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耶稣他们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在一体意识的世界,个人是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认同。
「不同的层次各具不同性质的界线,这些界线向下延伸,直到『一体意识』世界,便消失了。因为在那个终极的世界,「自我」与「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第21页)这就是来到真正是体证「无我」、做到「无我」,前面有讲说「这些界线向下延伸」,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实际修行来讲,是怎么样?向内、向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反观。当你的心越宁静,就可以觉知得越深层,只要有向内反观「自我」常常在矛盾冲突的世界里,「自我」就会慢慢的统合。
当你的内心世界慢慢整合,然后会跟身体慢慢再整合。你越向内反观,就会看到我们的内心,因为只要有界线存在,就会是战争冲突的导火线;只要有界线,就有苦的存在。所以,你的内心有没有界线的存在?都是需要自己回来向内反观检视,如实回来面对自己,检视自己内心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矛盾?有没有苦?有没有深层的不安?如果有,就是让你照见到苦谛的机会,那个苦就是在警示你的内心世界里有在构筑一条界线,你要敢去如实面对、反观,才会看到那个界线的存在,也才能够把那个界线去除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要回来向内反观,你越向内心里面深入观照,心灵的成长就越加提升,就会来到体证越深的世界。
本书第26页的《图二》「意识层次与心理治疗的对照表」中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角色」跟「阴影」,「角色」的层次就是「自我」戴着很多的假面具,设法只要维护它们所想要的形象,这种人格会形成四分五裂、内心摆不平,有可能成为一个表面上看似很有修养的人,但是内心却充满着冲突、痛苦、矛盾与不安。人前展现的是一面,但人后呢?当私下独自沉静下来的时候,又是不敢面对如实的自已。因为他一直在谴责自我,一直不希望他有某种负面心理现象的存在,只要在内心深处一浮现他的阴影及那些境界、现象,就会被他压抑打入潜意识里面,然后一直躲在他内心世界的阴影之中。
那种只着重表面修养功夫的人,是比较容易形成这种情况;有些一直构筑完美主义者,也常常容易形成我只要「我要」的这些,然后一直排斥掉很多「我所不要的」,慢慢的,你会感受到那些都只是一种苦海。因为他的内心常常会陷入死胡同的苦海里面,所以像此书图表左边所叙述的,就是在讲「对治」方面,像一般谘商、鼓励性的心理治疗。如果需要比较深层的愈合治疗,诸如心理分析、角色分析、人际分析、实现自我疗法及自我心理学…,亦即一般心理学领域方面,都是可以帮助这方面的复合。
愈合表面意识与潜意识,让我们能够渐渐接受丑陋的自己,这是治疗心灵的分裂。其次,当内心慢慢统合之后,但是我们对这个身体还是有很多的谴责,就好像车子的二个轮胎,你只要一边却不要另一边,你只要这个心就好,却谴责这个身体的存在。这样你的生命潜能是不会真正发挥出来的,因为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就如「生物能量分析法」,包括后面所讲的「完形治疗法」,由于你身、心没有统合,身、心是分裂的情况之下,生命的潜能是不会发挥出来的。包括「存在主义」,让你敢于自我表现,敢于成为一个真实的我--宁愿「真的丑」,前面讲是要「假的美」,这里是来到「我宁愿真的丑」、「我不要假的美」。这时候就敢于自我表现、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会愿意接受丑陋的自己。
例如有人要向我借钱,以前当我很爱面子的时候,有可能我并没有钱,但我会向别人借钱去借给你。但是当我借钱给你,内心又在那里很苦,认为「我们是好友、我们的关系很好、我对你多么“死忠”、对你是多么好…」要维持一种形象。但是你本身就是没钱,还要去借钱借人,眞的是很不真实,这个苦就会让你继续活在苦海里面。
当你愿意真实面对自己的时候,假如有人要跟我借钱,而我确实真的没钱,就坦白说「我没钱!」当然有时候要看情况,慈悲不能没有智慧,慈悲不是长养众生的欲贪,以前也许你是滥好人,人家要借钱,于是就借给他,因为想要博得别人的好感,称赞说「这个人很慈悲、做人很好、很有义气」的我们所要的「角色」及称许。换做今天,你就不会博取虚名了,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帮上忙,我就帮忙;不能帮忙,我就说帮不上忙;会渐渐来到「真实」。宁愿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那是别人的事。别人认为我是穷光蛋,也没关系啊!认为我是吝啬、穷酸,也没关系啊!随便别人怎么讲啊!就是敢展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作为出来。
但是跟身体方面,如果你还分裂,你还是一样,还是在矛盾不安的世界里面,像心理治疗方面、生物能量的潜能发挥,包括身、心、灵的整合方面,让身、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体,你的生命能力才会发挥出来,这时候来到接受完整的自己。当然,真的要能够接受完整自己,也要经历过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这方面的闻思修证基础。
