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佛人很用功地勤苦念佛,過分地舍離厭棄世間,又不在阿蘭若處住,則容易與世間人産生沖突,心不寂靜就會熱鬧奔放。南無阿彌陀佛,這種無次第法易給修學有次第優勢的人帶來煩惱,所以有人說這是給下劣的人講的。自己有修有爲,淨土這類的法是那些沒本事的人學的。其實是不明佛陀的果德所具的徹底的大善巧、大安樂。八地以上已舍棄一切有對法。

  “今願生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是以佛圓滿的功德爲所依所愛所尊所隨順,非自功德,也非菩薩聲聞緣覺功德,愛樂佛的功德是爲引發我們無起無作的發心。所以淨土法門不舍一切煩惱衆生,只有利人份而沒有把哪個人搞成妖魔鬼怪的份,是依法不依人的法則。大家同念佛、同往生、同安樂,同得清淨平等法益而遠離了人障。我們這個時代,人障是很難避開和逾越的,若有人發心不正,就會假借佛法假借某一善知識來膨脹自己的名聲和得失,炫耀自己的師父是哪位大善知識、大成就者,若不能如法修持,則成爲佛法中的驕慢者、墮落者。無正發心學佛,用佛法殺人比世間法還要快,好似養了一批裝腔作勢的舞刀大賊來掠奪世間。我們在此要認真審視自己,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念諸佛功德,非是念任何人。我們學佛人在一起,只是假借某一個因緣罷了,誰都不比誰高明和低劣。高明和低劣在此沒有任何意義,低劣和高傲只是你自己心的受用,這樣不是念佛人。真念佛人就該放下心中的高低、熱鬧、焦躁,清淨平和地面對世間,心中的不安只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安和侵害。不然世間的事業世間的熱鬧還沒消除,又增加了一個佛法帶來的熱鬧。所謂佛法事業亦不過徒增煩惱罷了,這些都是因爲沒有清淨發心故。

  次第法中稍有塵染就很麻煩,佛在經中多處提到,說末世之人不斷煩惱,多學多聞徒增知見,增上慢心熾盛,自贊謗他,毀滅佛法。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從自己心靈深處仔細審視觀察,是否因學佛得心得清涼安住,煩惱業習日漸減少。

  “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爲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世間人貪圖人天福報,現生是苦,未來流轉生死亦是苦。我們學佛人若不求生淨土,所有修學的漸次法都非是橫斷,就怕此生不了生死。有人認爲學淨土法門不修漸次無清晰界限故不得法益。有修密法的人說,我此生不成就,十六世內也必得成就,上師爲我授記過了,學禅的人說此生不悟他生悟,來世童身出家再參。問題是你能把握住自己不迷嗎?你能否擇取來世之人生與修法呢?此生你能不迷嗎?前生此生從何來你自己知道嗎?在漸次修持中,進退的因緣很多,稍有相似的輕安相似的境界,則又違緣現前。故只有仗佛力能橫斷生死惡趣,這樣說不是誇張淨土法門,這種教化是諸佛親宣,實在是緣佛力的根本善巧,此生不由他生度,此生必了生死,不留任何退路。舍棄一切娑婆世界六道的一切因緣,包括一切有染善法也不用修,因爲人稍具善法有些優勢就舍不得舍離這個世間。有人認爲,要先做好人再學佛,話說的聽上去很有道理,但非是真念佛人。做好人不沾染世間,回歸到念佛出離可以。若說先做好人再來念佛,則很難出離叁界,因易染著人間愛樂、人間福報而難思出離。舍五欲得輕安才能知道世間五欲之苦。在這個世間嚴持五戒的人會得安穩的福報和安樂的,會得到一切人天的恭敬,但卻難生舍離世間的心。

  以無所得的心修學佛法

  我們往往在所謂的無生之生中有情計,有染著分、貪著愛憎分。爲消融我們的情計,故爲我們設立一個清淨無生的國土,生者是我們衆生尚存之一念,有生有滅之心罷了。若我們不存這個心,無此心業,深知生即無生,毫無疑慮,現身在娑婆即是極樂中人。這不是泛泛的道理,在無所得處清淨修持,真明了通達此善巧的人就會破除此種執著。世間人若無有得失是不願意的,以世間心,所有勞作都要有收獲。

  從悟入佛法的清淨功德來接受彌陀的圓滿給予,即是輪回受盡。我們這個色身的受盡並不十分重要,因爲相對于法益的安樂,釋迦牟尼佛說:在此世界行道一日勝過在他方世界行道百年,這樣說是很貼切真實的。我們自己審視對比也能體會得到,在順緣中我們是很難思出離的,很難把一句佛號、佛的智慧功德清晰的表現出來的。而在違緣中、在逆境中, 則感受到這是我們唯一的投奔、唯一的依靠、唯一的隨順,能感受到佛法爲世間真正的需要。不如此則苦不堪言,而我們的分別執著的心、有所得的心充滿了驕慢、法慢。而平等無礙的菩提心則能感化利益世間,因菩提心是真實的、無起滅、無有佛魔、無自性的心,它是那麼的廣大安樂殊勝,清淨的作業而無所取。。。

