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源,是一切功德出生的地方。如果没有信心,当然不会作功德,也不会去修学圣道。所以一切的佛教徒,一定要具足信的心所法,但是在信的心所法里边的解释,它是含藏着智慧的,不然这个「信」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这个「信」在成唯识论上解释得非常圆满。「信」的定义是什麽呢?就是对於所信仰的对象,在他的内心里边,能够认可,能够深深的欢喜,而且还能够对於自己有高尚的希望,这是「信」的一个定义。这个「信」的定义,从三方面来解释。
第一个条件就是对於一种事情,一种道理是真实不虚的,这时候才可以相信,如果那里面是欺诳性,不真实的,就不值得相信。在佛法里面来说,什麽是真实不虚的呢?在世间有善恶果报,在出世间也有圣人,这些因果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
一切圣人因大悲心,为我们开示真实的道理,我们对这样的道理,应该要相信,但这样的相信,若你自己内心里面不深刻观察,就轻易的相信,这个信也不是佛法所重视的。
佛法告诉我们相信,你本身一定要深入观察思惟,认为是对的,你才可以相信,所以这个「信」叫做认可意,认可这句话用白话说,你经过胜解的观察,你内心里面接受了,认为是对的,所以叫做「信」,它是真实有的,所以可以相信,这个相信的条件,就是相信有道德,这件事是有的,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道德,那麽相信它有什麽好处呢?
第二个条件,相信的对象就是要有德行。从要有德行上看,如果从佛法的立场观察,只有佛法僧三宝,这是真正具足清净功德的,所以这是值得相信的。「佛」当然是个大圣人,在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那麽「诸法如义」就是佛,佛通达真理,无量功德圆满的人,我们对他有信心。
佛法里边讲「法宝」。「法宝」是什麽呢?真实的来说,就是涅槃。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涅槃,这是真实的法宝,一切圣人都到这里来,也是一切佛教徒最後的归宿处。
我们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归依法」是什麽呢?就是涅槃。这样的佛法,虽然是特别的清净庄严,但是这是佛菩萨圣人的境界,我们凡夫,虽然也在里边,但是好像距离十万八千里,不觉受到,所以佛菩萨又为我们讲语言文字的佛法,这样我们可以学习佛法,然後加以修行,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
什麽是「法宝」?就是教行理,涅槃就是理,就是诸法如义之理,在诸佛菩萨来说,也就是涅槃。诸佛菩萨为我们开示的佛法,语言文字就是「教」。教和理之间就是「行」,就是我们要修学四念处,修习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由这样的行就可以到涅槃去,所以行也就是法宝。如果只有涅槃的「理」,没有「教」和「行」,凡夫是望尘莫及,也就是凡圣永隔。所以什麽是法宝?就是涅槃的真如理,教、行就是方便的法宝,因它能引导我们凡夫到涅槃去,那也是值得尊重的,也是珍宝,和起来就是教行圣,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个是我们相信的对象,我们信佛、信法、信僧。
这个「僧」,如果加一个「宝」字,这个僧就不是凡夫僧,是已经见道的圣人,小乘佛法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大乘佛法里边就是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菩萨,这都是僧宝。这些僧宝因为都是圣人,他们内心里边都有无漏的清净的功德,所以都是我们相信的对象,是我们的归依处。
我有时候,也会听见有人讲,有人说出来一些闲话,说是有的在家居士归依三宝,过了几年说:我归依佛、归依法,我不归依僧。当然这样的居士,说出来这样的话,他可能会有些原因的。但是也看出来,这个居士他懈怠,他没能够多闻佛法,所以他会说出这句话:我不归依僧宝。
从经论上的开导,这些阿罗汉,一切的大菩萨,都是僧宝,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乃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这都是僧宝。说我不归依僧宝,这就说错了,他不懂这个道理,就会说出这种错误的话。
但是我们应该再想一想,归依三宝的时候,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僧」是归依圣僧,不是凡夫僧,但是佛法流传在世间,佛法住持在世间,佛在世的时候,当然是佛的大光明,大慈悲的境界,和一些大菩萨,大阿罗汉的境界,佛灭度以後,也还很多大阿罗汉,大菩萨,但是由正法到像法到末法时代,谁是大阿罗汉,谁是菩萨,我们都不太清楚了。
我们也可以明白的说,就是很多的凡夫僧在住持佛教,当然其中也有优婆塞、优婆夷的力量,就是四众弟子在住持佛教,当然以比丘、比丘尼为主,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和凡夫僧有关系。
若仔细深入地思惟,我们到今天,还能到寺院里,还有佛像可以礼拜,还有佛经可以看,还能看到出家人,就是这样的住持三宝,我们能够遇见、亲近、学习,与凡夫僧还有关系,所以我们也不必决定说:我归依圣僧,凡夫僧,我不归依,也不必那麽说。现在说第一个善心所:「信」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真实不虚有这件事,那是可相信的。
第二个条件事:要有德行,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佛法僧这是具足功德的,应该要有信心。
第三个条件事:相信「有能」。要具足这样的条件,这个信才圆满。「有能」就是佛法僧三宝有无量功德庄严,我们是五体投地的恭敬赞叹,但是要是我永久的做生死凡夫,这件事也不好,我也能有功德,我也能转凡成圣,我也能得无生法忍,我也能做大菩萨,我也能成佛。这样叫做「有能」,这叫做信心,也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心。
