡香,舌識所緣的酸甜苦辣的味,這都屬於段食之內,到了色界天上去的人,得到這種定的人,他們是禅悅爲食,不需要有段食,沒有所緣的境,能緣的識就不活動了,就不生起。

  識的生起,一定要有所緣的境,有能緣的根,還要有所緣的境,作它生起的條件,生起的條件有所不足,這個識就不活動了,所以鼻識和舌識只能在我們五趣雜居地裏活動,到了色界天,離生喜樂地以上就沒有了。

  這個眼識、耳識、身識在初禅還是有,在離生喜樂地它還是有作用的,在

  二禅天以上,這五個識都不動了,只是第六識,所以叫做:眼耳身叁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這底下又說到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活動的時候,並不是「識」自己活動,它還有其他心所法和它在一起合作,一同的活動,所以又有「心所法」。心所法,「心所」這個字怎麽講呢?玄奘法師的翻譯是譯爲「心所」,古代的翻譯是譯爲「心數」或「心法」。

  「心所」這個「所」就是它是心所有的,如果不是心,它就沒有這件事,如貪、瞋、癡、高慢心、疑惑心、或者是定、或者是慧、或者是信心,這些心所法,它唯獨心,才有這件事,要是地水火風,是屬於物質,沒有這種作用的,所以心所法唯是屬於心,心所要依止心才能生起,與心在一起合作,系屬於心,不能離開心。

  比如說産業是屬我有,它是系屬於我,心所法是系屬於心,唯心所有,所以稱之爲心所法。簡要的說就是我們的心發出來的不同的作用,就叫做心所法。

  這個心所有很多種類。「遍行」是一類,「別境」是一類,「善」又是一類,底下「中二大八貪瞋癡」又是一類,有很多種類。

  先說第一類「遍行」,這一類心所法,它是很普遍的。「行」就是旅行、遊旅,它能夠普遍的遊旅,一切處它都去。所有的心它都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它都有這種心所法。「五趣雜居地」乃至到「非想非非想處地」也都有心所法。善性、惡性、無記性,也都有心所法。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也都有心所法。普遍到一切時、一切地、一切性、一切心,都有這樣的心所法,所以叫做「遍行」。

  這個遍行心所,在成唯識論上說有五個遍行心所。

  第一個就是「作意」。「作」當「動作」講。能動你的心,換一個字樣說是警覺的意思,現在有了境界,有了事情出現的時候,我們內心和境界還沒接觸時,先發出警覺性的作用,心理作用,這個警覺性就是它警覺自己的內心,發出來這個識,警覺這個識,叫它去和境界接觸,叫做「引心取境」。

  外面有個境界。「作意」這心所,它引內心的識到境界那裏去看一看,這個作用,叫做「作意」。當然我們來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動,可能會發現,但是這是非常微細的。

  比如說我們聽人說什麽菜作得好,非常好吃,我們心裏感覺沒有什麽特別,但是就流口水了,這表示什麽呢?就是心裏面有了貪念,這個食欲生起來,其實作意的心所已經過去了,作意、觸、受、想、思已經過去了,來了貪心,所以作意心所的微細,我們自己都不太明了。

  我們在唯識上說,世間上一切的有爲法,當然以心爲主,心和一切法,它都是有「種子」。「種子」是對「現行」說的,現行就是表現出來行動了。種子就是沒有現出來行動,它潛藏在那裏,我們換一句話說,就是「功能」的意思,功能它潛藏在那裏沒有動。

  比如我們在房間裏睡覺,外面有什麽事,我們不知道,等我們睡醒,我們出來,這時別人才看見,種子的功能那個狀態就好像睡眠的意思,它發生作用,有了現行,就好像人睡醒出來工作。

  這個「作意」心所,就表示「識」在沒有和外面境界接觸的時候,「識」在那裏睡眠,有境界出現時,「作意」心所去警覺「識」起來,不要睡眠了,去接觸外面境界,警覺應起的「識」和一切的心所法去和外面的境界接觸,這個警覺的作用,就叫做「作意」。這是第一個遍行心所。

  第二個就是「觸」。識被「作意」心所警覺了,那是很快的,「識」依止「根」和外面境界接觸,根、境、識一和合,這時候叫做觸。根、境、識一接觸,就有一種引發種種心所之功能,種種各式各樣的心所活動的能力,就在根、境、識和合的時候,有生起種種分別的能力,這時候就叫做「觸」。「觸」一出現後,就能爲「受、想、思」作依止處,就會出現受,出來想,出來思。

  這時「受」是什麽呢?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現成的話,順樂受觸,就是根、識和順於樂受之境界接觸,當然這時就生出來樂受,身心都感覺到安適快樂。順苦受的觸,當然都感覺到逼迫、苦惱。還有其他的境界,就是不苦不樂的觸。

