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困擾。我們能否真發心往生,能否真正安住于往生的利益之中呢?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若順應法性我們每個人現世就可接受、體會、運用阿彌陀佛清淨圓滿的報德,使我們現世就有一個智慧展現的人生。因爲無始以來在六道輪回中,無有慧目生活在叁界火宅中。現世的安樂來自于阿彌陀佛的教誨、阿彌陀佛恩德的莊嚴、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攝化和回施,來自于菩提心的熏習。
發菩提心讓我們破除邪見、疑見,不然疑見、疑知、疑法就會讓我們動搖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往生的信心。叁輩往生莫不以菩提心爲根,聲聞有聲聞的菩提心,菩薩有菩薩的菩提心,諸佛有諸佛的菩提心,在念佛法門中,唯擇無上的菩提心,即成佛與成佛的回施這樣的大菩提心。念聲聞念菩薩的心都不是念佛的心。
發心最爲重要,學一個法則,要有一個系統的熏習、思維、修持、行證。願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願成佛的心,因爲能往生就能成佛,願一切衆生都能成佛就是無上的菩提心,藕益大師這樣的說法非常親切清淨,這樣就在淨土法門中的法則上有別于其他法門的教化,容易讓大家區分而不至于混淆,因爲各宗各派對菩提心的立意是一樣的,表述則有別。“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在淨土一法中,發菩提心是發無上菩提心,即發使一切衆生都往生的心,決定使一切衆生成佛的心。若離開這種心智,想學習、修證淨土法門,便成空中樓閣。菩提心是決斷生死的心,決斷輪回的心,不願沈淪願往生的心。菩提心廣大、方便、究竟、長遠。離二乘障,若爲自力熏習歸于寂滅親證有余、無余涅槃,慈悲心就無從 展現了,退失菩提心,行持一切法、行一切善業亦成魔業,昧失菩提心,打著佛教的旗號,念著佛名,或做所謂種種相似佛法,若非爲發菩提心爲本、爲觀照,所行皆爲魔業輪回之業。一切法隨順無上菩提心的行持,則一切法皆是佛法。
淨土一法是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的,因果同時,以佛的果地覺,即以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果地覺悟的內涵回施給我們,使我們有情當下安住于此因緣爲起步,或者說用這種生命意識,用佛的報德來啓發自己未來的生命和修持、展現未來的修德。性德本具,是清淨的本源,可以通過報德彰顯,就其本質而言是不假修證的,非因果法所攝。非因非果第一義谛,空淨不增不減故。報身菩提爲修德,性德與修德的串習,需經常的如理思維,有正思維才會有正行,佛因地立大願,以修德彰顯清淨國土,用報土攝化這類懼空有情,這樣就不會爲第一義谛空怖畏,不落斷滅。也不會爲修德的漫長而怖畏,漫長者,法益日日增新、日日增上。願生者必生,報德可以使我們消歸自性不生怖畏,得現前清淨安樂。這樣就可做一個無挂無礙心志清明的學佛者。。。
之九:以叁種清淨心入無上菩提門
“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先離是指忏悔、改過或舍離違菩提門的心法和心智,象往生論這樣的論著是對法的論述或稱法卷,法是可以運用的法則,不是現代通常所認爲的一種知識理論,是通過提示給你一個運用的法則。
“二者須知叁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種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雲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法無自性,自然超出了我和我所的染著,得見或得入智慧門。諸有情因有我執和我所執而造輪回業,所以稱違菩提。現在學法的人中,一發心就違菩提,爲自己的安樂貪著自身,在我、我所上強化自己,産生驕慢、傷害、诋毀,違背了智慧門,所以要返照自己,是不是心無汙染,是不是真正運用了法無自性,明白了智慧門,就會平等地感知世間,在法無自性上生決定的依止,依清淨、平等的自性,就會遠離驕慢、下劣、傷害自他的業緣。
拔一切衆生苦是真正的慈悲心,用一顆無自性、無對的、無有善惡擇取的心智來面對一切苦惱衆生。一切有情,在我知、我見、我所上糾纏與強化是很痛苦的,犯過錯的人本身就很痛苦,更應該給予幫助,而不應該去殘害和诋毀他們,或者是侮辱、甚至厭棄他們。通常會厭棄那些惡孩子、惡有情或者無緣有情,背離了慈悲門。在聲聞教中,遠離心和出離心是第一位的,在波羅蜜乘的教法中,智慧和慈悲則是應該等持的,要在善惡、親疏兩種因緣中平等對待,沒有智慧的慈悲沒有廣大究竟的利益,會墮入人情知見。
有叁種清淨心,一是無染清淨心,無染清淨心就是智慧門,二是安清淨心,安清淨心是拔一切衆生苦,就是大悲心。叁是樂清淨心,就是令一切衆生成就阿辱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菩提心,樂就是清淨快樂,畢竟解脫。這叁種心在佛法中應該經常地思維、交流。這裏明白了,對菩提心就會有一個透視,對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內涵有整體認識。有智、有悲、有願才能饒益世間。才能真正認識菩提心的圓滿心智。所以用清淨心念佛就是用菩提心念佛。什麼也不想不是清淨心,這種知見是對清淨心的認識不夠清晰,這種心是無記心、斷滅心、無想天心、木頭心、石頭心,沒有正思維,沒有正觀察。
