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妙門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是你和人打電話說了很多的事情,然後靜坐,有可能你還在打電話,它有這個等流性。所以,我們用功修行,尤其是才開始用功修行的人,你利用這個等流性去用功,容易有好消息。

   旺盛的時候,就是飯後。食物經過胃到十二指腸(我也不懂這醫生怎麼說),營養分布到全身到了細胞的時候,特別有力量,也就是腦神經有力量,你願意止就止,願意觀就觀。所以,要利用這個時間去數。

   我們雖然沒有修行,也應該明白這件事。從久遠以來,我們內心的思想習慣了東想西想,無拘無束地、自由地、願意想什麼就想什麼,習慣了這樣子。

   現在忽然違背你的習慣,控製它不要動,這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你就利用它的等流性,你就利用精神旺盛的時候來做這件事,就會好一點。這是說利于用功的時間。

   “數”的方法,從一至十,周而複始這樣數。數久了,就會有心理變化,就是熟能生巧了。

   你也可以變化一下,就是數的時候,連續地一二叁。當然你是心裏默念,不是說出來。這時候,你就靜下來注意息的叁次出入。然後你再數四五六,再注意叁次入出息,然後再數七八九十。

   因爲你若這樣數的時候,連續數一二叁(數叁個數字),經過叁次入出息的時候,你不要數,你有那麼長的時間,心裏面寂靜住。你每一次數一二叁,數一數二數叁,閑暇的時間放長了一點,有這個好處。

   但是,初開始學的時候,也還不是那麼回事,就等于數兩遍一二叁;你一開始數一二叁,以後又注意一二叁,就有這個情形。但是久了,只是一二叁,以後就是不數,但是也知道一二叁,會有這個不同。這是一個數法。

   另外一個數法,就是數一,二叁不數;四五六只數四,五六不數;七八九十只數七,八九十都不數。

   你精神旺盛,也是清清楚楚,沒有一切的雜念,心裏面是寂靜住;也不昏沈,所以是明。又明又靜,又靜又明,明靜而住。這是用“數”的方法。

   這個“數”的方法,可以一直用到得叁禅,由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到叁禅。因爲叁禅以前都有息的出入,但是是慢的;到未到地的時候,息就開始慢。到了初禅、二禅、叁禅,那更是慢了。由臍至鼻,很久很久才能到鼻這兒來。很久很久又由鼻至臍,還不止是臍,它會起變化的。

   你用這個數的方法,能排除一切的雜念,叫這個妄想浮動的心寂靜住。這是很有力量,能叫我們的心寂靜住的。這是“數”的方法。

   第二個是“隨”。怎麼樣來用它呢?開始的時候心裏面先要默念“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這四句話。這樣子說了,你心裏面就注意息的出入,就是剛才說的,由臍至鼻、由鼻至臍。息到什麼地方,你這個心就隨逐不舍,與息的一出一入不相舍離,一直隨著它。

   “隨”這個方法,它的定力高過了“數”。因爲,若是你的定力、你內心寂靜住的力量不夠的話,你用隨的方法不行,你一隨,很快地心裏就有妄想,它不能夠相續地明靜而住,它就是要跑,非用“數”不可。“數”,因爲有數目的連貫性,心也就隨之相續地明靜而住了。所以,按道理說,用隨的方法如果能夠相應,就表示這個人有了一點定力了。

   但是,隨若是久了,會有什麼事情?和數可是不同了。久了的時候,我們說不僅“由鼻至臍”,其實這個息能到腳趾頭,會感覺到全身都有出入息的。你坐久了,會感覺這個身體一冷一熱、一冷一熱,會有這個感覺。就是出息的時候是暖,入息的時候是涼;全身入息的時候它就涼,出息的時候是熱、是暖,會有這個感覺。

   你若不知道這件事:“哎呀!我這有什麼病啊?我怎麼有這個感覺呢?”其實,不是有病。就是全身都出入息,這時候就表示你有一點境界了。所以,隨是不記數目了,表示你內心明靜的定力強了一點。

   有些人開始用數的時候很緊張,氣就喘起來,很辛苦。這樣子就是不能用數的方法,只好用隨的方法。但是,後來我又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注意腹部的起落,一呼一吸,這肚子就一起一落。肚子起來,就是入息;肚子落下來,就是出息。所以,落的時候數一,再落的時候數二,再落的時候數叁,四五六七八九十。

   但是可和以前那個數出入息不同:數出入息的時候,息是由鼻至臍、由臍至鼻,一直這麼來去、這麼動。現在,你心裏不動,只是注意腹部的起落,心就安住在那裏不動,這情形就轉變了。

   轉變了,有幾種好處。一種好處,你心不是那麼上下動,頭就會輕松、輕涼、舒服。所以,數息不妨改爲注意腹部的起落,在起落上計數,就避免了注意力在鼻端引起的過失。

   這是說,數改變爲注意腹部的起落。如果這個方法一直地合適,你不妨繼續這樣做。如果不高興數了,就可以隨。你只注意腹部的起落,不計數,那就是隨息了。數、隨這兩個方法都是以息爲所緣境,但是有計數、不計數的不同。