  在我們平常人的想法,當然我們歡喜「順樂受觸」,有了樂受,我們歡喜樂受,我們就會生出來貪心,貪愛的心,種種的虛妄分別心,生出了苦惱的感受,苦受,我們不歡喜它,我們希望苦受和我們遠離。若不是苦受,也不是樂受,就是不苦不樂受,這個不苦不樂受的境界,我們不歡迎它,也不拒絕,對它好像無所謂。

  但是在佛法裏邊,這個不苦不樂受,反倒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很危險的境界,如我們講叁界九地,欲界五趣雜居地,如果敏感一點會感覺到欲界是苦,很多事都不理想,四禅天初禅、二禅、叁禅都是有喜樂的,令人羨慕,令人歡喜的地方,第四禅舍念清淨以上都是舍受的境界,就是不苦不樂之境界。

  我們剛才說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加上憂、喜,一共是五種受。憂、喜是按第六意識來說的。苦受、樂受是約前五識說的。前五識接觸到苦惱的境界,就有苦受,若接觸到如意的境界,就有樂受。第六意識接觸到不如意的事就憂,接觸到如意的事情就喜。色界第四禅及無色界之四空定,這五個地方,都是舍受即不苦不樂受。外道,就是其他宗教。修禅定假設成就這樣境界時,就誤會是涅槃境界,依佛法來說,只是舍受的境界。

  這個「舍受」,佛法對它怎麽看法呢?俱舍論上有一偈頌:

  「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

  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

  這個頌是說不苦不樂受是很苦惱的事。

  「如以一睫毛」:如我們以一根睫毛。「置掌人不覺」:若把眼睫毛放在手掌上,我們倒不感到有東西在那裏。「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若把眼睫毛放在眼睛上,就會損害眼球,我們就感覺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愚夫不感覺不苦不樂受有什麽不好,不感覺到苦惱。「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有智慧的人,聖人,就像人的眼睛似的,眼睛裏放了一根睫毛,就感覺到這個行苦,這個不苦不樂受,觀察這個行苦,生出來極大厭離心,極大的恐怖心,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從表面上看,這個行苦,不苦不樂的感覺,它不會一直的停留在那裏,它在時間上看,一秒鍾,一秒鍾向前走,走走總會遇見苦受、樂受。苦受是苦,樂受終究也是苦,表面上,行苦是這樣子。實際上裏邊的事情,我們無始劫來,很多的業障,很多煩惱的種子,很多的罪業,都在你行苦那一念心裏面,潛藏在那裏,它隨時會爆發出來,就不得了,這個罪業隨時爆發出來就苦了。

  不苦不樂,表面上看是個虛假的境界,當外道得到色界四禅或無色界四空定,他認爲是涅槃了,但按佛看法,那是個危險的地方,他的壽命盡時,色界四禅或無色界之四空定也好,就破壞了,又跑到人間來,也可能到地獄去,到餓鬼道去,到畜生道去受苦,四禅天及四空定是個無常,靠不住的地方。所以這個「不苦不樂受」也不是一個好地方,所以「原極生厭故」,但是頌上說:「智者如眼睛」,要有智慧的人,聖人才能這樣觀察。

  聖人如初果須陀洹、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他觀察色、受、想、行、識這個身體,是個毒器,有毒的器,是個苦惱的地方,如病、如癱、如瘡、如刺。這個身體一有病,如只是一個地方生瘡,但阿羅漢看這身體,全部都是瘡,是個苦惱的地方,所以苦受是苦,樂受是苦,不苦不樂受也是苦,也是苦惱境界。

  樂受是苦,我們可能還不是太承認它。「樂受是苦」的原因,就是樂受在我們世界上,不容易得到,你想要求得這個樂受不容易,要費很大的辛苦,可能會得到,這就是苦,得到樂受,還得要保護它,保護也不容易,樂受終究有一天要失掉,失掉就苦了。所以樂受雖多少有點樂,但它附帶有很多苦惱,所以樂受也是苦。

  「不苦不樂受」也是苦,所以佛法裏面講苦集滅道四聖谛之苦谛,就是什麽都是苦,要生厭離心,這是說「作意、觸、受」,就是根、境、識和合有了觸,就會有受,有了感覺,就會有這麽多的苦出現。

  「想」怎麽解釋呢?受想思,這個想就是根、境、識和合接觸了以後,心裏面會去要取得外面所緣的相貌,裏面是什麽情況,要認識它種種差別相。認識它種種之差別相以後,它就會安立出來種種名字,說出種種語言,表達出來它的所緣境的相貌,這就是「想」的意思。「想」這個心所,就是我們能說話地方,即想心所的作用。

  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識」和外面境界接觸時,他會注意「受」這個地方,其實都有受、有想。但會偏重於受,在受的地方多用心,但有的人偏重於想,仔細的、微細的去觀察它是怎麽一回事。

  我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古文觀止上面有蔺相如完壁歸趙論。現在要說的倒不是「原壁歸趙」這件事。故事是說蔺相如最初到趙國去,他是在一個宦者,名字叫缪賢家裏住,和他是朋友。缪賢是個宦者,在皇宮裏面做事的人,有次他犯了法有了罪,害怕王治他的罪,想跑到燕國去,…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