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P5

  ..續本文上一頁

  如實地面對這個如幻的世間就是菩提心。以無對心、無得失心念佛就是菩提心。一切衆生都能往生就是菩提心。

  用後有心念佛得以後利益,用菩提心念佛得現前利益,清淨安住。

  能聽聞信受淨土法門,就是已在恒河沙那樣多的佛前發過菩提心,就是善根成熟,切不可自輕自賤。已發菩提心的,切不可忘失,自昧功德,枉受多苦。

  之四:淨土法門行人如何發菩提心

  5月29日

  佛的威德在自己身上展現出來,磨難就會褪失。要不然就不相應,相信業力不相信佛力。一切衆生就象佛一樣自性光明,沒有得失。我們本來沒有善惡、罪和痛苦,但我們染著于過去的業力時就會有業力帶來的痛苦,而如果我們用法無自性的心來念佛的時候就會得到佛清淨光明的安慰和莊嚴,如是因如是果,念佛成佛,心中念苦念業力口中念佛是無意義的。此處要確定決定下來。

  有的人說我沒得到念佛叁昧,這一句話就把凡夫衆生抹煞掉了,爲什麼呢?我沒得叁昧。所以心念不亂,一念最重要,佛的功德我們心念就生起喜悅,這一點上我覺得藕益大師他老人家是最不可思議的,“一切衆生能往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藕益大師這句話特別貼切,一直震撼著我。有人說壞人不能往生,那是他心中有衆生相,有衆生相就不能往生。願一切衆生往生是清淨的無上菩提心。“一切衆生鹹得往生,”這是淨土法門曆代祖師的清淨傳承,你千萬不能小看這句話,你說我念佛沒念到叁昧不能往生,就是謗佛。能往生心就是菩提心,一切衆生能往生就是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這是曆代祖師給我們的清淨加持,親證功德。善導大師說:“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個同字了不起,這個同字太了不起了,消了我們的凡心凡業,同是智慧,就是無對。有對就是與佛作對,就落到分別上去了,會危害我們的。以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的心爲惱害我們的有情念佛就歡喜啦。一切衆生鹹得往生,這樣信佛念佛就是正信法界信,一般人會在此生怖畏心,認爲我不相應,沒有工夫,沒有成片,沒有一心不亂,我還有很多業障很多煩惱,這樣念的不是佛,不是皆共成佛道,念的是不能同生極樂國。不發菩提心念佛,念的是顛倒,尤其是那些惡願的心,尤其是說不如何如何便不能往生。用不能往生的心先遮蔽自己再來念佛,這樣的人是無信的人,無信人靠什麼行願呢?

  要知道一個祖師清淨的法義有別人不能描述的東西,這是他現量的親證,無機不收就是菩提心,就是鹹得往生,就是願一切衆生往生的心,這看著很容易,但在這個地方真正確定下來,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傳承力,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是古人印證下來的東西。深信切願是願往生之心,是不會動搖的,是確定的,它是順性而發的,是順佛的成就、果德而發的,這就是傳承,怎麼能說是生滅的呢,一會信一會又疑了那不是信,不是一心。。。

  守護佛法,戒律本身就是守護,守護的本身就是智慧。你能清淨守護佛法,你就不會假設、有對。你在清淨守護過程中本來就貼切地相應了。

  之五: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

  淨土是化土還是報土,這個問題可能是古來以久的問題,爭論很多。我們不被一個東西惑亂時,法性就認准了。“淨土若也是應化土,佛以何土安住?”——通過如理思維,依據經典,我們就知道了,一切諸佛淨土皆是報土,淨土就是佛的報德報土,報身示現即是應化,順應衆生業緣而表現出的種種業相。示現成佛就有取滅相,濁土示現成佛皆是化身佛,在此問題上明確下來,我們就不再徘徊了。

  學習佛法,徘徊的危害是最大的,因爲有疑惑就會有取舍,有取舍就會有期盼、有對,在此處要認識清晰。學佛最讓人擔心、不安心的地方就是似是而非,沒有出處,就會說“大概、也許、我想是什麼樣”——下面就無所依從了。

  往生阿彌陀佛國,一生補處,當成佛者,亦是報身佛。所以,現在我們可以乘借阿彌陀佛的報德來轉化自己的現緣,雖身在婆娑,心已是極樂中人。用自己的心智來轉化自己的現業,彌陀報德的不可思議功德利益就在現前展現。我們當往生者也在享受彌陀報德的加持。

  淨土就是佛的報土,在穢土中成佛者示現者皆是化身。雖然佛法不能執一法做定法、定說,但在教化因緣上還是要做這種舍妄念方便——這種決定隨順教化方便。佛是實語者、如語者,這種決定說可以消除我們的妄思、妄慮。因爲在這個思想、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有一個決定消歸自性的依止。在網上論壇上,大家談論佛法的時候,也需要一個清淨的依止,不然就說我想、我感覺、我認爲。。。

  所以必須要依傳承來正確安心,傳承即爲依止處、安立處。傳承有一個經典的來源,有一代一代祖師清晰修證的過程、內涵和脈絡。作爲末世有情,我們依據祖師修證,依據教典來印證自己的現量、現景,就有一個真實的依靠。所以,法要消歸自性。息滅你的妄想,這就是清淨傳承的利益處。

