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實相界存在的實相,有深度的來看我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內心的恐懼,爲什麼不敢單獨面對自己?爲什麼會怕黑暗?爲什麼靜不下來?這些要如實面對我們自己,才會發現到我們內心的恐懼不安。

  當你如實面對這些,才會發現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學佛很重要的就是要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我們生死大事還沒有解決,就要承認自己還有不足、還沒有解決,不是說學佛之後,到處跟別人炫耀“我懂很多、我很行、我學佛,我怎麼樣會觀察我的身、口、意,我的四念處修得多好,佛學知識懂得多少……”都不是的!那只是在“世間法”上面炫耀而已,一定要回來面對這方面有沒有徹底解決?問問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自己;你可以欺騙得了一般人,欺騙不了明眼人。因爲你內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會如實告訴人家,你內心安不安都很清楚。

  所以,學佛就是要實實在在回來面對這些,我們的修行才不會浪費掉生命,才會把生命集中到解脫生死點上面來,不要浪費生命!真的朝這方面精進用功,幾個月下來、一年之後,大家證初果的機率就很大。

  衆生常常是在一個趨樂避苦的世界,顯現趨樂避苦的心態,不斷在趨樂,不斷在避苦。“趨”樂就是不斷在抓,就會産生貪;“避苦”就是不斷在抗拒,就會産生嗔。于是不斷在趨樂避苦之中,一直在逃啊!逃啊!逃啊!沒辦法安下來,沒辦法停下來!往往會向心外去求法,去求一些能夠如願以償得到的樂,然後再祈求一些加持,舉辦法會消災,避開自己所不要的這些……。這種情況叫做“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裏面趨啊!避啊!都是沒完沒了的一直在逃啊!在跑啊!在抓啊!在追啊!等到有一天,你能夠透徹了解實相之後,這些幻相都會消失,于是就能夠安住于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刹那,不會再去趨樂避苦。因緣現起什麼樣的境界,你會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溶入。

  所以,佛陀就有講到“緣起甚深”,你不了解這些因緣法則,于是不斷在趨樂避苦。當你看到實相之後,就會接受一切,但是這個接受不是無奈的接受。如果是無奈的接受,你心裏面會有一種“忍”,這個“忍”是不正確、不健康的一種修行方法。爲什麼“忍”會有很多的負作用?事實上“忍”,內心是一種壓抑,會形成先傷害自己,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因爲內心很多的憤恨、憤怒、不平,想發泄出來,但是又壓抑下來,想發泄出來又壓下來……,沒辦法宣泄。于是內心裏面就常常在拉扯拉扯,這樣第一個先傷害的是自己。

  我們原來是在看別人的臉黑,都在指責別人,看別人不順眼,覺得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也不好……,都是在看到別人的臉黑。現在的修行是如實回來看到自己,修行很重要的關鍵,要能夠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貪、嗔的心態,真正有回來反觀自己。在曆緣對境的時候,隨時都會看到我們貪、嗔的現行。當你遇到一個境界,生起了貪心,你有去看到。當你真正有看到,就是修行上一個很重大的轉折點,原來的心是向外看,解脫法是向內看,因爲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把最大的敵人找出來,唯有你回來看,才能夠看到最大的敵人,才能夠解脫自在。

  所以,當你有向內在看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癡。當你看到的時候,最初不太敢接受自己,會想說“我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心態?我怎麼會這樣的心態?”因爲我們原先把自己的形象包裝得很好,樹立一個形象、一個偶像,今天回來面對自己的時候,哇!會不敢接受啊!但是,如果你逃避,又是在趨樂避苦,這樣就沒辦法真正如實面對自己,沒辦法認識我是誰。如果你逃避,真的又是錯失良機。

  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癡,再來呢?記得!你要先對自己慈悲,慈悲就是要能夠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是慈悲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先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現在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會走上如實之道,才會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甯願真的醜,不要假的美,回來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這樣才會把握當下,才會知道怎麼去扭轉、怎麼去改變、怎麼去淨化。如果不接受自己,你又逃避,就無法扭轉淨化,又錯失掉提升的機會。

  不要說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癡之後,就一直停留在很挫折、指責、沮喪……負面的情緒,這樣又在傷害自己,都不是正確的。我們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癡之後,第一個慚愧心會先生起,因爲我們今天還在造成世間的苦,造成自己的苦、造成家人的苦,因爲慚愧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再來就是要給自己慈悲,接受真實的自己,給自己重新再來,就是“歸零”。唯有慈悲接受自己,才能夠“歸零”,如果你逃開、你掩飾,是不可能“歸零”的,又是不斷在趨樂避苦。

