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8▪P3

  ..續本文上一頁,而是用嘴巴講,在向人家炫耀,不願意腳踏實地的修行,于是要找一個借口跳過去,然而只是跳到另一邊。

  沒有經過腳踏實地的修行,沒有真正深度的聞、思、修,沒有辦法體悟何謂“見山又是山”;沒有深度去體悟界分析、無常、無我,是沒辦法來到第叁個階段。有的人自認爲來到“常樂我淨”的世界,但是你的“常樂我淨”,跟一般衆生所在抓取的“常”是一樣的,你沒有比別人高啦!解脫者體悟“常樂我淨”的那種常,不是一般衆生所理解的常。如果沒有溶入無常法流,真正徹證無常法印,無法了解、體會解脫者所描述的永恒、常,你是用二元對立的觀念去了解,當我們講到本體、一體世界,很多人聽聞之後,就認爲“空海又在講一體、講本體,我們佛教不講本體啊!那是落入本體思想……”真是很冤枉啊!你根本不了解什麼叫作一體,不了解什麼叫作本體,用你現在的知見觀念下論斷,只會自誤誤人、誤導自己而已。佛陀宣講涅槃彼岸,一定是要溶入一體的世界、體悟到“道”,否則不知道真正的涅槃世界在哪裏。【金剛經】就是要破除我們狹窄的觀念知見,不斷在喚醒我們,因此從頭到尾很多都是在講“說……,即非……”,都是在破除我們錯誤的觀念知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金剛經】是針對聞、思、修、證各方面都有相當基礎,然後來到破除你的我執,破除深層的“自我”、法執,都是很高的階段,一般人都是聽不懂,不然就像小孩子緊緊抱著一個法門,如果他對奶嘴很有依賴性,現在【金剛經】就是要拔掉他的奶嘴,于是他會哭泣、又吵又鬧,一定會驚慌恐怖。如果衆生對某種法門很執著,或是對一個概念、理念很執著,包括把【金剛經】當作是你的精神寄托所在、至高無上,沒有人能夠毀謗它,沒有人能夠動搖它,如果有人要破除你對相的執著,就會很恐慌、很害怕。就像一個吸毒習慣的人,你想要幫他戒毒,他會很懼怕、很恐慌,也會很厭惡你。

  當一個人迷執某方面,叫他不要迷執,他會很懼怕、很恐慌,而且會很反感,【金剛經】就是要掃除這些相、這些執著,如果你對某個法門、某個宗派、某個理念,一直緊抓著不放,當它要掃除這些,你就會懼怕。當你不知道它正在掃除,或是你不了解、不知道,當然你一樣在念、在念、在念,一樣會繼續念,因爲你沒有真正了解它裏面的深義。所以,在執著各種相的人,一樣會誦讀【金剛經】,爲什麼卻不會驚恐、懼怕、排斥呢?因爲還沒有了解【金剛經】裏面的意思,還停留在 “見山是山”第一個階段,還沒有來到【金剛經】所要破除的“見山不是山”階段。空海是真實講出來,要掃除一切相,如果有人很執著某種法門觀念,他就會懼怕。

  【金剛經】是要掃除人我相、衆生相,深入就是要破除山頭主義、宗派色彩,如果你真正依教奉行,體悟【金剛經】的世界,會來到無我、無我所。雖然你在講經說法,但是不會以收信徒爲榮,以聚衆建立一個龐大的山頭爲榮,不會這樣的。如果你沒有真正懂【金剛經】裏面所要破除的,“哇!我現在是在構築我要的一個山頭耶!我以前所理解的【金剛經】不是這樣,空海(惟傳)那個人,竟然用這樣的角度在解釋,那是錯誤的,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這是魔在說,不對、不對!是曲解佛意的……”真的!如果你是越大山頭的大師,想要創立宗教事業王國,當你聽聞空海(惟傳)在宣講【金剛經】,你不會高興的。而且你不高興在心裏,又會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否定它,因爲你的內心裏面,事實上是懼怕“無我”,懼怕你的山頭被動搖,懼怕你的理想破滅,但是他自己卻沒有去照見這方面,然後會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假藉自己才是正法、正義之師,我們要護持正法,然後把這些設法否定掉。

