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你無所質礙、沒有阻礙,因此“意根”是清淨的,你是解脫自在的。

  什麼叫做“世間集”呢?“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余斷”我們一般遇到順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當然它只是一個舉例,包括抗拒、嗔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間集”。什麼叫“世間滅”呢?“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無余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注意“斷”這個字。這裏是講得很簡短,但是真正要體會到那些,必須體悟到“無常”的實相,體悟到“無我”的真理,才會厭離往昔被境界牽鼻子走的情況,這時候你才會無欲。“無欲”就是會看到往昔人家說我們一句話,我們就被他拖得團團轉,你就會覺得太不值得了,于是你就會厭離那一種嗔心,就能夠做到“厭、無欲”,就是這裏所講的“斷”。

   “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往昔的這些顛倒夢想,往昔的這些愚癡,你都把它舍下,這樣才能夠不成爲境界的奴隸,才能夠解脫自在,叫做“世間滅”,也就是這樣才能夠出離苦海,叫做“出離苦海”。“雲何世間滅道迹?”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到達解脫的世界呢?怎麼樣才能夠出離世間、出離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分,以後我們也會解析什麼叫“出世間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關鍵分岔路,如果沒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錯,你不知道;在“世間法”裏面繞,你也不知道。所以,聞思基礎的建立是相當重要。你要實修,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錯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間滅”。

  具體厘清“世界”、“世間”的定義,讓大家真正了解之後,就會知道修行用功的重點要放在哪裏,當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裏,才會知道病因在哪裏,知道解脫的目標在哪裏,就能夠確定朝著這個目標邁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第七十八頁)【法義分享】:佛經裏所稱的“世間”有兩種:一是主觀的“世間”--由個人五蘊、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這是夢幻世界。一是客觀的世界--這是實相的世界。佛陀所講的“世間”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觀的世界。這是每個人的六根觸六塵後,生起苦樂受、生起種種愛染及貪嗔癡的世界。這種世間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這是佛陀所稱的“苦海”。

  注意!這是非常重要,對于“苦海”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可能出離“苦海”,你還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爲不了解“苦海”,還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沒有真正認識“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間,“苦海”是在你的內心裏面,你的身、口、意透過貪、嗔、癡所抓的世間,就是“苦海”。這個“苦海”可擴及到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每個人的叁界都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貪、嗔、癡程度都不同,對象、目標都不一樣。

  就像華航空難或是新航空難,家屬會非常悲哀傷痛,當太太看到先生成爲一堆焦炭之後,她是怎麼樣?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獄裏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會不會相同?不會啊!爲什麼不會?因爲你對這一堆焦炭的依賴抓取不一樣,他太太原來是很依賴這個先生,很抓取這個先生,認爲這個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棟梁、我的依柱、我的依靠,這是“我的”。當“我的”展現“無常”的時候,哇!她整個依靠都消失了,她整個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從手中奪走了,原來美好的夢幻世界破滅了,于是她的世間就墮入地獄裏面。

  你雖然也會有所感觸,覺得怎麼又發生這種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個感觸,你的哀傷、你的痛苦不會跟她一樣,就是因爲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樣,不是說沒有感情,而是因爲你關心的、所擔心的,跟她所擔心的、所關心的不一樣,你有你關心的父母親、你的家庭、你的親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當你的親友發生無常災變的時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所抓取的“世間”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一般凡夫就是這樣。

  不是說一個解脫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沒有血、沒有眼淚,都不會有覺受的,不是這樣啊!所以,莊子的太太死亡之後,莊子展現是怎麼樣?鼓盆而歌!當然最初他也是會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後來他又更深一層的體會之後,他覺得應該以辦喜事的這一種心情來面對。“鼓盆而歌”不是說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現在你死了,才來好好慶祝,不是那樣啦!他是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涵。一個解脫者一定是這樣體會,當你活著的時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當死亡的時候,他會全然接受。一個解脫者是體悟到有緣在一起之時,是珍惜每一個緣,但是不會被這個緣束縛、牽著走。當因緣變化轉換變異的時候,他接受無常的實相,不會被因緣牽著走,在活著的時候,大家能夠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對你的太太、對你的先生、對你的家人也是一樣,大家有緣相處的時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著、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個因緣。當緣盡的時候,覺得沒有愧對你,于是會接受每一個自然法則的演變。因此,莊子是真的有所體悟,才能夠做得出來,不是無情。中國有一句話“死于安樂,生于憂患”,佛陀要我們“習苦”,慢慢去體會“苦谛”,就有危機意識,慢慢去體悟到“無常”,我們本來都一個幻相,要一直去抓這個“常”,就沒有危機意識。

