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叁)▪P2

  ..續本文上一頁耶稣他們所達到的境界,就是在一體意識的世界,個人是與無所不包的絕對整體認同。

  「不同的層次各具不同性質的界線,這些界線向下延伸,直到『一體意識』世界,便消失了。因爲在那個終極的世界,「自我」與「非我」已經變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第21頁)這就是來到真正是體證「無我」、做到「無我」,前面有講說「這些界線向下延伸」,事實上,如果我們以實際修行來講,是怎麼樣?向內、向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反觀。當你的心越甯靜,就可以覺知得越深層,只要有向內反觀「自我」常常在矛盾沖突的世界裏,「自我」就會慢慢的統合。

  當你的內心世界慢慢整合,然後會跟身體慢慢再整合。你越向內反觀,就會看到我們的內心,因爲只要有界線存在,就會是戰爭沖突的導火線;只要有界線,就有苦的存在。所以,你的內心有沒有界線的存在?都是需要自己回來向內反觀檢視,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檢視自己內心有沒有沖突?有沒有矛盾?有沒有苦?有沒有深層的不安?如果有,就是讓你照見到苦谛的機會,那個苦就是在警示你的內心世界裏有在構築一條界線,你要敢去如實面對、反觀,才會看到那個界線的存在,也才能夠把那個界線去除掉。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修行要回來向內反觀,你越向內心裏面深入觀照,心靈的成長就越加提升,就會來到體證越深的世界。

   本書第26頁的《圖二》「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的對照表」中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角色」跟「陰影」,「角色」的層次就是「自我」戴著很多的假面具,設法只要維護它們所想要的形象,這種人格會形成四分五裂、內心擺不平,有可能成爲一個表面上看似很有修養的人,但是內心卻充滿著沖突、痛苦、矛盾與不安。人前展現的是一面,但人後呢?當私下獨自沈靜下來的時候,又是不敢面對如實的自已。因爲他一直在譴責自我,一直不希望他有某種負面心理現象的存在,只要在內心深處一浮現他的陰影及那些境界、現象,就會被他壓抑打入潛意識裏面,然後一直躲在他內心世界的陰影之中。

  那種只著重表面修養功夫的人,是比較容易形成這種情況;有些一直構築完美主義者,也常常容易形成我只要「我要」的這些,然後一直排斥掉很多「我所不要的」,慢慢的,你會感受到那些都只是一種苦海。因爲他的內心常常會陷入死胡同的苦海裏面,所以像此書圖表左邊所敘述的,就是在講「對治」方面,像一般谘商、鼓勵性的心理治療。如果需要比較深層的愈合治療,諸如心理分析、角色分析、人際分析、實現自我療法及自我心理學…,亦即一般心理學領域方面,都是可以幫助這方面的複合。

  愈合表面意識與潛意識,讓我們能夠漸漸接受醜陋的自己,這是治療心靈的分裂。其次,當內心慢慢統合之後,但是我們對這個身體還是有很多的譴責,就好像車子的二個輪胎,你只要一邊卻不要另一邊,你只要這個心就好,卻譴責這個身體的存在。這樣你的生命潛能是不會真正發揮出來的,因爲你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就如「生物能量分析法」,包括後面所講的「完形治療法」,由于你身、心沒有統合,身、心是分裂的情況之下,生命的潛能是不會發揮出來的。包括「存在主義」,讓你敢于自我表現,敢于成爲一個真實的我--甯願「真的醜」,前面講是要「假的美」,這裏是來到「我甯願真的醜」、「我不要假的美」。這時候就敢于自我表現、展現,他的內心世界會願意接受醜陋的自己。

  例如有人要向我借錢,以前當我很愛面子的時候,有可能我並沒有錢,但我會向別人借錢去借給你。但是當我借錢給你,內心又在那裏很苦,認爲「我們是好友、我們的關系很好、我對你多麼“死忠”、對你是多麼好…」要維持一種形象。但是你本身就是沒錢,還要去借錢借人,眞的是很不真實,這個苦就會讓你繼續活在苦海裏面。

  當你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假如有人要跟我借錢,而我確實真的沒錢,就坦白說「我沒錢!」當然有時候要看情況,慈悲不能沒有智慧,慈悲不是長養衆生的欲貪,以前也許你是濫好人,人家要借錢,于是就借給他,因爲想要博得別人的好感,稱贊說「這個人很慈悲、做人很好、很有義氣」的我們所要的「角色」及稱許。換做今天,你就不會博取虛名了,會讓自己成爲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我覺得這種情況可以幫上忙,我就幫忙;不能幫忙,我就說幫不上忙;會漸漸來到「真實」。甯願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那是別人的事。別人認爲我是窮光蛋,也沒關系啊!認爲我是吝啬、窮酸,也沒關系啊!隨便別人怎麼講啊!就是敢展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作爲出來。

