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第,步驟。佛教講要修行,要解脫,最具體就是心靈成長,不斷的成長,開啓智慧。近代外國心理學家,都很有系統在整理,在歸納,在分析,但是今天的佛教界卻還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佛教圈裏面很難真正有勇氣去突破,把佛教跟現代心理學做完整的結合。事實上,現代的心理學,沒有超過佛教所講的深度跟廣度,但是當今佛教界還是停留在用以前的術語,名詞,名相,造成很多人看不懂,很多人不了解。
但是,現代心理學呢 它以現代的語言解析,分析,诠釋衆生的貪瞋癡,無明,诠釋衆生的顛倒夢想,诠釋解脫涅槃,極樂世界,天堂的世界,都以現代心理學,科學解析。如果佛教在今天還不加以改革,還不把這些心理學領域再加以探討,歸納,讓佛教更具現代化的說服力,以後將會被心理學的領域超越。不過,還好啦!我們現在已經把這些都包容進來了,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解脫道」,讓大家可以更清楚了解佛法的高深。
「阿含解脫道」與「心靈成長 事事本無礙」兩套課程,分別是從古代佛陀的角度,以及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印證「解脫道」。因此,如果你不想接觸佛教,或是對佛教反感,或是認爲自己是學者,比較偏愛學術方面的探討,一樣可以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因爲這套課程不帶宗教色彩。
五,「老子道德經心聲」
一般普遍對於「老子道德經」的經名及名相,大家並不陌生,因爲它已經流傳二千五百多年。現在我先調查一下,有看過,精讀過「老子道德經」的人,請舉手!還是占比較少數。目前一般來講,「老子道德經」課程是在大學或是研究所國文系或是哲學系才有開設,教授「老子道德經」課程,西方的哲學系也都會探討,研究「老子道德經」。
在臺灣地區,孔子方面的課程是在國中,高中階段,教授《倫語》系列課程,孟子的課程是在高中階段教授。但是《老子道德經》卻是在大學及研究所才有教授。大家通常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了解《老子道德經》,由於真是非常深奧,因此相當不容易了解,不容易理解其中深義。然而大家還比較容易理解孔子的《倫語》。
在此無意區分,而是以佛教的術語而言,孔子所講的是比較偏重在「世間法」。因爲「世間法」是大家平常就可以學習,可以應用,亦即規範長輩對晚輩要如何,年輕人對長輩要恭敬,君主,國王對臣民要如何,百姓對君王應該怎麼樣 …都是「世間法」的一些規範,仁,義,禮,智,信…都是屬於「世間法」。
但是老子呢 以佛教的術語來講,他是偏重在「出世間法」,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了解的。在佛經裏面,佛陀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兩個角度都講,強調一定要先深入了解「世間法」,以佛教裏面的名詞,用語就是「先知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先了解「世間法」,從「有爲法」契入,才能夠逐步成長,有一天體會到「出世間法」的智慧。先從「有爲法」契入,有一天才能夠到達「無爲法」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講的修行次第,步驟,一步一腳印的逐漸上來。
佛教所講的證果,次第是四雙八輩-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都是屬於「有爲法」有修有證逐步上來,到最後是證到四果阿羅漢,就是屬於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也就是「無爲法」的世界。「永嘉大師證道歌」講說「絕學無爲閑道人」,就是描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也就是老子跟莊子他們的心靈世界。
「永嘉大師證道歌」第一句話就講「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是佛教《心經》所講的境界,也是《金剛經》以及禅宗所要引領大家契入的世界,就是四果阿羅漢,解脫者的世界。「絕學無爲閑道人」,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其實老子,莊子他們所處的世界,就是「絕學無爲閑道人」的世界,是屬於「出世間法」的。
《老子道德經》是屬於「出世間法」的智慧,以佛教等級來講,是《金剛經》跟《心經》的世界,是中國人留給後世人類子子孫孫的珍寶,如果中國人不去加以珍惜,損失的是我們自己;如果修行人不加以珍惜,損失的是我們自己。因爲從中可以更清楚了解解脫者的世界,以及何謂真理實相。
釋迦牟尼是在印度,以他的立場角度,诠釋宇宙真理實相,宣說解脫之路。釋迦牟尼有他所使用的語言,而東方的老子比釋迦牟尼佛還早了幾十年,是應用東方的語言解釋宇宙真理實相,告訴衆生:生從哪裏來 死往何處去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 老子在二千六百年前就告訴人類,銀河系是怎麼形成 宇宙是怎麼形成 但是因爲老子的出招,都是非常高級,都是高招,衆生不容易看得到,不容易看得懂。
雖然《老子道德經》只有簡短的五千言,但卻是道盡宇宙的真理實相,道盡生死大事,道盡衆生的任務。所以,他的每出一招都是乾淨俐落,沒有拖泥帶水。大家有沒有看過像劍道,柔道或跆拳道的武術比賽 如果是劍道越高段,絕不會蹦蹦跳跳,亂撞或是亂出招,真正的高手是不隨便出招,但是當他一出招,都是直接命中要害。老子就是不隨便出招,一開口就是真理實相,就是「出世間法」的智慧。
《老子》第一章,就是講出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奧妙。《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章經文告訴我們叁個非常重要的深義。「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這一句,一般人很難理解到,因爲一般衆生習慣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人類現在的邏輯思考,還是以二元對立的思惟角度在思考,認爲「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福就是福,禍就是禍,白天就是白天,晚上就是晚上…」邏輯的推理是把中間分開。
但是老子有不同的思維,講說「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白天會慢慢變成黑夜,黑夜又會慢慢變成白天,中間沒有絕對的一條線切割開。老子的智慧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真正的圓融,佛教所講的「大圓鏡智」太高了,沒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一般人很容易誤解,於是就開始批判老子,認爲「我們知道社會的善惡,有什麼不對嗎 」因此老子被批判的比較多,被誤解的更多,而且認定他是陰謀家的人更多,因爲衆生不了解啊!
