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就是我們法性功德再現出來的莊嚴具足的國土,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清淨莊嚴,莫以爲極樂爲空泛虛設,世界悉檀各個安立都是真實不虛的,故當求願往生,在理上相上如實的皈依與安住,如實的隨順。佛法是自他受用具足的,諸佛各有莊嚴清淨國土,衆生各有濁染之處。徹悟禅師語:“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則生得安樂,死則自在撒手西歸。
做善業生驕慢心,做惡業生怖畏心,皆非回向心,回向是于自己現前作業無挂無礙,直奔王家願往生西方的心。以極樂世界爲自己的清淨歸向,當下做此決斷即是臨命終時,即是不再纏縛于自己的貪嗔癡慢疑、纏縛于自己的見聞覺知,當下極樂世界即是歸依處、清淨處、無所操作處、圓滿處、一切具足處。
回向念佛
法能用的上就是無價的牟尼寶珠,學得千經萬論卻用不上,如善行比丘會講叁藏十二部也擋不住墮地獄。佛如大醫王,學佛是爲了治療我們生死輪回的病、無常的病,阿彌陀佛的報德、極樂世界的莊嚴就可以治療我們的病。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十方菩薩,無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齊歸。能學佛念佛是大福報,往生西方的教化是十方一切諸佛教化的一個歸向,極樂世界淨土的教化是甚深福德因緣成熟的不可思議的大事因緣,一個最殊勝的因緣。緣成佛道故,十方有情莫不投奔極樂世界。淨土一法使我們即生即出生死輪回,即生即入無上道業,即生即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以圓成。
回向門是非常重要的,回向有殊勝的功德和善巧,回向的動機和作用是爲調和我們的心智,使博地凡夫免除貢高和下劣心的沖擊。以凡夫心智,稍有修法,哪怕打幾座,坐了幾個小時,也容易生起增上慢心,若不回向以此因緣易據爲己有,認爲自己有所得,做到了易生慢心,做不到又自責自殘,認爲自己做的不好犯過失了。回向則是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皆回向給叁寶,回向到諸佛大光明海中來饒益十方、饒益有情,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使自己的身心調柔,在善巧回向的因緣下遠離驕慢貢高而發起廣大利益的回施,消歸于法性得安樂住。學佛人應善運用、善成就回向。諸佛出世弘傳聖教,皆是以回向的心、願、智慧的功德使九界有情從生死海中走出,回歸到清淨平等智慧中來妙觀察這個差別世間,以大圓滿鏡智照視世間利益有情,在法界中安住于諸佛成就的種種莊嚴。
菩提心的串習是一切修法的根本,菩提心的串習即是在修持,真修習菩提心者現世遠離諸違難消除種種業障得種種安樂,心智調柔不增減故,菩提心能消除一切身障、煩惱障。理事二障皆因菩提心的熏習運用而得消除。佛教和外道心智的差別亦在發菩提心上。
學佛是大福德,無福之人沒有聽聞佛法和念佛的機會,不具福慧修法也會變成很苦的事。爲什麼淨土被稱爲了義之了義、方便之方便之教呢?就是因爲它叁根普被,無機不收,一生成辦。先消除你的疑慮,生起圓滿的信心。願往生者必生,攝化十方一切衆生鹹得往生,是平等法性的展現。若說只有善人或惡人或某一類人當機能往生,則不能說是無機不被,則法性有虧了,諸佛親證法性功德之真實亦不得展現。
佛教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斷盡一切惡,行一切善,一切善是無漏善無爲善攝化有爲。一切惡是有漏法,所有一切有爲法的染著皆是惡法,是爲有漏惡法、輪回惡法、有對惡法。學習比丘戒法就知道,一切有爲染著皆是罪業,包括世間之善法,有所染著,都是過失。若以無漏的心智、順性的心智修一切法,包括惡性法,皆是利人之法,無染無著故、自然出離故、無用心故、能普利純淨十方故。故知一個事情的用心最爲重要,以無漏、無染、順性之心行利人之法是爲善法。那種以蓋寺廟出了多少錢、放了多少生、印了多少經來安慰自己,不能決出生死苦海,以出世間善法來說,是無有功德的,染著功德之事必被功德所累。粘粘乎乎的什麼事都沾什麼事都染,生死不出,輪回之業卻日盛。我們的輪回業流根深蒂固,再以世間善法來澆灌,認爲自己還是好人,爲世間因緣順利而奔波,就更難生出離之心了。《性善惡論》中說:九界爲惡,一真爲善。性善唯是無漏、唯是純淨、唯是無作意,我們一切衆生都本具性善、性惡,諸佛如來親證性具,具善惡二法運用自在入佛、魔境界。所以淨土一法中,以諸佛所成就的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清淨果德爲善,九界衆生所有作業皆爲惡,回施衆生悲念向善之善我們一定要清楚。世間所謂的那種善是在善自己,若做給別人看的僞善就更不用提了,因虛僞故,則現世多委屈、埋怨,死墮阿鼻地獄。
一切衆生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親證如來智慧德相,九界有情皆有分別執著,菩薩有菩薩的執著,聲聞有聲聞的執著,我們凡夫亦有凡夫的執著。
信順佛願,示佛法如佛