  舍身計隨順念佛

  淨土法門離不開佛親宣的教誨、親宣的法則。違背這些,其他的說法再合你的心意也不能用,因爲緣的是自己的業流非是緣佛力。作意爲不淨,淨土一法的回施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果地覺是不假修持而全顯性德真實的,全體起修即爲全體性德。此處能真正生起一念信,是人不可思議,與十方諸佛同坐解脫船、同作獅子吼、同一鼻孔出氣。

  人的一生把很多時間精力都花在貪圖自己的身計上了,自己現在有什麼感受,看到什麼光影,身體的痛、舒服,做個好夢壞夢,就在自己的覺受上被困惑掉了,不能逾越身計與感知。“有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悉真金色者,若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佛發此願是爲了消除我們對身心的貪計,使我們善巧的逾越身計的貪執。閻浮提衆生各有好妍美醜不同的形象,不平等的形象不平等的心,不平等的業報。觀察我們周邊的人,各有慢處,各有劣處,這個世間就是充滿了驕慢和下劣,我們只有舍棄這些,才能真正隨順如來的果地覺。

  我們最大的幻念就是我們的身體,疲乏了需要休息,饑餓了需要飲食,寒冷了需要保暖。我們一直爲身體所轉所累。“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超越內外、痛癢、健康不健康、生老病死、好壞這些有對的纏縛,做空觀、淨觀、本來具足觀,是爲正真觀身之法。清淨法身,清淨因緣,無起無作是正因緣。“但自觀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 爲什麼很多學佛人比不學佛還忙呢?爲求功德嘛,放生有功德、印經書有功德、蓋廟子有功德、供養師父有功德,在家人不學佛是小賊,學佛成大賊,什麼功德大搶做什麼,蜂擁而至。行佛法用的是世間心,引導的是世間心,心不純淨,心生輪回。于無上教誨中若以世間心,無上心亦墮落,無上法則亦墮落于世俗。

  佛告阿難:世間衆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衆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有人說念佛不得往生,其實是是念六道不得往生,因真念佛者必得往生。

  往生極樂者皆具五眼六通,若我們能隨順性德,生起正遍知無知的隨順,現前即可展現這些功用。其國易往而無人,信者難遇,多是追求舍報之後的利益。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感覺,以自己的業變力來判定佛法的利益,來判定諸佛的威德與給予,現前舍棄這種決定的的依順、清淨的依順。若有圓滿的依順,必定能歇下心來,而證得五眼六通的善巧者亦不過是真正把自己的心智歇下來了,若水靜照見種種相。

  “但當願生,必不可思議”,願生兩字,看似簡單,我們平時更相信自己的占有,自己的染著,自己的所證,這種來源就是執著,我和我所的執著,欲于無所證法中有所證。被音聲圖象幻覺所牽,以這種本起則多被天魔鬼神所攝。若能隨順佛願,在種種技巧的染著上歇下心來,必獲不可思議的功德與利益。

  資糧、加行、見道,宗下見道後才能算真正的修證,教下通過深入經藏,大開圓解,于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有相似的隨順,方能起修。淨土法門則叁根普被,無機不收,隨順則無機不被,隨順即可起修。隨順佛的果地覺安住無疑即得無上大利,這是法門不共之處。

  “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念”。有位參禅的善知識責問藕益大師:你每日取向念佛不是重小法而舍大法嗎?藕益大師反問:善知識,你不念佛你念的是什麼?念佛不增不減是爲淨意,我們反省自己,每日是念佛時多還是念自己無明的業流多?修禅定得五停心觀察自己就會知道,我們的念如瀑布一樣。我們平日躁動、亂想,念過幾聲無挂礙的佛呢?自問有過一念決定的念橫斷生死業流嗎?唯系阿彌陀佛、唯系極樂淨土,客居娑婆必歸極樂。鈍根信順亦有信忍順忍的加持,一個清淨未來的回向,利根人直接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

  信順投入 安住極樂

  我們往往願意具體地操作一件事,在發心處卻不願多用心用力。給寺廟裏捐些錢,給出家人磕個頭,讀段經、念會兒佛,甚至蓋個大廟子、參加個大法會,此處有功德、彼處有功德,這些我們都很願意去做,若讓我們發心成佛,發心離苦得樂,發心願往生,舍離這個世間,我們卻容易産生畏懼,所謂生死甚難厭、佛法甚難信。不願真實發菩提心,若說菩提心,就會被人質問,說你在說高明話。世間的苦已吃夠,卻又不明發心地苦修,多背上一個修法的苦,如盲人行路之苦。發菩提心即是引導大家出離的心,是大家應該不斷熏習、串習的,無始以來我們缺少對佛陀慈悲的感知和相應。因不願意舍離世間,對此是即恐慌又不願意舍棄。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即是全體光明與智慧,全體的解脫與安樂,全體的清淨與圓滿,是爲佛法與外道之不共處,若不如此思維,我們就該審視調整自己的心。用五根五力比較好表述,信根、念根、慧根一旦生起,所謂舍、護法、發願、回向,菩提的力就會展現出來。我們用五念門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五根五力的具體表現。我們信得及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信得及娑婆苦,…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