   第叁個是“止”。止是什麼意思呢?止,可以做幾種解釋。第一個解釋,譬如說隨息,由鼻至臍,但是這個息有可能到腳趾頭了。你若修止,就止在腳趾那裏,就是注意那裏不動,這就叫做止。如果初開始這樣修,也可以,注意腳心也可以。

   注意大腳趾、注意湧泉穴的時候,還不容易寂靜住,你也可以數數。你就注意大腳趾那個地方,它先出來個“1”字,過一會兒就是“2”,再過一會兒是“3”,再過一會兒是“4” ,你願意注意多久都可以。你願意注意很久,然後出來個“2”,注意很久再出個“3”,也是可以。這樣子,就能夠幫助你容易寂靜住。

   止的所緣境,可以在某一處。但是最好止在肚臍,止在丹田也可以,止在腳板、腳趾都可以,不要止在上部。除非是你的昏沈來時,要破除昏沈,你也可以止在頭頂,你心裏就想這個頭頂。最一開始,不妨用手按住這個地方,心就注意頭頂,然後把手拿下來,注意發際或者後腦也可以,輕微的昏沈就能破除。

   如果女人修止,止在兩乳之間也可以。心就注意那裏,如果時間久了,生理上有變化。這裏面也有事情,如果你修成功了,就是沒有月經了。

   我現在想要說閑話:我小時候在私塾裏讀書,我們那個鄉村有一個女孩子出家了,她回來的時候和我的嫂嫂說話。我一回到家裏就聽到這麼一句話,她說她沒有月經了。我不懂這個事情,也不知道什麼叫月經。但是出了家以後常常讀書,喔,是這麼回事情。你也可以止在兩個乳之間,它就沒有這件事。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就是天臺智者大師解釋叫“製心止”。就是不以息爲所緣境(息實在也是色),也不以色爲所緣境。你止在大拇趾、止在頭部,這是一個色法,這是地水火風。製心止是以心爲所緣境,能緣者是心,所緣的也是心,就是心反緣自己。

   這個方法,通常來說,最好你用“數”、“隨”的方法,修行一個時期。修習了一個時期,你對于明了性的心的認識,比以前分明得多了。

   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接觸修行的事情,我們給他說眼根眼識、耳根耳識,他要思惟老半天,才能知道眼根能見一切色相,耳根能聽聞一切聲音,另外一個耳識是什麼?另外一個眼識是什麼?另外有個明了性的東西是什麼?可能不是那麼容易明白。你常常靜坐修止觀,對于自己這個明了性的心,會有深刻的印象:這個東西不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但是它有作用。

   孔夫子還是有智慧的,我小時候讀私塾,“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那時候這句話感覺到有個意思,他知道:物質的身體之外,有一個明了性的心!

   所以,我們經過“數”、“隨”長時期的用功,對于明了性的心認識得會更深刻,然後你再修製心止,你會感覺到很妙。

   所緣的是心,能緣的也是心,心反緣它自己。這時候這個境界,我看,若是你“數”、“隨”沒有修過,你很難明白這件事。這件事的微妙在什麼地方?你心裏面一注意,一切妄想都沒有了!它有這個作用。

   我們若是用“數”、“隨”的方法,忽然間有個貪心出來,忽然間有個嗔心出來,想要把貪心、嗔心這些雜念除掉,很不容易!

   但是,若用製心止,所有的雜念一下子都沒有了。但是,我剛才說,你先要用“數”、“隨”這兩個方法訓練一個時期,你才能感覺到這裏。所以,“止”裏面的事情比“數”、“隨”多。

   “止”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的雜念都停下來,安住在所緣境上,叫它明靜而住。

   心裏面很明了、不昏沈,又沒有雜亂的妄想、不動亂,就是寂靜,明靜而住。如果你修得合適,你感覺到很快樂,雖然沒得輕安樂,但是和一般的快樂不同。如果坐得相應的話,我坐了一支香,我還想坐一支香,就像有瘾似的。

   這種方法可以得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數息只能用到叁禅,到四禅就沒有息了,那就只可以用止的方法。這種止的方法,可以達到無色界天的非非想定那麼高。

   止若成就了的時候,就是有靈感,不是神通。他早晨一靜坐,就知道今天晚間要下雨,明天有什麼事情出現。神通要另外修。有欲界定、有未到地定的人,都沒有神通,但是有的時候有點靈感,不是完全靈的。他早晨一靜坐,今天什麼時候某某居士會來,並沒有通電話,但是他心裏就出來這麼一個念頭。

   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可以修神通了。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修得的神通,比從果報上得到的神通大得多。

   假設人間的人誠實行善,來世可能報得小小的神通,就是所謂身體有一點特殊的異能,超過一般人,但是又靠不住。

   若是修得的神通,那不得了。他一入定,百千年以後的事情,百千萬年以前的事情都會知…

《六妙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