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你无所质碍、没有阻碍,因此“意根”是清净的,你是解脱自在的。
什么叫做“世间集”呢?“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无余断”我们一般遇到顺境,就一直要抓愈多愈好,当然它只是一个举例,包括抗拒、嗔恨也都是啊!在逃啊!在避啊!就是“世间集”。什么叫“世间灭”呢?“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者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注意“断”这个字。这里是讲得很简短,但是真正要体会到那些,必须体悟到“无常”的实相,体悟到“无我”的真理,才会厌离往昔被境界牵鼻子走的情况,这时候你才会无欲。“无欲”就是会看到往昔人家说我们一句话,我们就被他拖得团团转,你就会觉得太不值得了,于是你就会厌离那一种嗔心,就能够做到“厌、无欲”,就是这里所讲的“断”。
“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往昔的这些颠倒梦想,往昔的这些愚痴,你都把它舍下,这样才能够不成为境界的奴隶,才能够解脱自在,叫做“世间灭”,也就是这样才能够出离苦海,叫做“出离苦海”。“云何世间灭道迹?”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到达解脱的世界呢?怎么样才能够出离世间、出离苦海呢?就是要走“八正道”,而且要走“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分,以后我们也会解析什么叫“出世间法”的“八正道”?在修行路上有很多重要的关键分岔路,如果没有清楚了解,走偏差、走错,你不知道;在“世间法”里面绕,你也不知道。所以,闻思基础的建立是相当重要。你要实修,如果没有具足闻思基础,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分岔路,你走错了都不知道,所以叫做“世间灭”。
具体厘清“世界”、“世间”的定义,让大家真正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修行用功的重点要放在哪里,当你真正知道“苦海”是在哪里,才会知道病因在哪里,知道解脱的目标在哪里,就能够确定朝著这个目标迈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第七十八页)【法义分享】:佛经里所称的“世间”有两种:一是主观的“世间”--由个人五蕴、六根所蔓延而生的世界--这是梦幻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这是实相的世界。佛陀所讲的“世间”大部份都指前者--主观的世界。这是每个人的六根触六尘后,生起苦乐受、生起种种爱染及贪嗔痴的世界。这种世间是由“自我、我慢、我欲,我能”所想像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这是佛陀所称的“苦海”。
注意!这是非常重要,对于“苦海”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出离“苦海”,你还在向心外去求,都是因为不了解“苦海”,还想到他方世界去,都是没有真正认识“苦海”。“苦海”不是外面的世间,“苦海”是在你的内心里面,你的身、口、意透过贪、嗔、痴所抓的世间,就是“苦海”。这个“苦海”可扩及到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每个人的三界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贪、嗔、痴程度都不同,对象、目标都不一样。
就像华航空难或是新航空难,家属会非常悲哀伤痛,当太太看到先生成为一堆焦炭之后,她是怎么样?心碎啊!如同活在地狱里面,你的感受跟她的感受会不会相同?不会啊!为什么不会?因为你对这一堆焦炭的依赖抓取不一样,他太太原来是很依赖这个先生,很抓取这个先生,认为这个是我的、我的先生,我家庭的栋梁、我的依柱、我的依靠,这是“我的”。当“我的”展现“无常”的时候,哇!她整个依靠都消失了,她整个的抓取、她的要,全部都从手中夺走了,原来美好的梦幻世界破灭了,于是她的世间就堕入地狱里面。
你虽然也会有所感触,觉得怎么又发生这种悲哀的事情,但是你只是一个感触,你的哀伤、你的痛苦不会跟她一样,就是因为你的世界跟她不一样,不是说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你关心的、所担心的,跟她所担心的、所关心的不一样,你有你关心的父母亲、你的家庭、你的亲戚子女,她有她的世界,当你的亲友发生无常灾变的时候,你的感受跟他的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所抓取的“世间”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一般凡夫就是这样。
不是说一个解脱者他的心,就是很僵硬、麻木不仁,都没有血、没有眼泪,都不会有觉受的,不是这样啊!所以,庄子的太太死亡之后,庄子展现是怎么样?鼓盆而歌!当然最初他也是会有所感慨“我的老伴走了”,但是后来他又更深一层的体会之后,他觉得应该以办喜事的这一种心情来面对。“鼓盆而歌”不是说太太之前都先忤逆我,现在你死了,才来好好庆祝,不是那样啦!他是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涵。一个解脱者一定是这样体会,当你活著的时候,他也是好好善待之,但是当死亡的时候,他会全然接受。一个解脱者是体悟到有缘在一起之时,是珍惜每一个缘,但是不会被这个缘束缚、牵著走。当因缘变化转换变异的时候,他接受无常的实相,不会被因缘牵著走,在活著的时候,大家能够好好珍惜相待。所以,大家对你的太太、对你的先生、对你的家人也是一样,大家有缘相处的时候,好好的珍惜,但是不黏著、不抓取,而是善待每一个因缘。当缘尽的时候,觉得没有愧对你,于是会接受每一个自然法则的演变。因此,庄子是真的有所体悟,才能够做得出来,不是无情。中国有一句话“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佛陀要我们“习苦”,慢慢去体会“苦谛”,就有危机意识,慢慢去体悟到“无常”,我们本来都一个幻相,要一直去抓这个“常”,就没有危机意识。