  所以,慈悲的第一個點開始,就是先對自己慈悲,面對真實的自己,甯願真的醜、不願假的美,這樣才會有重新“歸零”、脫胎換骨的機會,就是慈悲的具體展現。當你能夠如此展現,就會將心比心。我們原來都是嚴格在批判別人,不容易接納別人,不容易接受別人,或者嚴厲指責別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對別人總是有很多嚴厲的苛責、批判。但是現在呢?當我們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臉黑之後,會看到事實上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的貪、嗔、癡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就會將心比心。當你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才能夠真正包容別人。記得!你真正接受自己,才會將心比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內心裏面的“忍”就會完全消失。

  “忍”是因爲你都不知道這些過程、沒有去消化,認爲自己很委屈,但是卻要展現出自己是一個修行者,這種“忍”是壓抑、不正確的。當你有這樣的心態,就會將心比心接受自己,然後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的慈悲,才能夠真正從“點”來到“線”,從原來造成家人的痛苦,會明顯改變、身心柔軟,家人也會感覺到你的柔軟、脫胎換骨。所以,慈悲是要從“點”然後“線”,慢慢擴展到“面”,再慢慢擴展到我們在曆緣對境面對一切衆生,再來就是擴展到虛空法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平常就可以實際去體悟、去做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和轉折點就是接受自己,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對別人慈悲。

  (第15頁的第叁節)“若見谛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比較,就是“見谛人”跟“凡夫”。“凡夫”是一般衆生、一般人,“見谛人”呢?以低標准來講,是指證到初果的人;若以高標准來講,是要四果阿羅漢,十個結都斷除的,才可以稱爲高標准的“見谛人”。“凡夫”就是一般人,

  “凡夫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凡夫是怎麼樣?向心外求法。而見谛人呢?他不會向心外求法,只有向內淨化。一個見谛人不會“舍離此內,從外求尊”,也就是心外求法或是依人不依法。“從外求尊”就是依人不依法的情況,對一個真正有證到初果的人是漸漸減少,真正不會依人不依法,是要到證阿羅漢果。“求福田者,終無是處”還著重在福田、世間功德。

  所以,一個真正有見法、證果之人,向心外去求法、“依人”,去找一個山頭、去找一個偶像,這一種情況是不會存在、不會有的。但是對于一般人來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若見谛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沒有這回事啦!不會這樣!“若凡夫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褔田者,必有是處”都是習慣向心外求法。

  “阿難,若見谛人信蔔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蔔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這就是一個比較。

  “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一個證果以上、真正有見法的人,他不會心外求法,也不會向外去求福田、求符咒、咒語,然後要消災保佑。真正一個見谛、證果的人,沒有這回事!但一般人、凡夫就會向心外求法,結果往往都是在很多的方便法上面,在執取、在抓取。佛陀就坦白講:有真正有見到法的人,絕對不會這樣做。當然,以今天的佛教型態,尤其是大乘佛教方面,很多的這些咒語,因爲有它時空演變的因緣,我們也予以尊重,因爲在時空的演變,也是沒辦法避免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究竟法,什麼是方便法,一定要區分此非常重要的關鍵。

  “必無是處”就是一個真正有見果的人,他一定不會這樣。“必有是處”是說一般凡夫還沒證果,就必然會這樣做,因爲內心的空虛、內心的不安,他必須要向外,不知道要如何安其心,必須要向外去抓取一個讓他能夠把心安下來的依靠,但是卻不知道他所抓取的依靠,只是一個方便法、無常法,只是向外求……,他不容易察覺到。

  “咒語”是屬于方便法,在原始佛法《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裏面,都沒有所謂的“咒語”。在《四部阿含》裏面,可以找到一處有“咒語”,但是經過與南傳的考證、對比之後,發現同樣類似的這一經裏面,南傳的經文裏面並沒有“咒語”。由此就可以知道是後來北傳在流傳過程中添加進去的,也就只有《四部阿含》裏面有一句咒語,其他的經文裏面都沒有。“咒語”本來大部份是來自于婆羅門教,但是在整個融合交流過程中,就像大家“互相交換禮品”,結果就慢慢溶合,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究竟”,于是以方便爲究竟,這樣就是本末顛倒。

  原始佛法裏面…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