  不依經典,佛法就不是佛法成猜法了。猜,就是沒有傳承。依經教傳承,得有出處。君子所言,都依據典籍,皆有出處,我們學佛人更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我們所依憑的一切法,所轉向教化、提攜、乃至和人對答都要有出處。沒有出處,你就要有一個現量的親證,現量的親證也需要有出處的認證的。這樣,我們就會安穩踏實,沒有妄取妄認的份了,也不會誤導別人,自己有一個清淨真實的法益可依靠。不然,則成妄想、暗證、自許的法了,就會喪失無量佛法清淨功德利益的,只剩妄想自大了。

  之六:本起清淨,未來莊嚴

  有願就能往生。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這個授記的力量是很大很大的,它召喚著我們。

  本起清淨,未來莊嚴,一時得見。諸佛如來親證這樣的智慧,清淨安樂,平等安樂,妙觀察安樂,法界清淨安樂,乃至大圓滿安樂,清淨無畏的法身展現二十九種莊嚴的內涵,遍布于法界,以種種莊嚴利益世間。

  聞大乘經典不起怖畏,是因爲曾經在半恒河沙諸佛面前發過菩提心的善根。在畏懼不畏懼處,常常是一帶而過,如果深刻思維是多有怖畏有疑。能不能心生歡喜、能不如法修持、能不能傳播給他人呢?我們可以摸摸自己的善根脈搏,能不能都消歸到自性清淨中。如果我們這樣天天念佛憶佛,如實具足思維,文殊師利菩薩就會來給我們作證。

  阿彌陀佛就是妙思維妙觀察,用四十二劫去觀察諸佛國土的莊嚴,觀察諸佛國土的差別,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溶入一切衆生心中,一切衆生在聽聞、思憶之時消融自己的一切心知,歸入無所得清淨無量壽無量光,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大願。阿彌陀佛把智慧觀察融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我們耳根、直接融化了我們整個的生命與意識,把我們無始以來生命意識的纏縛、妄想一起消融。十方諸佛一時出廣長舌相皆稱贊此不可思議功德,窮未來際而不能窮盡。

  一個法門的傳播和聽聞是大福慧。你如果說識得這個法則了、卻不運用就無意義。依法就會護法,見法就會用法,法無自性卻能廣泛傳播于世間,做一個守法者、修法者、傳法者、利益者,入世間出世間,出入世間自在安立,因爲實無出者與入者而不妨出入,出功德入功德,往返二種回向。

  不一不異,只說一會昧失因果,因頑空寂滅生起怖畏,所以佛爲我們設立了一個方便句、名字句:方便法身,讓我們通過方便展現因果,緣方便法身回入寂滅清淨法身。若說異者不能成佛,若同者因果毀滅。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法性法身,緣起方便法身,清淨運用而了無所得。說一是有所得,說異也是有所得。生死涅槃實戲論,以此因緣假于涅槃使一切消歸于自性。以生死展現一切諸佛威德善巧慈悲饒益,不一不異,不壞因果不毀性空。一者毀滅因果使衆生無有趣入,異者衆生雖有趣入方便,卻不能成就阿辱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爲有生滅,不能徹還本原。所以諸佛示如來藏,非是生滅安立,如來藏是清淨的,只有清淨、和安樂,清淨無爲不斷滅,何以故?一切業障爲無常相,不可取、有尚不取,何況于無。如來隨順覺性無知而正遍知,含納十法界,非世間聰明。淨土法門曆代祖師都希望我們上輩往生,現前即身即此離娑婆,即身即得往生,即生即此無生。。。

  之七:一門深入

  。。。南傳和藏傳佛教地區的塔廟大都是金碧輝煌的,他們把最莊嚴尊貴的東西都鑲嵌在表現智慧、慈悲的佛像塔廟上了。這種根本的依止緣起是對智慧與慈悲的渴望。在漢地,一般的學佛人首先莊嚴的通常是自己,其次莊嚴的可能是自己的眷屬,對佛法菩提心(無我、撥衆生苦)的向往往往退到次要的位置上了。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如果不願意往生,也決不能往生,因爲沒有往生的理由。淨土法門的綱領是與其它教化不共的。不要被異教異解所迷惑,在凡夫地的有情常常爲異教異解所晃動。一門深入,在佛教中是普遍的要求。

  娑婆世界的衆生很苦,善根薄少。我們在無常生死中,能否往生呢,過去的祖師對此有評判,你就是念佛念得風雨不透,念到一心,如果沒有往生之願還是不能往生。

  深入修一門法,比較踏實,念阿彌陀佛就是在用智慧的眼看世界,就是在用名號表心,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心裏就特別平安,坦蕩,沒有挂礙。如果平時多念佛,即使沒有真正歇心,感情、慈悲也會在生命中流露出來。慈悲即具智慧善巧方便。很多教法是因爲感人,大家才願意去接近它、實踐它,它感動了大家,大家才去向往,聽聞。。。

  之八:發無上菩提心念佛

  。。。從法性上談我們要順性發心,我們的生命就有一個清淨的依止,圓滿的開端。從報德上談,我們的生命還有理事二障,依正二報不圓滿,在世間承受著叁途八苦、身障業障的遮蔽、沖擊…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