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P7

  ..續本文上一頁他就向蔺相如討主意。

  蔺相如說:你得罪王了,爲什麽要到燕國去,你認爲燕王是靠得住嗎?

  缪賢說出他的理由,說在多少年前,趙王和燕王在邊界有個會談,當時趙王帶我去,燕王握住我的手說:「我願意和你做個朋友」這麽一句話,所以我想跑到燕國,燕王會接待我吧。

  蔺相如說:不見得,燕王爲什麽會和你握手,願意和你做朋友,理由何在?是因爲趙國力量強大,燕國軟弱,怕趙國,燕王和你做朋友,是希望假借你和趙王有個連系,要是有什麽問題,希望從這裏得解決,有這種可能,是這麽回事。你今天得罪趙王,你要是跑到燕國去,燕王不但不敢留你,甚至把你綁起來送給趙王,他一定是這樣子,不如你今天不要跑,你自己脫光衣服,拿藤條打自己身體,向趙王謝罪,你這樣可能會得到趙王寬大處理。那麽他就接受了蔺相如的辦法,果然得趙王對他寬大處理。

  我們現在講這個「想」心所,就是要取得境界的相貌。取得境界的相貌,其實就在思想我們的所緣境是怎麽回事。「怎麽回事」,這還是智慧的問題。你能把所緣境觀察得非常清楚,很微細,那麽這也叫做「想」。如我們粗心大意的認爲怎麽怎麽的,這也叫做「想」,但是那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現量、比量、非量。離不開這些事情,所以有智慧的人就不同一點,這是想心所,是這樣意思。

  受想思,這個「思」也是「思想」、「思惟」,但是我們古代的高僧,我們就說玄奘法師,他翻譯經的時候,他就用「思」這個字表達一種意思,就是表達「有目的的一種意志行爲」。這是怎麽解釋呢?就是經過了「受想」,這個樂受,我要取得,這個苦受,我要拒絕,或者是經過想心所的思惟觀察,或者是主動的,或者是被動的,有什麽計畫,現在要執行這件事,這就是思心所,就是要執行這件事。執行這件事,在成唯識論裏邊分成叁個階段。

  第一個是「審慮思」,就是很深刻的去考慮這件事,我應該怎麽樣行動。

  第二個是「決定思」,經過審慮以後,決定了我要這樣做。

  第叁個是「動發思」,就是動身發語,開始行動了,在執行這件事,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或者是善,或者是惡,做的時候,實在是內心在想,這樣做,那樣做,那就叫做動發思。動發思就是身業、語業。「審慮思」和「決定思」就是意業。身業、語業、意業,這是叁業,現在說受想思,思就包括了叁業,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他有了目的,然後采取行動,這都叫做「思」。

  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叫遍行心所,遍一切的識,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乃至第八識,都有這種作用,但是我們在思惟這件事,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有這樣情形嗎?「作意、觸、受」它可能有,而「想」和「思」它有嗎?

  前五識它不會單獨行動,前五識要有所作,一定要同第六意識合作,這樣子因受到第六意識的影響,也就有微細的「受想思」,那麽這樣子也可以過得去,也可以這樣解釋,也有主張前五識是沒有「思想」。不成唯識論護法菩薩他是這麽主張,這是遍行五心所,其次是別境。「別境」也是五個心所,「別境」就是它不是普遍的,是特別的情況才有這樣的心所,不是特別的是沒有的。

  別境五個心所,第一個就是「欲」。「欲」是希望的意思,對於如意的境界,我歡喜的事情,我對這件事有希望,我希望能成就,就是這樣意思,希望心。要是我不歡喜的境界,那就不希望了,就是沒有「欲」心所的活動了。如果是思想特別的人,這件事是可欲的,但是我也不欲,我也不希望,那還是不會生起「欲」心所。

  所以所緣的境,有可欲的,有不可欲的,也有非可欲非不可欲的事情,人的思想不同,他願意可欲的事情,也願意不可欲的事情,種種的情形不一樣,要是生起了希望心,就叫做「欲」。希望心生起來,就會有行動,因爲想要成就這件事,如果你沒有行動,那就等於沒有希望了,白希望了。

  但是也有的人,只是有希望,但是沒有行動,有的人有希望,他就會有行動,不是會有行動而沒有希望心的。

  第二個別境心所是「勝解」。「勝」就是有力量的意思,強大的力量叫「勝」。「解」就是理解,對一種事情或一種理論,他有深刻的認識,他這樣的看法非常肯定,你不能夠轉變他,就叫做「勝解」。按照佛法來講,你相信佛或你相信無著菩薩,相信龍樹菩薩。你對於佛法的學習經過長時期的思惟、修行,得到這樣的認識,達到了不可轉變的境界。如果沒有經過學習,只是一般的情形生起的理解,那就不叫「勝解」。

  第叁個別境心所叫念。念是銘記不忘的意思,曾經經驗過這件事,學習過這件事,它又能在你心裏而出現,明明了了的,那就是「念」,若學過,但忘記了,就沒有念。這個「念」,也表示數數的憶念,使令它在內心裏很明白的出現,不間斷的,明明白白的出現,那叫做「念」。這樣子的「念」,有什麽好處呢?就是能得定,所以不管是在家佛教徒或出家人,想要靜坐得禅定,就要加強這個「念」。