有些人认为结婚之后,就好像找到一个靠山,从此拥有幸福永远美满的家庭,没有危机意识。在新婚的期间很甜密,当境界有所变化、离婚的时候,多少人是以平常心去面对,原来在谈恋爱阶段,所说的很多甜言蜜语、保证、山盟海誓,但是没多久呢?变了!都是没有去体会“无常”,活在“常”的幻相里面。当你解脱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答案要你自己去证明。因为我跟你讲的答案,不会是你心里面要的答案,当你解脱的时候,再回来看看庄子待人处事的对待,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解脱者,唯有阿罗汉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阿罗汉。所谓“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与体悟法的深浅度有关。
真正一个究竟解脱者、四果阿罗汉,他是没有贪、嗔、痴。如果大家都是“证初果”,所看的世界还未必相同,虽然你已经证初果,但是还有贪、嗔、痴,只是你心镜的扭曲度、弯曲度,比以前少、比以前小,你所看的实相会比较真实一点,然而还不是如实。所以,每个人所看的都不一样,“证初果”也还不一样,到二果、三果会越来越相同,因为证到“三果”,还有“无明”、“我慢”遮障,“盖”还会有。当十个结都断尽的时候,真正一个阿罗汉是贪、嗔、痴止息,两个阿罗汉他们所看的“世间”是一样的。
原始佛法所要出离的“苦海”,所要出离的“三界”,就是指由“自我”、“我慢”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如果把“苦海”认为是外面的世界,认为现在是五浊恶世,想要离开地球到他方世界去,没完没了!只是个人的一种不满现实、不知足,然后又向心外去抓取一个理想的未来,但是都属于梦幻世界。唯有出离梦幻世界,才能活在客观的实相世界,而得解脱自在,就是佛陀所称“究竟涅槃”的彼岸。当你真的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时候,会发现涅槃彼岸就在这里,极乐世界就在这里,这时候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安住在每个地方,不会心外去求法。所以,所谓的“见谛人”不会有向心外去求的现象,凡夫一般人就会向心外去求法。
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这是属于高标准的要求。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断除,是要证到四果阿罗汉,要真正见到实相,贪、嗔、痴、十个结要都止息、没有,你的心才是一面明镜,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到实相。你没有看到实相,就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因为被我们的“自我”、“我慢”遮障了,是“自己”遮障住。同样的一条线,甲所看出来的,与乙所看出来的、丙所看出来的、阿罗汉所看出来的,都不是同样的一条线。只要你还有贪、嗔、痴,就会把这个境界扭曲。
就像当你在恋爱中,想要去追一个人、爱一个人,都是看对方的优点,当有一天得到了,相处一段期间之后,就觉得很怨恨、厌烦,怎么全都被绑住?!怎么跟之前告诉我的,都不一样呢?!于是吵著要分离。这时候你看的是什么?都是看到对方的“缺点”。所以,只要你还有贪、嗔、痴,就会随著你的喜爱来看待实相,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唯有当你没有贪、嗔、痴,才能够站在如实客观的立场,看到实相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一个解脱者的“如实观”,这是要出离“自我”才能做到。
只要你有“自我”,就会有“我”、“我所”;有“我”,就会有我要、我不要;有贪、有嗔,就会去扭曲、污染这些境界。当贪、嗔、痴止息,才能够看到本来面目、“如实观”,就是“如来”,如其本来的看待事情,这样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而活在解脱的世界。所以,真正要出离梦幻世界,“自我”要先消失,也就是深层的“我慢”与“无明”要破除。
“实相世界”是中性的,离苦、乐两边。但是后世很多佛教徒,却本末颠倒的扭曲,把客观中性的实相世界,扭曲为“五浊恶世”,扭曲为“苦海”,因而拼命要出离,或悲观厌世,或大力鼓吹移民到他方世界。
只要“自我”不死,不管怎么厌离、不管移民到何方世界,都仍是在“自我”所想像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里,那都不是“实相”。举例来讲,当你生活在台湾的时候,不能够珍惜这样的一个环境,然后这里也抱怨、那里也嗔恨,觉得左邻右舍处处都对你不好,觉得台湾好像地狱。听说美国是天堂,于是把家产什么…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