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讲记
妙境法师
讲于1998北投观音禅寺
这里的观音禅寺主人慈悲,大家在这里发心学习禅,这件事非常吉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的身口意,是一个动乱的情况。非佛教徒当然不感觉到什么,但是,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我们阅读佛经,阅读经律论,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凡夫境界,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我们佛教徒愿意改善我们现在这种不合道理的情况。怎么样改善呢?就是从受戒开始。我们刚才先受八关斋戒,非常好;以戒为基础,然后我们就学习禅,禅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就是学习戒定慧,这非常好。
学习禅,禅就是定慧,定慧就是止观,就是从我们这一念心开始,改善我们的行为。行为是由思想发动的,所以,改善行为就应该改善我们的思想。
思想里面,大概地说,有两个问题,就是两种过失:一个是动乱的过失,一个是愚痴、没有智慧,就是有这两种过失。动乱的过失,要用止的方法改善它;我们内心愚痴,就用慧(用观)来改善它。
改善成功了,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了。我们参加过禅七的人,应该对修止观的事情,能有多少认识。
这里的主人约会我到这里来,和大家来学习六妙门,这六个方法也就是止观。简单说,“数、随、止”就是止,“观、还、净”里边有止也有观。用这样的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内心,但是,现在不想说那么多,我就先说到其中简单的一件事。
我们修止的时候,内心里面乱,怎么叫它不要乱呢?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要动,就是这样的方法。这句话说得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可能不是那么理想。
就像一个人,这里有你一个位置,你坐在那里不要动,这是指身体来说;现在不是指身体,指我们这一念心,你选择一个所缘境,在那里不要动,你要这样去思惟。
怎么样才能够不动呢?就是你选择你这个所缘境的时候,把所缘境明明白白地显现在你的心里面。
我再重复一句,你选好了你的所缘境以后,你将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怎么叫安住在所缘境上?就是把所缘境明明白白的,一点也不含糊的显现在你的心里面,这就叫做安住在所缘境上。
这样意思,好像是所缘境安住在你的心上,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事实上,就是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了。
譬如说,现在这个地方有个大莲花,我睁开眼睛一看这个莲花,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形相。然后把眼睛闭上,把这个莲花的形相显现在心里面,这就是心安住在莲花上面。
这里边的要点,就是要把所缘境明明白白地显现在心里面,你要这样子注意,这是第一个注意的点。
第二个意思,要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地忆念所缘境。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断地、相续地安住在所缘境,它就是不散乱。
譬如说,我想念我的母亲,我母亲的相貌就在我的心里面现出来。我一直地忆念我母亲,我母亲的面貌一直地在我心里面显现出来,那也就叫做:我的心一直安住在所缘境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若不忆念所缘境,所缘境就没有了,那你心就是妄想了。
所以,我们欢喜静坐的人,“我就是心乱!老是跑,安住不来!”现在你要知道,为什么你心乱了、跑了呢?就是你没有忆念所缘境,所以你心就跑了。
你若忆念所缘境,心就没有跑,心就在所缘境那里住下来。很简单,我们通常说“要诀”,这就是个要诀!就是你不断地忆念所缘境,你心里面就不会乱,也就不会有妄想,一直地、明静地安住在所缘境。我就说到这里。
现在开始经行,我们经行一刻钟,大家自己自由选择你经行的地方,你愿意慢步经行就慢步经行,愿意快步经行就快步经行。
但是,经行有一个条件,你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看任何人,不要四个眼睛相对看,就看自己这一念心。虽然是经行,在走路,但是,你自己注意你这一念心,叫它不要乱,叫它不要动,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你注意你的足的一起一落。我们走路有三个步骤:起、进、落。你就注意你的脚——起、进、落,心就不乱,心就一直地安住在这里不乱;而这个方法是能治病的,能治疗我们身体上的病痛。
现在我们经行十五分钟,其实,若是你有时间,这样经行一个钟头都可以。大家随意找地方经行,现在是九点五十分,到十点零五分钟,我们在这里集会,就在这里静坐。