示佛法如佛,法性是不二的功德與善巧。在世間運用對立法則的時候,也是不安穩的時候,我們人世間乃至六道輪回都處于二元有對中。不二的法門,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爲無礙的平等心智,我們能觸摸到的佛性的感知面,意根上能感知到使我們明曉實相、觀照回心。實相無生無滅,真能起用,則萬事萬物本來平等,用平等智觀察人我是非善惡大小這些差別,則不會爲種種業相所沖擊,在如幻的世界中不被動搖。
信忍爲諸佛如來之種姓,順忍是諸佛之行地,無生法忍爲諸佛之業相。不住生死不取涅磐是爲大涅磐,阿彌陀佛的教化度脫一切,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非常契機。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很多的疑慮、疑惑。比如修密法修上師相應法,對上師有疑慮,到關鍵的時候,這一念疑慮即不得成就、不得解脫。對阿彌陀佛我們無有可懷疑的地方,因爲阿彌陀佛即是我們法性的彰顯,是諸佛徹底悲心的回施。而以我們凡夫的心,若說哪個上師、哪個喇嘛,哪個善知識是法性的展現,會審視懷疑地問:他真證到了嗎?到生死關口,疑慮是最害人的。我們應把疑慮徹底的舍棄掉,在信根上用力,培養真正的信願,阿彌陀佛的國土即是法性的國土,是我們的本家本國。在此處要真正地決定地皈依。
舍自貢高 遠離诤訟 如法修學
昧失菩提心,修法無益。異見異解是可以的,但若拿自己所學的東西去征服、教導、批駁別人,將別人判爲邪見者、罪惡者,甚至判爲魔,沒有真正生起利人之心,清淨自己的心、清淨社會的心沒有真實生起過,清淨自己、清淨世間、清淨有情的法則沒有運用過,用的是我法尊貴的心,拿自己的法自己的知見去扼殺別人,說到最後就是質問別人:你證到了嗎?你是佛嗎?在這種糾纏中空過,是毫無意義的,不能自覺也不能覺他。在世間鬥爭苦之外又加上一個佛法鬥爭的苦,在自身上破滅佛法。佛法不是擂臺、戰場,佛法是健康安樂、清淨饒益、智慧慈悲的。我們學習安樂集目的亦在此,欲使大家得究竟安樂。學習遵循一個法則,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找到自己生命的依存,指導自己生命的覺知性的意向,一個確認,使自己的生命和身邊的有緣有一個清淨的歸向和運作、不散壞不動搖的安住,如此方爲學佛正途。
修學佛法使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喜悅、安樂、清淨和平和,這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法則,不然我們的人生就會很放逸、很粗糙,或者說不真實、不貼切豐滿。我們學習遵循一個法則運用一個方法的時候,不真誠專著地投入和面對,佛法帶給我們的利益就不能完整徹底、不能迅速地在我們的人生中展現出來。學習安樂集是爲使我們得究竟的安樂,不僅使自己得安樂,也使一切有緣得安樂。不僅使我們的心業得安樂,也使我們的行爲(言行意識)、我們的事業得真正的無礙。因爲在意識處下手最快,發心變爲我們的事業事實,變成意業、口業、身業的事實,就會成就真正的威德與善巧,表現爲法益的具足,如此方爲真正的修法者。
若希望自己見好相,就要在阿彌陀佛應化德、報德上正面修持和運用,按南閻浮提世界的說法來表述,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用東方生起、西方暮去來描述這種世間的力量。西方日落暮去之時,人消歸休息此處。念誦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若人希求世間善法、事業順利,就要有健康的作爲、清淨的守護。以凡夫心智,衆生是需要取向求生,極樂世界就是順應利用我們的凡夫心智、願望、世間業力導向消歸于清淨安樂莊嚴之土,一切行業,但能回向,無不往也。
世間人把欲望、需求的滿足當快樂,而不知寂滅之樂。世間快樂必然是更疊變化著,是生滅無常的。人爲事業忙,不求斷煩惱,忙著造新業,不爲了生死,忙著互相贊謗,爲教訓別人增長學問忙著學習,不知求清淨安樂。
極樂世界是無染著相,是清淨莊嚴相,若能隨順安住即得清淨法樂,爲解脫、爲守法、護法學佛,此爲聖賢無心之修法。我們五濁惡世的色、聲、香、味、觸、法只會使我們沈浸,增加貪愛執著,使人無有出離的機會。學佛若成了豐富生活的一種方法,生死未了、生死不了,比不學佛的世間人還熱鬧。爲了征服別人莊嚴自己,爲找人的毛病,具備教訓別人的資本去修法,所有修學只是增加了自己的知見和驕慢,此爲捉蛇者的修法,學著佛法卻與佛法背道而馳。
“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谛,勵心作意”,入八地方無作無起報德圓具。八地以下未淨意菩薩皆有作意,我們薄地凡夫若沒有無染著清淨增上的皈依,說不用心,是很難把握自己的,一但放逸就是無度的、無邊際的,所有作爲皆是塵勞。故運用清晰的緣他法的擇取,以貪善法來轉移對治我們的惡貪。做爲一個自尊自愛的人,有意識地做善法,避開凶險。主動有意識地避開貪嗔癡慢疑邪見和殺盜妄淫帶給我們的傷害。懂得真正如何做是愛護自己愛護一切有情。不細心體會則易增加自己剛烈痛苦的一面。若有清淨作意就比較方便,否則易陷入茫然、失念和無記。
“先依相求,終則無相”。念佛法門即是以無功用作善巧,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不管其他龐雜之事。很多念…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