于人不說究竟法,使人壞失諸佛心智,即給人說法說得似是而非,讓人求人天福報,反遭墮落,不能給衆生帶來究竟安樂,這是僞菩提心。依大義門。大義門就是令一切衆生畢竟得無上菩提,畢竟大樂。
之十:不墮空見,深信因果
。。。遇到疑見、疑解若不能對答,則心生疑。很多人並不是不相信或不願意學習淨土法門,而是被一些疑難所遮蔽心生困惑,心生疑則對往生不能生決定,現前即被疑慮所困。
若起空見,破喪因果,則不受佛化,即佛的教化對他們是無意義的。不深信因果心存僥幸的人,佛的教化他是不會信解應用的,最多只會拿佛法搪塞別人,學了很多佛教知識,徒增談資,說起佛法來滔滔不絕,喜歡談空論道,不懼因果。這種空見是不信因果的斷滅見。觀善惡如夢如幻非是不信因果。佛法不壞俗谛,不壞世間,若無世間安立,佛法也失去依止。所以雖知性空不壞因果。往生通途中不要生斷滅空想,因爲斷滅空想會阻礙我們生起往生的願望。
知諸法空相而誓斷一切惡、誓行一切善,安樂于世間饒益有情拔衆生苦,二谛融通真正的善巧,隨順空建立諸佛淨土,隨順性空遠離地獄惡道等諸惡業。若有近緣,亦拔脫此類有情,攝此類有情往生淨土。現在造業就是這幻化世間的未來相。此處要有清晰正確的認識,不要以爲一切畢竟空就可以不擔因果。這種僥幸心、詭詐心,不能如實面對的心,會使我們生生世世墮入惡道無有出期,因果絲毫不爽。證得無相與口說無相心行貪嗔癡是不一樣的,佛言口中說空行在有中。多行貪欲,此類人必受地獄苦。
凡夫的作爲有得失心、或者擇法求某種果報的心。而在菩薩受身中,則是無作無受的,但以清淨願力來受身,來度化安立世間,心無所染,行一切善法安樂饒益世間,不然我們世間的人會無所依從,無以審視世間。衆生所有的行法都有所起行,有所起行是汙染心,掠奪占有的心,多是惡業,非是真正心中無染的出世間行人。還在貪嗔癡慢疑邪見中沈淪的時候,對在家沒有棄欲者,學習護持五戒、活命八戒、優婆塞戒,用戒來保護自己,作一個出離的正因,一個生存的安樂。戒律不是束縛我們的,戒法是佛法藏,它給我們帶來的是現在和未來的善良、安樂、增上。犯戒即是未來的地獄、現世的苦報。。。
之十一:真信切願方爲真念佛。。。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或不接受這樣正知見: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鹹得往生,則無法與佛相應。很多學佛者,把“聞我名號、俱來我刹,把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當成是賤賣佛法的奇談怪論,不信佛的願力只信的自己的知見、自己的功夫,把清淨的緣起,正知見、正思維、正發心當作仇敵怨對。這是當前學淨土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令人費解的一個現狀。認爲大家都不能往生,都是壞人,都該落地獄餓鬼畜生道,說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你若說願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他反而認爲是狂話。用自己的知見,自己的見思二惑惑亂自己惑亂別人。說往生沒份,這樣的說法傳播似乎很貼切,很合大家的心,因爲大家都會考察嘛!眼見爲實,誰誰沒往生,這樣相續入火坑,以盲導衆盲,不用佛法,卻用自己的知見導引衆生,丟失清淨圓滿的本起。
正知見、慈悲心、智慧心沒有生起,往下就沒有智慧慈悲的心來修證自己的現業,被五濁惡世所轉、所染、所淹沒,然後說念佛不得力。這實在是每個學佛人該反思的,從依正二報上認真的反思,然後才懂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很多人先不要菩提心一向專念,先弄出一個自己想象的該達到的什麼功夫來。沒有菩提心如何能專念呢?怎樣念都是念自己的業,自己的景,念五濁惡世自己的沈淪、罪業的蕩漾。
沒有這樣的願望,沒有這樣的大地,你修的是什麼法呢?願人往生的願望都沒有,認爲一切衆生鹹得往生是虛妄語。佛菩薩都要立清淨大願,無信願何以行呢?
信願行的信,信沒有清淨安立,沒有正信,切願、正行實在無從談起。一切衆生鹹得往生即是空性,如夢如幻的衆生本來往生,本無所來去。把這種真正的智慧回施給一切有情,拔一切衆生幻化之苦,是爲大悲,大悲方便傳播十方。做爲一個念佛人在塵染、五濁惡世中,若依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樣的如來決定說的觀察力、般若力來透視這個夢幻世界,有無俱舍,有無二邊可以用之不可取之,則塵染與我等無緣,以如此空慧般若生存世間、修正佛法即是以般若智安立生命。比如動不動說:“哎呀,我忏悔,我過去有很多罪啊,我做的不好。。。”這樣好象很謙虛,說的很好,其實已經染著上了。這樣不是忏悔,而是染著于過去,忏悔是不回頭,後不複做,視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無沾無染是爲真忏悔。古人雲:罪由心生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
知一切衆生雖無得失、生滅,但爲憫衆生故,不取涅…
《慈法法師講《安樂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