对于坐禅这件事,如果你小小的知道一点,那是不够用的。你愿意学,你的志愿是很可赞叹,但是,你容易有问题,又非要学不可。“学”这件事,在今天我们北传佛教的情形看,是最好的时机,最适合我们学习的一个时代。
因为我们要学习的这些关于禅的这一方面的书都有,而且比以前更完备,所以是最好的。若是五十年前,恐怕不行,这个参考书不够。
我们现在想要学习的,就是很多经论里面说的“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一共六个方法。 “妙”,就是好的意思。什么是最好的?涅槃是最好的。
世间上的事情,都是令人苦恼的,不是好事情。我们却认为是好,结果你若是陷进去,令你苦恼。只有涅槃令你快乐,所以,涅槃称之为妙。
这六个方法是涅槃的门,所以称之为“妙门”。你按照方法修行,你就可以得涅槃。就像在一个大宝楼阁,有个门,你可以从这个门进到大宝楼阁里面来。
“数、随、止、观、还、净”这六个方法,的确是有浅、深的不同。前三个,是属于止;后三个方法,有观也有止。我今天午前曾经提过,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这个方法,就像医生开药方的道理一样,它是来对治我们身口意上的过失的。你有这样的过失,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对治,过失消除了,这件事就是成功了。
我们第一个错误的地方,就是心里面动乱、浮动、不寂静;第二个错误,我们没有智慧,就不能见到真理,所以心里面动乱。
动乱就是一切的烦恼在活动,若把烦恼的活动消除了,愚痴的糊涂颠倒也消除了,那我们就有了戒定慧,就与真理相应了,那就是涅槃。
现在我就再一个字一个字解释:“数”、“随”这两个方法是以“息”作所缘境。息,就是我们这个出入息。这口气呼出去又吸回来,吸进来以后又呼出去,这就叫做息。
这个息有四个,就是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
呼出去是由脐至鼻,叫做“出息”。出息这个气向外出,是自然地出,不是你叫它出。
它出的时候,出、出,就不出了。但是,没有立刻地吸进来,在这个地方,也不出、也不入,有一个息,这个名字叫做“内出息”。
由脐至鼻,叫做“出息”,这个出息以后,也没有入息、也没有出息,这个时候叫做“内出息”,时间当然是很短。
然后就开始入息,入息是由鼻至脐,这叫做“入息”。
入的时候,入、入,就不入了,不入以后也没有出。中间有一个休息,不入也不出,叫做“内入息”。
这四个息,我们不静坐的人顶多说有出息、有入息,其他两个息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你长时期地静坐,这四个息就出来了,就是有四个不同,而且逐渐地内入息、内出息会长。
没有修行的人年纪大了,内出息时间比较长一点,其他的都是比较短。小孩子的内入息长。后来,我问中医,中医说:年纪老了肾虚,内入息是入在肾里面,肾不受,所以内入息就短;小孩子的肾特别强,所以内入息比较长。
但是,用功修行的人年纪大了,他内入息的时候逐渐地进步会很长很长,比小孩还要长。而且出息、内出息、入息、内入息都会很长很长,那就是有变化了。
“数”是怎么样用法呢?当然我想各位可能常听见这种讲法:你就只注意这四个息。但是,虽然是注意了,妄想还会进来。
以息为所缘境的时候,我们明了性的心就注意这个息,其他的杂念就进不来,我们的心应该明静而住了。但是可能时间不长,妄想就来了。
妄想一来,心里面就散乱了,就忘掉了息的所缘境。我也明知道是这样子,但是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就加个数的办法,你数这个出入息。
计数的时候,随你的欢喜,你愿意只计出息、内出息,或者只计入息、内入息都可以。如果出息、入息,你都计数也可以,但是就是忙一点,因为它时间很短,你就一直是在一二三四五一直这样计。
若是只计其中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有一点闲暇的时间。你只计其中的出息,其他三个息都不计,那么,计一到二的中间有个闲暇的时间,就不太忙。随你的意思,你愿意计入息也可以。
这件事,精神旺盛的时候和疲倦的时候有差别。精神好时就很自在,要计出入息,这么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一直计到几百、几千、几万都可以。你若愿意数到十,就回来再数一,这样子也可以。就是计了很久,心里也不乱。疲倦就不能,计、计,就不计了,又打别的妄想了。
用功修行,有两个时间,比较顺一点,一个时间就是精神旺盛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候;第二个时间就是休息了以后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用功修行也是相顺的。
因为佛法上讲(我没有学过世间上的心理学怎么讲),我们这个心有“等流性”。
譬如我愤怒心来了,我要骂人,本来这件事过去了,愤恨心应该停下来。可是不能停,为什么还继续愤怒呢?等流性!它一定要相续下来一个时期。其他的心理活动也是这样子。
譬如我们疲倦了睡觉、休息,没有做梦,满意地休息了三、四个小时,它也有等流性。睡觉的时候心里寂静住了,但是没有明,它只有静的等流性。假藉这个等流性去静坐,就容易寂静住,而且容易明静而住。
…
《六妙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