  所以,聽聞【金剛經】能夠不驚、不怖、不畏懼,而且聽得很法喜,“當知是人,甚爲稀有”爲什麼要補充後面這句話?因爲有的人聽聞【金剛經】,一樣是不驚、不怖、不畏,雖然他有心想要聽聞,但是他也聽不懂,因此一樣不畏、不怖、不懼,卻不是“甚爲稀有”後面還要補充一句“充滿法喜”,當你真的不畏、不怖、不懼,而且體悟到裏面的深義,又充滿法喜,像這一種人是“甚爲稀有”。所以,你的不畏、不怖、不懼,是真、是假?這是騙不了的,“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是用以前的語言,佛陀說讓你最快到達彼岸的法門。“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金剛經】是很重要,“第一波羅密”就是最快、最高、最好,讓你能夠最快到達彼岸的經典。但是,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不要認爲這是最高、最好、最快,然後又緊抓著這個法門不放。就像告訴你【金剛經】是很重要、很神聖,但是不要變成又緊抓個【金剛經】不放,又換去抓住另外一條船,“即非第一波羅密”就是要去破除掉以上的情況。

  說【金剛經】很重要,不要又去抓它,是要去體會裏面的深義、去做到、來到“無爲”,這樣才是正確,“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所謂“第一”,也只是一個權說,就像解脫的人說上到彼岸,但是“ 說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說一個“彼岸”,“彼岸”也是一個權說,沒有使用這個名相、名詞,大家無法了解自己在苦海裏面浮沈,還在“見山是山”的階段,卻都不知道,還狂傲的認爲自己已經解脫,不是啊!所以,就要設法說出一個不一樣的名相、境界,但是我說個“彼岸”,結果大家又把“此岸”跟彼岸的距離又拉開,于是慢慢的拉、慢慢的推,把彼岸又推離開了地球,而到他方世界去,或是到遙遠的未來,都是在錯誤理解“彼岸”。

  所以,這裏一樣宣說快速到達彼岸的一個開示方法,但是不要又把“彼岸”抓住,衆生所理解的“此岸”與 “彼岸”是有距離感,是有時空的隔閡,因爲你的起點與終點還是分開,沒有溶爲一體,解脫者他們所敘述的“彼岸 ”,是透過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名相向大家講述,但是在他們的心境裏面,彼岸就是此岸,但是衆生在不了解、無法體會的情況之下,不得已用個 “彼岸”,協助大家如何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明眼人在引導,才能夠快速協助你從“此岸”到達“彼岸”,因此佛陀講“不出七年”,就真正會有很大的突破。然而,如果你沒有透過實修實證,不知道“彼岸”與“此岸”是一體,就很糟糕了!因爲你所認知的 “彼岸”,是在遙遠的未來;你所認知的“此岸”,是在遙遠的他方世界,你要牽引著衆生到哪裏去找 “彼岸”?!【金剛經】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意即“我說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後面是敘述佛陀的修行,大家參考參考,這是一些形容。

  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心生,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很深奧,佛陀講的“忍辱波羅密”,“如來說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含意又很深,佛陀以前“修忍辱波羅密”時,就算遭受人家“節節肢解”他各方面都沒有嗔心,當一個人在遭受各種攻擊、批判、圍剿、毀謗、不諒解、誤解……,這時候能夠真正沒有任何嗔心嗎?一般說來,用說的很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像蘇東坡講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萬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一位大文豪真是豪氣萬千,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自認爲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來!來!來!把焦聚都照過來、照過來,看看我蘇東坡的厲害!……”。

  結果佛印在上面批個“屁”字,哇!他就氣得要死,認爲“我是一代大文豪,我的修行境界這麼高,我這麼聰明 ……,你竟然在上面批個“屁”字,這個“老禿驢”實在是有眼無珠,非去找你算帳不可……”所以,當他要渡江,哇!佛印早就算好了,于是挂個長長布條,然後在江邊搖、讓他看,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你還八風吹不動?!

