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産生很大的問題,“己所欲施于人”是不錯,我很好心、很好意,但是背後有一種強勢要對方接受,這是第二種錯誤的愛。
第叁種是愛裏面有很強的抓取、掌控和主宰欲,“愛”含有很多的束縛、纏縛,也就是佛教講的:衆生在苦海裏面相纏縛。這個“相纏縛”主要力量,就是錯誤的愛所展現出來的那種抓取、掌控、主宰,不光是男人,女性也一樣,你很愛先生、很愛對方,但是背後有你的抓取和主宰。
第四種錯誤的愛:是我們表面上說愛對方,事實上是要對方來愛我。其實愛對方只有叁分、愛自己是七分,我們是透過愛對方的情況下,來加強鞏固自我。這是一種比較深度、露骨的解剖,你不要說自己沒有這樣!我不可能!只要靜下來自我分析,你愛對方的成份裏面,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讓對方更愛你?因爲你有不安全感,你是要對方來保護你、鞏固你。
第五種錯誤的愛:認爲愛不必說謝謝。以爲夫妻的感情很好,相敬如賓的話是多余、是不需要的。認爲對方幫我是義務是應該的,夫妻之間有責任、有義務就是這樣,在這種心態下,需要對方幫我們做事,通常是用命令式,而不是以一種邀請、尊重的心。認爲對方幫我們做事是理所當然、應該的。像這樣欠缺感恩、尊重,也是一種錯誤的愛,這樣沒多久,愛及感情是會褪色的。
第六種錯誤的愛:是把愛當作一種投資報酬率來換算。如果你覺得投資報酬率是遠高于我所期待的,就會覺得好高興、好幸福!像是活在天堂裏!但是如果當你發現愛的投資報酬率遠低于自己所期待的,或覺得血本無歸時,很快的,就由愛生恨,然後要求對方“把我的愛情還給我”,就會常常唱那一首歌。最初是用唱的,最後用講的、後來就用罵的-“把我的愛情還給我”。但是不知道怎麼還給你?這種就是當你的預期跟投資報酬率有很大落差,你就會由愛轉恨,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愛。
平常沒有沖突,就深愛對方--愛你入骨!一旦有利害沖突,就非常痛恨對方,甚至恨之入骨。表面上愛得很深,有一天當因緣條件情況變化,有可能變成傷害也很深。大家可以靜下來深思、檢驗,是不是傷害你最深的人,往往也是愛你最深的人?有時候我們認爲自己是受害者,但是同時也有可能是“加害者”的角色。你認爲自己很委屈,但是有沒有看到對方或許有可能比你更委屈。所以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愛--愛的背後隱藏著恨,這就是佛教所要破除的“錯誤的愛”。
有一種愛是心量很狹窄,自己得不到,也不願意讓別人得到。對方覺得跟我在一起沒有幸福感,我不能給他幸福,但是我也不願意別人給他幸福,認爲愛他就是要對方在我身邊,他是屬于我的。這種心量狹窄的愛,裏面有很強的自私心、占有欲,被你愛的人會很痛苦,這是第八種錯誤的愛。當你很愛對方、常常要掌控對方,而且當發現對方沒辦法讓自己掌控之時,愛馬上就轉成恨。
另外,自己的心靈不夠成熟獨立,內心有很多的恐慌和不安,所以需要一個伴侶讓你依靠,而所依靠的這個伴侶,你是透過很強烈、很黏膩的一種愛在愛對方,這種依賴、抓取的愛,就像“麻糬”一樣很黏很黏,造成彼此都很痛苦。自己心靈不夠成熟,而所展現出的是很黏膩、很纏縛的一種愛,這都是屬于錯誤的愛。
親子之間的“錯愛”有哪些型態?
關于父母跟孩子之間容易犯的“錯愛”有哪些?這裏有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人,個性很急,做事快、吃飯也快,各種動作都快,吃飯常常是囫囵吞棗,久了就患胃病、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他到處求醫,也吃過很多藥,但是頂多只能治療一時,或暫時止痛、有效,沒多久問題又發生了。因爲他在胃病情況好些之後,又一樣很急,所以也看過很多醫生、吃過很多藥,但效果並不是真的很好。
有一天他去找空海醫生,空海跟他講:“我現在開藥給你,但這只能治標。若想治本,你的個性、習氣、動作都要改,連吃飯的習慣也要改”。我問他:“你想不想讓你的胃好?”他答:“當然想!好!”想的話就照這樣去做,怎麼做呢?以後吃飯的時候,飯送到嘴巴裏面每咬一口,你就要在心裏默念一,咬第二下默念二,也就是每咬一下要算一個數字,從一算到二十,一口飯要咬二十下、算二十下,這樣才把飯吞下去,飯嚼得細、容易消化,一方面不會那麼匆促,唾液也會比較多,消化會比較好,對你胃腸改善很有助益,吃藥再配合這個數數,這樣就不會囫囵吞棗,就能夠快速改善病情。于是他說:“好!我回去就照這樣做。”
他回去之後就開始練習,把吃飯很快的習性漸漸改過來,每吃一口飯就在那裏算一、二、叁、四到二十,然後才吞下去。所以吃飯囫囵吞棗的那種沖動,很快就慢慢的緩慢下來。一個月、二個月、叁個月過去,一面吃藥、一面改變吃飯的習性之後,他的胃真的好了,沒再痛了!他覺得醫生好厲害、好神,這個方法太妙、太棒了!太厲害了!所以他一方面廣爲宣傳,一方面覺得有好的法門就要跟衆生分享,于是就從家裏開始推廣起。以後在吃飯的時候就規定家人,爲了他們的健康、幸福,這個方法很好,要大家照著做。
在父親強力推薦、柔性規範下,全家人開始實踐這個方法,每吃一口飯大家就在那裏算,一二叁四五六七八算到二十,當家長的他洋洋得意,覺得我的命令有效,認爲自己還是很有權威的,畢竟是一家之主,認爲太太、小孩子都照規定在做,認爲全家應該是健康的,時間一個月、二個月、叁個月過去了,結果怎樣呢?