当你慢慢能够去接受「无常」,慢慢能够去了解「无我」,才会真正接受你自己啊!身、心、灵要能够整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没有真正「无常」的正知正见,不会真正接受你自己的,你会抗拒「无常」、会抗拒「无我」,包括要身、心、灵方面的整合,都要有佛法这些对真理实相的闻思基础,要慢慢了解精进之后,才会真正接受。
为什么你以前不接受呢?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嘛!你在抗拒嘛!你要真正能够接受,不是别人灌输给你,你就要接受啊!那还只是你现在头痛,我给你一个对治的药治疗一下,没多久还是旧疾复发,并没有从根本去治疗。要从根本身、心、灵的整合,必须要对真理实相、对「无常」、「无我」这些,有相当深入的体悟,才能够来到身、心、灵的整合,也就是对根、尘、识、五蕴、六根、六界这些,要有相当的体悟,才能够来到整合。
佛教所讲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这些根本问题解决,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能够让你再去看到内身、外身、内外方面的,让你的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机生命体虽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个外界没有整合,还是在很苦的世界里面。如果你认为这个外面的世间是五浊恶世,就会继续在无边的苦海中,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好的、是业报的业报身,我们是罪业深重才来到这世间。因为你当下没有找到真正的净土,还是没办法安心自在,所以你的内心还会绷得很紧,还会继续去找你所要的梦幻世界。
你否定所身处这个实相世界的存在,然后继续再构筑你所要的梦幻世界,你当下的生命跟外界是分离的、是对立的、是分开的,如果你这个层面没有突破,是不可能来到「证初果」。因为你处处都活在跟境界是对立,跟境界都是在拉扯着,你处处活在抱怨,不满意、不知足、不知感恩,你的身、心怎么柔软下来?「身见」怎么破除?
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必须慢慢的整合起来,你才会迈入「超人格的层次」,也才会来到「证初果」,才能够继续再往上提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个过程就如同像荣格心理学、综合心理学所叙述。事实上,佛教对上述的整个过程都有完整的解析,更重视的是后面一体的境界,原始佛法都是要直接慢慢让你契入一体神圣的世界,就是「涅槃彼岸」。
佛陀所讲的「涅槃」、「涅槃界」,贪、瞋、痴的止息,你的瞋心要怎么止息呢?因为一切界线消失、消溶了。只要你还有界线,就一定有对立的存在。只要你有界线,就会有你的「要」跟「不要」;有你的「要」,你就有贪;有你的「不要」,你就有瞋;贪、瞋要怎么止息?必须要界线完全的消除,这是真的!所以,十个结怎么淡薄?就是要慢慢去体悟到那些界线,就是导致痛苦战争的肇因,以及内心的痛苦不安、苦海无边…这些。当你真的慢慢愿意一一去破除,来到有机生命体跟外界环境的整合,这就是当你慢慢去认清之后,然后渐渐的接受。
你所认为是五浊恶世的世间,要完全慢慢的去接受,慢慢去体会法界的重要,此时你所展现出来的「四无量心」,才会来到超越那些种种格局,来到「超人格层次」。你一定是必经这样的心灵成长过程,才会来到真的溶入一体世界。「自我」消失了,你就见法越深,这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去体悟,实修实证越深、见法越深,人生的历练越多,你看的越具体、越清楚,就真的能够很快的来到溶入法界,与「道」合一。
所有任何宗教的终极目的都是要来到那种宇宙神圣的层次。诸如:大乘佛教、禅宗,包括道家,这里的所讲的道家,不是一般宫庙的“道”、道术,而是老子的所阐述的「道」,都是要协助大家溶入宇宙一体的世界。包括回教、基督教、犹太教这些真正的智慧者,他们来到体证无我、无私的世界,也都是来到一体的世界。大家可以慢慢去探究这整个解脱之路,就会更清楚了。
「我发现每种层次的治疗法,大抵都能认可接受比他肤浅的层次,但是却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层次」(第27页)这句话很重要,大家慢慢去看到、慢慢去消化,每一种层次的治疗法大抵都能够认可接受比他肤浅的层次,却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层次。当然嫉妒心也有啦!但是最主要是因为他的意识层次没有来到超越的层面,于是他体悟不到,所以他就会排斥。人们通常对于不能够了解、不能够体证到的这种层次,他就排斥、攻击,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不对的。
所以,井底青蛙所能够看到就只有井底里面小虾米的世界,牠会跟这些小虾米劝说应该怎么样提升、要怎么样…。但是,当你跟井底青蛙讲述井底以外的整个大海、法界这些,牠就会说:「你在“膨风”(夸大其词),你在胡扯…」。因为他的视野、他的视线就是在这样一个狭隘的世界,体悟不到整个法界的宽广开阔。
…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