  所以,修行、聞思修證的成果檢驗,境界不是在禅修禅相裏面,而是在曆緣對境的檢驗,你自認爲是八風吹不動,真的嗎?真的是要經過各種曆緣對境、滾滾紅塵的檢驗,才能夠證明真是八風吹不動?你不碰觸到錢,不代表能夠來到“不住”,而是真正能夠有觸、無觸,對你來講都無所謂,你不沾染、沒有黏著,才是真正來到“無住”。佛陀敘述他以前經曆過很多的忍辱修行,證明佛陀是來到對任何衆生都不嗔恨,對各種境界都沒有嗔心。佛陀就跟我們講,我修的忍辱行,我所講的“忍辱”,跟你所理解的“忍辱”不一樣, “說忍辱,即非忍辱”兩者有何不一樣呢?我說“忍辱波羅密”,裏面是沒有一個“我 ”在忍,一般衆生說要忍、忍……,布袋戲裏面也有說要忍、忍……,結果,沒多久!如果人家惹到他生氣,就說“我要開殺戒啊!”當你忍、忍……到一個情況,就會大開殺戒、爆發出來。你的“忍”,是有一個“我”在忍,你對那些“八風”,對那些不可意境,沒有真正消化,而是用一個“我”在修、在忍。

  “我現在是修行人!先生責罵我,我不要去回嘴;小孩子吵我,我不要去生氣;婆婆責罵我,我還是笑臉對她……,因爲我現在是修行人……”但是在你的內心裏面,如果沒有真正消化,對于這些逆境表面上好像相安無事,然而卻一直在累積、積壓,有一天一定會爆發出來。就像男人常常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假設媳婦在表面上很孝順婆婆,但是婆婆會怒罵她、指責她,表面上媳婦不敢跟婆婆頂嘴、不敢反抗,但是她會把心裏面的抱怨、不滿加以轉移,不是向小孩子發泄,不然就是轉移向先生發泄,表面上跟婆婆是相安無事,但是卻不是真正有智慧去面對、去處理,沒有真正消化那些境界,因此你這時候的忍,不是佛陀所講的“無我”,能夠消化一切境界的一種忍。

  因此,佛陀講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不是你現在所理解的,用一個“自我”去忍耐的一種境界,而是要做到真正的“無我”。唯有真正做到“無我”,在曆經“八風”吹襲之時,遭受到人家的攻擊、批判、毀謗……,都能夠用無量的“空”來消融,以慈悲心善待一切衆生,無論別人怎麼責備你、謾罵你、毀謗你、批判你,指責你是亂說、胡說八道,認爲你在謗佛、謗法,以經典來打壓你,認爲你沒有依照經典,離經一字、等同魔說,外界如此在批評你、攻擊你……,你真的不會有任何嗔心嗎?一樣慈悲善待一切衆生嗎?這些都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而是你要真正做到、真正做出來。如果真正了悟這些真理實相,對任何衆生都沒有嗔心,到達嗔心的消失、止息,是真正沒有了,而不是用忍、忍、壓抑下來。如果你是用忍、忍、壓抑下來,能量在裏面醞釀,沒多久一定會爆發出來,嗔心還是存在。因此,所謂的“忍”,不是一般衆生所認爲的,用 “自我”在強壓的一種忍,也不是說“這樣我就不要忍啦!反正我不高興,不高興我就爆發,就霹哩啪啦的發泄出來啊! ”不是說叫你不要忍,而是我們的心境各方面都要成長,身心要柔軟,越來越有智慧,處處去見法。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