只有先生的胃是健康正常,其他家裏的人都得了胃潰瘍。奇怪!照這個方法去做,爲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很好,其他的人都得了胃潰瘍?爲什麼?
他看不到這背後是因爲錯誤的愛,沒有給家人、小孩有選擇余地,你用強勢的意思在主導--認爲我是爲你們好啊!
一般父母容易犯的錯誤的愛有哪些?你們不要認爲上面的故事太誇張,自己不會這樣。你愈認爲誇張,你觸犯到的機率就愈大。
這是親子之間正確教育和錯誤的教育很重要的關鍵。爲什麼有些父母自認很愛孩子,孩子要什麼都給他們最好的,栽培他們,爲什麼孩子還叛逆呢?很多父母不知道原因在哪裏?現在跟大家解析:
親子之間“錯誤的愛”有:
一、認爲小孩是我生、我養的,乖乖聽父母的話是理所當然,所以你把孩子當作私人財産、當作附屬品,這是不平等的愛。
二、用命令、權威的方式對待孩子而欠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常常是在父母權威式的對待下被抹煞的,孩子內心會積壓很多不平衡和不滿,但是又不敢講。
第叁、雖然你很關心、愛護孩子,但是你的主宰欲很強,孩子能夠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小,你會認爲自己很民主。但是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選擇的空間卻很小,是在你規範的情況才有民主。
第四種是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滿足孩子的各種所需,讓小孩的欲望愈來愈大。漸漸的就認爲父母、別人對他好是應該的,慢慢的欲望愈來愈大。有一天當你不能滿足他欲求的時候,他就認爲你這個父母不好,甚至會抱怨,也許有一天,你跟他發生口角沖突,他甚至會回你一句:“誰叫你要生我?”認爲父母對他好是應該的,但是,你有沒有看到這是因爲,他們從小被錯誤溺愛方式寵壞了。
另外一種溺愛的方式,是認爲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會做事情,所以家裏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認爲他們不會做或做事太馬虎、太潦草,沒符合父母的標准,所做的你不喜歡,所以沒讓孩子分擔家裏的工作,甚至還進一步,一直婆婆媽媽的,關心小孩子問:“這裏有沒有做?那裏有沒有做?”沒做好的就幫他們做,包括孩子的書包也幫他們收、幫他們整理,什麼事情幫孩子照顧、料理得好好的。表面上你好像很疼愛這個孩子,但是有沒有看到你這樣造成孩子欠缺曆練、成長的機會,讓孩子的成長延緩,養成依賴性、心靈沒成長,你讓孩子吃不了苦,沒辦法受風吹雨打,禁不起境界的考驗曆練,這是因爲從小就被父母溺愛、錯誤的愛所影響,你看到了嗎?
事實上不要怕孩子吃苦,真正的愛是協助孩子成長、開發智慧,協助孩子愈早獨立、成熟,愈早有責任心、自我負責。父母不是溺愛孩子、不是抓孩子、不是寵壞他們,而是協助他們早日成長、成熟。
另一種錯誤的愛,通常一般人很不容易看到,古人有句話說:“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一般人不是大壞蛋、沒那麼壞,不會兩極化,但是我們內心裏有一個標准的尺度、框框,一般人不容易覺察,這個標准尺度是你自己所界定的,而你不知道。界定之後就認爲: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如果孩子所展現出來的,不符合我製定的框框標准的時候,就認爲孩子叛逆、不聽話、不乖,事實上未必真的如此,他只是展現出來不符合你所預定的框框、架構而已。如果孩子展現出來符合你的框框、架構,你就認爲這個孩子好乖、好聽話。問題是真正有智慧、有才華的孩子,往往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力,但父母卻不容易覺察。當你覺得孩子的判斷、思考跟你有所沖突的時候,你就認爲孩子是錯的,所以孩子很多的才華就這樣被抹煞掉,甚至進一步用權威來限製他,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愛。
能不能看到家長背後有一種自我的意識?自我框框的一個標准?你用這個去衡量、判斷,事實上孩子沒有那麼不好,不是你想像中那麼不好,只是他所展現出來的,沒符合你的欲求而已。譬如孩子對美術、藝術很有興趣,他想往這方面發展,但是父母認爲學美術不易謀生,學藝術雕刻不易出名、謀生,常常要餓肚子不好。認爲要學高科技或學醫,要讀醫學系…,將來才會“錢”途無量,你站在錢途方面考量。當然你會講是爲孩子好,但是你有沒有去看到,自己把孩子當作你掌中的布偶,把孩子當作你實踐自己欲望、野心的打手?
你希望孩子幫你實踐你要的、你的欲望,你講出來好像是爲了孩子好--我幫…
《假愛、錯愛與真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