所謂「自古聖賢多寂寞」,如果以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評估,老子的智慧不屬於我們人世間的智慧,他就像"外星人"的心靈品質到人世間,與現在人世間心靈品質所理解的世界,差異很大。就像是請愛因斯坦向國小學生講解《相對論》,向幼稚園學生講述超越二元對立,廣義相對論,很不容易理解。我們現在是處在廿一世紀,不管是佛教圈或是其他領域的人,有無宗教信仰也都沒關系,這是人類的珍寶,在幫助我們開啓智慧,幫助全人類心靈品質的提升。邁向廿一世紀的心靈品質,應該要有超越的胸襟,以嶄新的水平,嶄新的心靈,嶄新的胸襟,包容這無窮的智慧。
我現在爲什麼要如此深入探討 一般以佛教,出家人的身份,是不能隨便介紹老子方面,因爲太容易被誤解,太容易被攻擊。今天會在上海向大家介紹老子,是認爲上海的文化水平,應該夠資格讓我講出實相。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應該具有國際性的文化水平,眼光與胸襟,當我來到上海,覺得此地能夠讓我講出一些平常不容易講出來的話,也是跟大家有緣。
以佛教的角度而言,講說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期,是屬於「正法時期」;當佛滅度五百年後,開始進入「像法時期」,然後慢慢流變到現在變成是「末法時期」…。導致現在一般人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爲「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不可能解脫啊!不可能成佛啊!…」於是人類就變成劃地自限,瞧不起自己,認爲以前的福報比較大,現在的人福報薄,「末法時期」是找不到法,找不到解脫…。
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爲正法完全沒有消失,正法還是存在著,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沒有了解而已;「解脫道」還是存在著,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沒有了解而已。所以,現在不是「末法時期」,只是在於你有否看到,現在一樣是「正法時期」。
假如「以前佛陀時期當時的衆生比較有福報,要解脫比較快,而現在衆生沒有福報,不容易解脫,要解脫要很久,或是要等到來世或是到他方…」的事實或說法是正確的,代表著人類二千多年來,心靈品質並沒有多大的提升,人類的智慧並沒有多大的提升,對不起!這一句話的含意很深,這是肺腑之言,也是由衷之言。二千多年來,科技的進步是一回事,是屬於物質,世間方面的,我現在所講的是整體人類的心靈水平有沒有提升 這才是最重要。
記得!諸佛菩薩他們降生世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協助人類心靈水平的提升,開啓智慧。真正的解脫之路,就是心靈水平的提升,提升到極限,就是成佛,智慧圓滿,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解脫自在,來到「諸佛刹土盡同虛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一種胸襟是無邊無際的,心量與整個宇宙虛空是一樣的,就是智慧,心靈成長到極限。
幾千年來,這些智慧者來到人世間示現解脫之路,度化衆生,有緣的人提升了,然而走了之後,沒多久!這一條解脫之路,很快被荒廢了。所以,總體而言,我們整體人類的心靈水平的提升,到現在是有進步一些些,但是還不是很大。人類現在面臨相當多的危機,以前的人類像是小孩子拿著玩具在玩遊戲,像是小孩子拿假著玩具槍在ㄅㄧㄤˋ ㄅㄧㄤˋ,或者拿著塑膠球在打來打去,小孩子拿假刀在砍來砍去,大家砍得很高興,也是一種運動,不會傷到其他人。
現在透過這一個比喻,以前的人類就像小…
《介紹各種法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