  有些人認爲結婚之後,就好像找到一個靠山,從此擁有幸福永遠美滿的家庭,沒有危機意識。在新婚的期間很甜密,當境界有所變化、離婚的時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對,原來在談戀愛階段,所說的很多甜言蜜語、保證、山盟海誓,但是沒多久呢?變了!都是沒有去體會“無常”,活在“常”的幻相裏面。當你解脫的時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證明。因爲我跟你講的答案,不會是你心裏面要的答案,當你解脫的時候,再回來看看莊子待人處事的對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解脫者,唯有阿羅漢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所謂“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與體悟法的深淺度有關。

  真正一個究竟解脫者、四果阿羅漢,他是沒有貪、嗔、癡。如果大家都是“證初果”,所看的世界還未必相同,雖然你已經證初果,但是還有貪、嗔、癡,只是你心鏡的扭曲度、彎曲度,比以前少、比以前小,你所看的實相會比較真實一點,然而還不是如實。所以,每個人所看的都不一樣,“證初果”也還不一樣,到二果、叁果會越來越相同,因爲證到“叁果”,還有“無明”、“我慢”遮障,“蓋”還會有。當十個結都斷盡的時候,真正一個阿羅漢是貪、嗔、癡止息,兩個阿羅漢他們所看的“世間”是一樣的。

  原始佛法所要出離的“苦海”,所要出離的“叁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如果把“苦海”認爲是外面的世界,認爲現在是五濁惡世,想要離開地球到他方世界去,沒完沒了!只是個人的一種不滿現實、不知足,然後又向心外去抓取一個理想的未來,但是都屬于夢幻世界。唯有出離夢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觀的實相世界,而得解脫自在,就是佛陀所稱“究竟涅槃”的彼岸。當你真的是從這裏走出來的時候,會發現涅槃彼岸就在這裏,極樂世界就在這裏,這時候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安住在每個地方,不會心外去求法。所以,所謂的“見谛人”不會有向心外去求的現象,凡夫一般人就會向心外去求法。

  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這是屬于高標准的要求。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是要證到四果阿羅漢,要真正見到實相,貪、嗔、癡、十個結要都止息、沒有,你的心才是一面明鏡,這樣才能夠真正看到實相。你沒有看到實相,就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因爲被我們的“自我”、“我慢”遮障了,是“自己”遮障住。同樣的一條線,甲所看出來的,與乙所看出來的、丙所看出來的、阿羅漢所看出來的,都不是同樣的一條線。只要你還有貪、嗔、癡,就會把這個境界扭曲。

  就像當你在戀愛中,想要去追一個人、愛一個人,都是看對方的優點,當有一天得到了,相處一段期間之後,就覺得很怨恨、厭煩,怎麼全都被綁住?!怎麼跟之前告訴我的,都不一樣呢?!于是吵著要分離。這時候你看的是什麼?都是看到對方的“缺點”。所以,只要你還有貪、嗔、癡,就會隨著你的喜愛來看待實相,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唯有當你沒有貪、嗔、癡,才能夠站在如實客觀的立場,看到實相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一個解脫者的“如實觀”,這是要出離“自我”才能做到。

  只要你有“自我”,就會有“我”、“我所”;有“我”,就會有我要、我不要;有貪、有嗔,就會去扭曲、汙染這些境界。當貪、嗔、癡止息,才能夠看到本來面目、“如實觀”,就是“如來”,如其本來的看待事情,這樣就會遠離顛倒夢想,而活在解脫的世界。所以,真正要出離夢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層的“我慢”與“無明”要破除。

  “實相世界”是中性的,離苦、樂兩邊。但是後世很多佛教徒,卻本末顛倒的扭曲,把客觀中性的實相世界,扭曲爲“五濁惡世”,扭曲爲“苦海”,因而拼命要出離,或悲觀厭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麼厭離、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裏,那都不是“實相”。舉例來講,當你生活在臺灣的時候,不能夠珍惜這樣的一個環境,然後這裏也抱怨、那裏也嗔恨,覺得左鄰右舍處處都對你不好,覺得臺灣好像地獄。聽說美國是天堂,于是把家産什麼…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