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P8

  ..續本文上一頁根源,是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如果沒有信心,當然不會作功德,也不會去修學聖道。所以一切的佛教徒,一定要具足信的心所法,但是在信的心所法裏邊的解釋,它是含藏著智慧的,不然這個「信」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這個「信」在成唯識論上解釋得非常圓滿。「信」的定義是什麽呢?就是對於所信仰的對象,在他的內心裏邊,能夠認可,能夠深深的歡喜,而且還能夠對於自己有高尚的希望,這是「信」的一個定義。這個「信」的定義,從叁方面來解釋。

  第一個條件就是對於一種事情,一種道理是真實不虛的,這時候才可以相信,如果那裏面是欺诳性,不真實的,就不值得相信。在佛法裏面來說,什麽是真實不虛的呢?在世間有善惡果報,在出世間也有聖人,這些因果的道理,都是真實不虛的。

  一切聖人因大悲心,爲我們開示真實的道理,我們對這樣的道理,應該要相信,但這樣的相信,若你自己內心裏面不深刻觀察,就輕易的相信,這個信也不是佛法所重視的。

  佛法告訴我們相信,你本身一定要深入觀察思惟,認爲是對的,你才可以相信,所以這個「信」叫做認可意,認可這句話用白話說,你經過勝解的觀察,你內心裏面接受了,認爲是對的,所以叫做「信」,它是真實有的,所以可以相信,這個相信的條件,就是相信有道德,這件事是有的,是真實的,但是如果沒有道德,那麽相信它有什麽好處呢?

  第二個條件,相信的對象就是要有德行。從要有德行上看,如果從佛法的立場觀察,只有佛法僧叁寶,這是真正具足清淨功德的,所以這是值得相信的。「佛」當然是個大聖人,在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那麽「諸法如義」就是佛,佛通達真理,無量功德圓滿的人,我們對他有信心。

  佛法裏邊講「法寶」。「法寶」是什麽呢?真實的來說,就是涅槃。叁乘聖人所證得的涅槃,這是真實的法寶,一切聖人都到這裏來,也是一切佛教徒最後的歸宿處。

  我們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歸依法」是什麽呢?就是涅槃。這樣的佛法,雖然是特別的清淨莊嚴,但是這是佛菩薩聖人的境界,我們凡夫,雖然也在裏邊,但是好像距離十萬八千裏,不覺受到,所以佛菩薩又爲我們講語言文字的佛法,這樣我們可以學習佛法,然後加以修行,就可以到涅槃那裏去。

  什麽是「法寶」?就是教行理,涅槃就是理,就是諸法如義之理,在諸佛菩薩來說,也就是涅槃。諸佛菩薩爲我們開示的佛法,語言文字就是「教」。教和理之間就是「行」,就是我們要修學四念處,修習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由這樣的行就可以到涅槃去,所以行也就是法寶。如果只有涅槃的「理」,沒有「教」和「行」,凡夫是望塵莫及,也就是凡聖永隔。所以什麽是法寶?就是涅槃的真如理,教、行就是方便的法寶,因它能引導我們凡夫到涅槃去,那也是值得尊重的,也是珍寶,和起來就是教行聖,是我們的歸依處,這個是我們相信的對象,我們信佛、信法、信僧。

  這個「僧」,如果加一個「寶」字,這個僧就不是凡夫僧,是已經見道的聖人,小乘佛法就是初果以上的聖人,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大乘佛法裏邊就是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薩,這都是僧寶。這些僧寶因爲都是聖人,他們內心裏邊都有無漏的清淨的功德,所以都是我們相信的對象,是我們的歸依處。

  我有時候,也會聽見有人講,有人說出來一些閑話,說是有的在家居士歸依叁寶,過了幾年說:我歸依佛、歸依法,我不歸依僧。當然這樣的居士,說出來這樣的話,他可能會有些原因的。但是也看出來,這個居士他懈怠,他沒能夠多聞佛法,所以他會說出這句話:我不歸依僧寶。

  從經論上的開導,這些阿羅漢,一切的大菩薩,都是僧寶,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乃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這都是僧寶。說我不歸依僧寶,這就說錯了,他不懂這個道理,就會說出這種錯誤的話。

  但是我們應該再想一想,歸依叁寶的時候,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僧」是歸依聖僧,不是凡夫僧,但是佛法流傳在世間,佛法住持在世間,佛在世的時候,當然是佛的大光明,大慈悲的境界,和一些大菩薩,大阿羅漢的境界,佛滅度以後,也還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但是由正法到像法到末法時代,誰是大阿羅漢,誰是菩薩,我們都不太清楚了。

  我們也可以明白的說,就是很多的凡夫僧在住持佛教,當然其中也有優婆塞、優婆夷的力量,就是四衆弟子在住持佛教,當然以比丘、比丘尼爲主,我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和凡夫僧有關系。

  若仔細深入地思惟,我們到今天,還能到寺院裏,還有佛像可以禮拜,還有佛經可以看,還能看到出家人,就是這樣的住持叁寶,我們能夠遇見、親近、學習,與凡夫僧還有關系,所以我們也不必決定說:我歸依聖僧,凡夫僧,我不歸依,也不必那麽說。現在說第一個善心所:「信」的叁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真實不虛有這件事,那是可相信的。

  第二個條件事:要有德行,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佛法僧這是具足功德的,應該要有信心。