  但是跟身體方面,如果你還分裂,你還是一樣,還是在矛盾不安的世界裏面,像心理治療方面、生物能量的潛能發揮,包括身、心、靈的整合方面,讓身、心能夠成爲一個完整體,你的生命能力才會發揮出來,這時候來到接受完整的自己。當然,真的要能夠接受完整自己,也要經曆過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這方面的聞思修證基礎。

  當你慢慢能夠去接受「無常」,慢慢能夠去了解「無我」,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啊!身、心、靈要能夠整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沒有真正「無常」的正知正見,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的,你會抗拒「無常」、會抗拒「無我」,包括要身、心、靈方面的整合,都要有佛法這些對真理實相的聞思基礎,要慢慢了解精進之後,才會真正接受。

  爲什麼你以前不接受呢?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嘛!你在抗拒嘛!你要真正能夠接受,不是別人灌輸給你,你就要接受啊!那還只是你現在頭痛,我給你一個對治的藥治療一下,沒多久還是舊疾複發,並沒有從根本去治療。要從根本身、心、靈的整合,必須要對真理實相、對「無常」、「無我」這些,有相當深入的體悟,才能夠來到身、心、靈的整合,也就是對根、塵、識、五蘊、六根、六界這些,要有相當的體悟,才能夠來到整合。

   佛教所講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這些根本問題解決,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能夠讓你再去看到內身、外身、內外方面的,讓你的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機生命體雖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個外界沒有整合,還是在很苦的世界裏面。如果你認爲這個外面的世間是五濁惡世,就會繼續在無邊的苦海中,認爲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是業報的業報身,我們是罪業深重才來到這世間。因爲你當下沒有找到真正的淨土,還是沒辦法安心自在,所以你的內心還會繃得很緊,還會繼續去找你所要的夢幻世界。

  你否定所身處這個實相世界的存在,然後繼續再構築你所要的夢幻世界,你當下的生命跟外界是分離的、是對立的、是分開的,如果你這個層面沒有突破,是不可能來到「證初果」。因爲你處處都活在跟境界是對立,跟境界都是在拉扯著,你處處活在抱怨,不滿意、不知足、不知感恩,你的身、心怎麼柔軟下來?「身見」怎麼破除?

  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必須慢慢的整合起來,你才會邁入「超人格的層次」,也才會來到「證初果」,才能夠繼續再往上提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過程就如同像榮格心理學、綜合心理學所敘述。事實上,佛教對上述的整個過程都有完整的解析,更重視的是後面一體的境界,原始佛法都是要直接慢慢讓你契入一體神聖的世界,就是「涅槃彼岸」。

  佛陀所講的「涅槃」、「涅槃界」,貪、瞋、癡的止息,你的瞋心要怎麼止息呢?因爲一切界線消失、消溶了。只要你還有界線,就一定有對立的存在。只要你有界線,就會有你的「要」跟「不要」;有你的「要」,你就有貪;有你的「不要」,你就有瞋;貪、瞋要怎麼止息?必須要界線完全的消除,這是真的!所以,十個結怎麼淡薄?就是要慢慢去體悟到那些界線,就是導致痛苦戰爭的肇因,以及內心的痛苦不安、苦海無邊…這些。當你真的慢慢願意一一去破除,來到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的整合,這就是當你慢慢去認清之後,然後漸漸的接受。

  你所認爲是五濁惡世的世間,要完全慢慢的去接受,慢慢去體會法界的重要,此時你所展現出來的「四無量心」,才會來到超越那些種種格局,來到「超人格層次」。你一定是必經這樣的心靈成長過程,才會來到真的溶入一體世界。「自我」消失了,你就見法越深,這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去體悟,實修實證越深、見法越深,人生的曆練越多,你看的越具體、越清楚,就真的能夠很快的來到溶入法界,與「道」合一。

  所有任何宗教的終極目的都是要來到那種宇宙神聖的層次。諸如:大乘佛教、禅宗,包括道家,這裏的所講的道家,不是一般宮廟的“道”、道術,而是老子的所闡述的「道」,都是要協助大家溶入宇宙一體的世界。包括回教、基督教、猶太教這些真正的智慧者,他們來到體證無我、無私的世界,也都是來到一體的世界。大家可以慢慢去探究這整個解脫之路,就會更清楚了。

  「我發現每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但是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第27頁)這句話很重要,大家慢慢去看到、慢慢去消化,每一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夠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當然嫉妒心也有啦!但是最主要是因爲他的意識層次沒有來到超越的層面,于是他體悟不到,所以他就會排斥。人們通常對于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體證到的這種層次,他就排斥、攻擊,認爲:這是不正確的、這是不對的。

  所以,井底青蛙所能夠看到就只有井底裏面小蝦米的世界,牠會跟這些小蝦米勸說應該怎麼樣提升、要怎麼樣…。但是,當你跟井底青蛙講述井底以外的整個大海、法界這些,牠就會說:「你在“膨風”(誇大其詞),你在胡扯…」。因爲他的視野、他的視線就是在這樣一個狹隘的世界,體悟不到整個法界的寬廣開闊。

  …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