  有人問:我歡喜靜坐,但是就是有雜念,有妄想,怎麽沒有辦法去掉,有什麽辦法可以使心不亂?經論上說得很明白,就是「念」,你加強了「念」,妄想就沒有了,這叫做「數數憶念」,與所緣境「數數憶念」就沒有妄想了。如果不數數憶念,妄想就來了。因爲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妄想習慣了,你忽然間叫他不妄想,那是很難,有什麽辦法能不妄想呢?就是:數數憶念。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那一段文裏面就提到,靜坐下來的時候,你心裏面能安住在所緣境上,這一開始的時候,當然至少幾秒鍾心裏沒有亂,但是過了幾秒鍾,你心裏可能會亂,但是你不要等它亂的時候,你心裏就自己問自己:現在是安住在所緣境上了吧。我沒有妄想了吧。自己問一問自己:妄想就不來,你的正念的力量就能相續下去。這樣過了一會兒,你再這樣反問自己,它就能相續下去,所以叫「數數憶念」。這樣子當然就能夠得定,「念」有什麽好處呢?它能使令你得定,當然還會有其他的好處。

  第四個別境心所是「定」,就是你用「念」的方法去修習「定」,修成功了,心裏明靜不動,安住所緣境,明靜不動,那麽就是得定了,當然這裏邊我說過,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色界定」。到「色界定」最好,「欲界定」還不是太好。

  安住在所緣境上,不昏沈、不散亂,心裏面又明了而又寂靜,寂靜而又明了,相續不斷的安住不動,就是定了,這個定,你要這樣修才有定,你若不修,就沒有定。定也不是普遍的,得到定以後,如阿羅漢要是得到定,若不常入定,「定」會失掉,阿羅漢還會退,就是他的定還會失掉。他的無漏的、清淨的、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是不會失掉。聖人的智慧是不失掉的,只是那個「定」,他要是不常入定,「定」就會失掉。

  在涅槃經上說若得重病,身體有問題了,不能常入定,定就會退,走遠路,定也可能會退,有種種的情形,可見定也不是那麽容易。

  從定的退上看,可看出來目犍連尊者真了不起,目犍連尊者臨終的時候,他的身體被木杖外道打扁了,頭、身體完全打扁了,完全打碎了,當時他是不動了,依一切有部看,是舍利弗尊者,把他抱回廟上去。後來這件事傳到阿闍世王那兒,阿闍世王就下令醫生要把目犍連尊者的身體恢複過來,你如果不能把他恢複過來,就殺死你。

  這醫生就對目犍連尊者的身體說:你今天的身體傷害到這種程度,我們是不可能再給你治療的,我們治不好你的病,要就要殺我們,你老人家要想辦法保護我們。這時,目犍連尊者,立刻用神通,把身體完全像沒有受害,如正常一樣,可以去托缽乞食,就到阿闍世王那裏,阿闍世王一看,心裏很歡喜。由定退來看目犍連尊者這件事,目犍連尊者真是不得了,身體壞到這樣程度,他能入定現神通,真是不得了。

  第五個別境心所是「慧」。在成唯識論看是「抉擇」。「擇」就是揀擇、觀察的意思,觀察這件事是有功德,或有過失。如果是有功德,我就這樣學習修行,如果有過失,就該把它去掉,如此「揀擇」。「抉」,就是決斷,沒有疑惑,如觀察色受想行識,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就是抉擇、觀察。觀察苦、空、無常、無我,得入聖道以後,就決定沒有疑惑了。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沒有疑問。

  如有魔王來到人間,現佛的身相,現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用佛的身相和你說:我以前說過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是講錯了,是常樂我淨的,這個身體是可愛的。那麽這個初果聖人、二果、叁果、四果,心裏面不動,就是因爲決斷,有智慧了,所以無疑。

  我剛才說「作意、觸、受、想、思」,這個「想」心所,好像也有「智慧」的意思。這個「想」的內容似乎指一般的事情,人有聰明的,有不聰明的,想心所也是一樣。

  現在別境心所裏邊的「慧」,指佛法的智慧,這是善、這是惡。這是有漏、這是無漏。這是凡夫、這是聖人。你得到「無我」的智慧,你發無上菩提心,你得一切種智了,這屬於叁乘聖道的智慧,我倒沒有見過有這種解釋。如果要分別「想」心所和「慧」心所的不同,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吧。

  「定」和「慧」這兩個心所,對於修行人於所觀察的境界,一心不亂,叫做「定」。於所觀察的境界,能知道它是功德、是過失,能這樣觀察,能斷一切疑問,所以「定、慧」是「別境」,不是普遍的。

  「遍行」五個心所,「別境」五個心所,解釋完了。現在解釋「善十一」。善的心所一共是十一個,這十一心所法,它是屬於清淨的,沒有垢穢的,對於自己或他人都會有利益的,這樣的心理的作用,共有十一個。

  十一個善的心所法,第一個就是「信」。信的心所法,在我們佛法裏面來說,確實特別重要,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信是我們修道的…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