  第叁個條件事:相信「有能」。要具足這樣的條件,這個信才圓滿。「有能」就是佛法僧叁寶有無量功德莊嚴,我們是五體投地的恭敬贊歎,但是要是我永久的做生死凡夫,這件事也不好,我也能有功德,我也能轉凡成聖,我也能得無生法忍,我也能做大菩薩,我也能成佛。這樣叫做「有能」,這叫做信心,也應該要有這樣的信心。

  這叁個條件合起來就是善心所的「信」,這個信裏邊,在成唯識論上,阿毘昙論上,也都提到,「信」前面加一個清淨的「淨」,就是「淨信」。加一個「淨」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要是我們具足了這樣的信心以後,我們內心是清淨的,不是汙濁垢穢的。

  比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指摩尼珠有這樣的力量,把它放到濁水中,濁水就變清了,我們凡夫的不清淨心,但若具足了「信心所」以後,我們心就清淨了。

  再明白一點說,如果我們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的人,當然是個普通的人,普通的人當然是普通的煩惱境界,所以心裏就不清淨了。如果有這樣的信,對叁寶的信心具足了,內心是清淨的,不信是一種垢穢的心理作用,現在沒有不信的垢了,所以是清淨的信心。「信」之前有個「淨」字,是清淨的信心。

  成唯識論的文裏有這樣解釋,但是我在想,我們在家居士姑且不提,就說我們出家人,若是小孩子出家,他有善根,但是他現在之理解力也不夠,我們也不提他。就說我們成熟的人,他要是發心出家,一定應該是對佛法有信心了,沒有信心,是不是有清淨的知,是不是淨信呢?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再深入的去思惟它,經論上說,淨信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這一定要到初果以上,大乘佛法就是要到無生法忍以上,得了無生法忍的聖人,他對佛法僧的信心是清淨的,他對佛法僧的信心也特別深刻。

  如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凡夫看佛,看佛的表面,聽佛說話的聲音,另外我們不知道什麽。只有得無生法忍的聖人,得入初果的聖人,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能見到佛清淨的,智慧的境界,雖然不能圓滿的見到,只是見到一部分,但是也是見到了,所以他對佛、對法、對僧的信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做「不壞信」。

  初果的聖人,或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對佛法僧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所以也叫「淨信」,所以「淨」裏面也有不可破壞的意思。這樣說,我們佛法所說的信,當然不是迷信,而是「信」裏面有清淨的智慧在其中,所以這個信是不可破壞的,這樣講這個信唯有聖人才有,我們凡夫是不及格的。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利用我們內心的思惟,思惟緣起法因果的道理,從這裏開始,信心也會逐漸的堅固,逐漸的清淨。所以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信心,但若要達到不壞信,一定是要聖人才可以,所以說要到聖位才不退轉,凡夫的時候都不是那樣牢固,所以信要「真實不虛」、「有德行」、「有能」這叁個條件和合起來才具足信,信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清淨,清淨的信心,它會繼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二個善心所是「慚」。「慚」的意思是「羞恥過惡」我犯了錯誤,造了有罪的事情,我內心很羞恥,我們一般人來說,這就叫做「慚」。但是在經論裏解釋,前邊還有「叁增上」的事情。「慚」就是「自增上」和「法增上」的力量。自增上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要向上,要向上進步,在阿毘昙上,瑜伽師地論上,怎麽解釋呢?

  就拿我們出家人比丘來說,比丘在思惟,我已經出家,我是學習佛法,我不應該做錯誤的事,我應該好好修學聖道,我不應該有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行爲,就是這樣思唯,能夠「崇重賢善」,我是出家人,我不應該心裏面有種種不清淨的思想,也不應該有種種不好的行爲,我要好好努力用功修行。

  崇重賢善:崇敬尊重賢善的人,對賢善的人,賢善的法,生崇重的恭敬心,要好好努力,這樣就能息諸惡法,把錯誤停下來,這就叫做「慚」。

  「法增上」是什麽呢?我出了家,我在學習佛法,佛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法有無量無邊功德,我出了家,我學習佛法,我應該好好努力用功修行,我不要犯錯誤,這樣子崇重賢善,息諸惡法,這叫做「法增上」,叫做「慚」。

  第叁個善心所是「愧」,愧的意思就是「世間增上」。「世間增上」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比丘自己在阿蘭若處住,自己在思惟,我出了,我在修學佛法,世間上有很多天神,天神有天眼通、他心通,我內心裏邊,如果有不好的妄想,如果做了犯戒、犯罪的事情,這些天神都會知道的,都會看見,他們就會議論,某某地方,某某比丘,怎麽怎麽的。他們會這樣譏嫌我诃斥我,所以我不要犯錯誤,我要好好修行,這就叫做「世間增上」。

  比丘在阿蘭若處,也在思惟,我出了家,在此努力修行,這個世界可能有佛菩薩,他方世界也可能有佛菩薩,佛菩薩有天眼通、天耳通,我心裏面打了不好的妄想,做了很多犯戒的事情,佛菩薩也會看見,也會在議論說,某某比丘,怎麽怎麽的,所以我不要犯錯誤,我要好好努力修行,由這樣如理作意,正憶念思惟,這叫做世間增上。

  輕拒暴惡,由自己的正念佛、菩薩、天神,把自己向善的心強起來,不敢做惡,愧的心生起來,能「輕拒暴惡」,輕視暴惡的人,拒絕暴惡的事,不做暴惡的事,這樣子能息諸惡法,增長了羞恥的心,這叫做愧。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矩頌講義(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