这三个条件合起来就是善心所的「信」,这个信里边,在成唯识论上,阿毘昙论上,也都提到,「信」前面加一个清净的「净」,就是「净信」。加一个「净」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要是我们具足了这样的信心以後,我们内心是清净的,不是污浊垢秽的。
比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指摩尼珠有这样的力量,把它放到浊水中,浊水就变清了,我们凡夫的不清净心,但若具足了「信心所」以後,我们心就清净了。
再明白一点说,如果我们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的人,当然是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人当然是普通的烦恼境界,所以心里就不清净了。如果有这样的信,对三宝的信心具足了,内心是清净的,不信是一种垢秽的心理作用,现在没有不信的垢了,所以是清净的信心。「信」之前有个「净」字,是清净的信心。
成唯识论的文里有这样解释,但是我在想,我们在家居士姑且不提,就说我们出家人,若是小孩子出家,他有善根,但是他现在之理解力也不够,我们也不提他。就说我们成熟的人,他要是发心出家,一定应该是对佛法有信心了,没有信心,是不是有清净的知,是不是净信呢?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再深入的去思惟它,经论上说,净信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这一定要到初果以上,大乘佛法就是要到无生法忍以上,得了无生法忍的圣人,他对佛法僧的信心是清净的,他对佛法僧的信心也特别深刻。
如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凡夫看佛,看佛的表面,听佛说话的声音,另外我们不知道什麽。只有得无生法忍的圣人,得入初果的圣人,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能见到佛清净的,智慧的境界,虽然不能圆满的见到,只是见到一部分,但是也是见到了,所以他对佛、对法、对僧的信心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不坏信」。
初果的圣人,或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对佛法僧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所以也叫「净信」,所以「净」里面也有不可破坏的意思。这样说,我们佛法所说的信,当然不是迷信,而是「信」里面有清净的智慧在其中,所以这个信是不可破坏的,这样讲这个信唯有圣人才有,我们凡夫是不及格的。
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利用我们内心的思惟,思惟缘起法因果的道理,从这里开始,信心也会逐渐的坚固,逐渐的清净。所以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信心,但若要达到不坏信,一定是要圣人才可以,所以说要到圣位才不退转,凡夫的时候都不是那样牢固,所以信要「真实不虚」、「有德行」、「有能」这三个条件和合起来才具足信,信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清净,清净的信心,它会继续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二个善心所是「惭」。「惭」的意思是「羞耻过恶」我犯了错误,造了有罪的事情,我内心很羞耻,我们一般人来说,这就叫做「惭」。但是在经论里解释,前边还有「三增上」的事情。「惭」就是「自增上」和「法增上」的力量。自增上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要向上,要向上进步,在阿毘昙上,瑜伽师地论上,怎麽解释呢?
就拿我们出家人比丘来说,比丘在思惟,我已经出家,我是学习佛法,我不应该做错误的事,我应该好好修学圣道,我不应该有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行为,就是这样思唯,能够「崇重贤善」,我是出家人,我不应该心里面有种种不清净的思想,也不应该有种种不好的行为,我要好好努力用功修行。
崇重贤善:崇敬尊重贤善的人,对贤善的人,贤善的法,生崇重的恭敬心,要好好努力,这样就能息诸恶法,把错误停下来,这就叫做「惭」。
「法增上」是什麽呢?我出了家,我在学习佛法,佛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法有无量无边功德,我出了家,我学习佛法,我应该好好努力用功修行,我不要犯错误,这样子崇重贤善,息诸恶法,这叫做「法增上」,叫做「惭」。
第三个善心所是「愧」,愧的意思就是「世间增上」。「世间增上」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比丘自己在阿兰若处住,自己在思惟,我出了,我在修学佛法,世间上有很多天神,天神有天眼通、他心通,我内心里边,如果有不好的妄想,如果做了犯戒、犯罪的事情,这些天神都会知道的,都会看见,他们就会议论,某某地方,某某比丘,怎麽怎麽的。他们会这样讥嫌我诃斥我,所以我不要犯错误,我要好好修行,这就叫做「世间增上」。
比丘在阿兰若处,也在思惟,我出了家,在此努力修行,这个世界可能有佛菩萨,他方世界也可能有佛菩萨,佛菩萨有天眼通、天耳通,我心里面打了不好的妄想,做了很多犯戒的事情,佛菩萨也会看见,也会在议论说,某某比丘,怎麽怎麽的,所以我不要犯错误,我要好好努力修行,由这样如理作意,正忆念思惟,这叫做世间增上。
轻拒暴恶,由自己的正念佛、菩萨、天神,把自己向善的心强起来,不敢做恶,愧的心生起来,能「轻拒暴恶」,轻视暴恶的人,拒绝暴恶的事,不做暴恶的事,这样子能息诸恶法,增长了羞耻的心,这叫做愧。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