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9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9)

  空海(惟傳法師)

  婆婆爲什麼會這樣對你?有可能是我們真的有錯,而不知道,還有可能是因爲她的內心很苦,無處發泄而相當委屈,因此需要讓她有“傾倒垃圾 ”的一些方式,如果你的心量不寬大,當她的“垃圾”傾倒過來,你不是把“垃圾”倒回去,不然就是又傾倒給別人,你沒辦法消化它。如果你具有智慧,走在正確的聞、思、修、證的解脫道上,當她把這些垃圾傾倒過來給你,你就可以消化這些垃圾,而把那些垃圾變成可用的資源,變成爲有機肥料,反而助長你開出美麗的蓮花。如果你真正聽得懂以上這些觀念來修行,一樣啊!你的人際關系、人緣方面,都會越來越改善。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真正到“無我”的境界,“離一切相”就是要放下自我,以“無我”之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時候是朝向 “無我”,而你還沒有真正做到,因此這是一種勸導,菩薩應該……,然後你要發怎麼樣的心,勸導大家朝向正確的角度,才會真正找到解脫的核心。“不應住色心生,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前面已經講過了,就不再重複講述,重點在後面的“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這句話的含意很深,“住”就是抓取、執著,一般衆生處處都在 “住”、執著的境界,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你說要放下、放下,還是只能放下你所能夠放下的;你很多放不下的,還是放不下。

  包括你說“我厭惡這個世間,我要厭離這個世間,我看破紅塵,我要出家修行……”你自以爲離開了滾滾紅塵,事實上你來到佛寺、修行道場,雖然你的身是離開了凡塵,但是你的心有沒有離開?還是沒有離開,你以爲佛寺裏面就沒有人我是非嗎?一樣啊!統統有啊!因此不要以爲住在寺廟裏面,就是離開了滾滾紅塵,我就“不住”,不是啦!還沒有啦!于是你又說“好!我現在選擇一個專修的道場,在此清修、專修,他們所做的種種,我不跟著去做,因爲我在專修,好好的聞、思、修,然後抱著法門好好認真用功… …”如果你欠缺正確的觀念知見,整個聞思修證的觀念都不正確,你一直修、修、修……,以爲 “那些凡夫都有所執著,我沒有啊!我是走在解脫道上,我是修行梵行清淨者,我是走在很崇高的解脫道上…… ”你以爲別人有“住”、有執著,卻以爲自己沒有,事實上有沒有?還是有啊!

  你執著在那些法門、法執上面,還是會執著在我的宗派才是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上師才是最高、最厲害,你這樣吹、吹、吹、吹到後面,以爲往後當他死掉之後,就可以換你成爲最高、最厲害。當然,這是講得比較誇大一點,因爲要把它放大一點來看,大家才看得比較清楚,很多當他們實際在展現之時,都是很隱性、很幽微,你不容易看到,不是沒有,真正沒有的,一定是四果阿羅漢,才能夠做到真的沒有,我們沒有否定有這樣的人存在,是有!但是,畢竟能夠來到阿羅漢世界,還是很少、很少!只是要協助大家去看到,因爲很多人還是一樣走在解脫道上,你們無意中落入法執、見诤不斷,卻不知道。因此,現在就要講明,我們把地圖畫得清清楚楚,當你有一天來到法執,産生門派之爭、見诤,這時候就拿來對照,我們這裏面有一面鏡子,讓你知道哪裏是正確、哪裏是錯誤,就可以很快的超越,不然你還是一樣以爲“我無所住啊!我沒有那些啊!”不知道什麼叫作“法執不斷”。

  真正證到叁果的人,法執、我執還是存在。只要“五上分結”存在,我執、自我、法執都還是存在,只要你有自我、還有我執,法執就一定存在。有一天,當你真正來到“無我”的世界,法執才會全然沒有,因此“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這是非常高的標准,只要你還有“住”、還有抓取、還有執著,佛陀說就是錯誤的“住”,還沒有來到究竟、 “無住”,還沒有來到正確的“不住”。如果真正來到正確的“不住”,這裏講說 “非住”,還可以權說解脫者是來到正確的住,在還沒有解脫之前,你是處在“非住”的境界,亦即錯誤的黏著、錯誤的執取。但是,又不要理解爲這樣的解脫者,就是正確的黏著、正確的執取,不是這樣啦!那只是一個形容,讓你了解現在的情況,不要以爲自己已經來到解脫自在,而是說我們隨時要校正。只要你有所執著,包括“四念處”也是一樣,“四念住”的法門,是一個渡河的竹筏,它是幫助我們的藥物,沒有透過身、受、心、法的修行,就免談後面的“無住”,你只是用“我慢 ”在講而已,要腳踏實地透過“四念住”修行,設若到後來你還是執著不放,雖然你是在修習“四念住 ”,這時候還是處于“非住”,錯誤的“住”的情況,沒有真正上到彼岸,還是有法執。以上所講的,都是要破除叁果的一些微細抓取,協助叁果邁向四果的階段,大家先把寶藏圖清清楚楚了解,當你來到這裏,就可以很快跳脫。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這裏所講的“菩薩心”,是指一個真正想要邁向究竟解脫的人, “不應住色布施”做到“叁輪體空”的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 ”在學習的階段也是一樣,學著「叁輪體空”的布施,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到後來真正全然的“無所住”,而又能夠生其心。“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這是真正的真人啊!他是說真理實相、說真話,說真話跟說好聽的話,不一樣啊!說好聽的話,衆生都會很喜歡、很高興,很樂啊!很爽啊!但是,你沒多久還是一樣會苦啊!不安啊!因爲好聽的話裏面無法透露真理實相,如果你喜歡聽好話,不容易來到聽真話。

  以前跟大家勉勵過“美言不真,真言不美”,忠言通常是逆耳的,好聽的話聽起來都是很順耳,如果你喜歡聽順耳語,就不喜歡聽逆耳的忠言,但是我們的解脫法、解脫道,很多就是要破除你原來的思想框框,都是讓你180度的轉變,如果你還沒有准備好,順著你的習性在運轉,你還是不喜歡聽那些真言,佛陀真正要協助我們解脫,佛陀講真話、講實話,但是你不喜歡聽。所以,我們要成爲真人,真誠、如實的面對我們自己,一方面學習著真誠、真實,也要學習著聽真話,這樣才能夠慢慢的邁向真人、成爲真人。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所謂“得”,我們前面也有分解過了,“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般衆生都是從二元對立的得與失,來理解得、失,這是錯誤的,爲什麼“無實無虛”呢?如果佛陀說 “我成佛啦!我得道啦!我大徹大悟啦!”衆生會很好奇問說“你得到了什麼?你在雪山裏面,是不是有人送你一部葵花寶典或是一把倚天屠龍劍,你得到那個啦?”衆生會用你的“得”來衡量,因爲你的“得”裏面,是要得到實質的東西,才認爲是“得”,于是佛陀才講以衆生所認爲的“得”,我是無所得,就是這裏所講的 “無實”。如果我跟大家講說“我得到道、我開悟、我成佛!”但是用你們的理解觀念,來理解他的 “得”,因爲你的觀念裏面,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得”,佛陀所謂的“得”,事實上這方面的“得”,我是無所得、也沒什麼錢,我是解脫自在、快快樂樂,不要看到我這麼快樂、潇灑、解脫自在,以爲我是金玉滿堂、有很多的錢財,我是不是暴發戶、中樂透,才那麼快樂,于是你會來向我要錢、來分一杯羹,你以爲自己得到實質的東西,但是佛陀說:這方面我是無所得,就是這裏的“無實”,沒有得到實際形相的“得”。

  衆生一定要看到這個月的薪水十萬塊進帳進來,看到錢的數目,才認爲我得到了十萬塊。衆生的“得”,是有實質的東西可抓、可看,你才認爲是“得”,但是你要佛陀、開悟者拿出一個實質的東西,他拿不出來,沒辦法拿錢給你,也沒有得到什麼鑽石,沒有得到什麼葵花寶典,沒有得到什麼東方之珠,真正實質的沒有。所以,六祖惠能無法拿出實質的東西給你,沒有!但是,所謂“無虛”,也不要認爲說這樣的修行解脫就沒有意義,“既然你沒有得到什麼,我修行幹嘛!我頭殼壞去……”佛陀又跟我們講 “無虛”,雖然這裏面說無所得,實際上它是有所得,但那一種“得”,我得的是什麼?內心的安祥、快樂、自在,身心的柔軟、慈悲,到哪裏都是大安心、大自在,到哪裏都沒有界線隔閡,跟衆生都是一體的,內心裏面充滿了慈悲,沒有任何的嗔恨,我雖然無家,所謂 “無家”就是無所得,但是我又可以處處家,所謂“處處家”就是“無虛”。

  我沒有一個固定的道場、固定的山頭,但是到哪裏,都是我的道場,我不會去抓這個是我的、我的,這方面的“得”,我是沒有,但是我到哪裏都是道場,處處無家、處處家,“處處無家”就是“無實”,“處處家” 就是“無虛”,他們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安心自在,這方面的所得,是用世間的任何金銀財寶都買不到。縱使是王永慶傾家蕩産,要跟空海交換這些,好!我可以接受你的所有財産,來回饋世間,但是你卻沒辦法把我所體悟的COPY傳真給你、拷貝過去,沒辦法!所以,縱使你傾家蕩産,【金剛經】所講叁千大千世界的布施,雖然可以無藏私、無保留的給你,還是無法說坐在冷氣房,然後空海給我一個加持、灌頂,全部就這樣傳真、灌輸進來。比如在電腦收取訊息,只要一上網打開網站,就從美國灌進來,我就得到,實際上真正的安心自在是沒辦法如此,縱使傾家蕩産去換取,還是換不來,你頂多只是跟惟傳、空海結個緣,把他所知道的這些跟你分享,但是你能不能真正得到他所得的那些?能不能也真正來到安心自在?就要看你願不願意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去修、去做。所以,無所得、也無所失,這個“得”,我們說來到無所得,但是卻來到“無實無虛”。

  “須菩…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