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0

  王永慶稱霸臺灣第一富豪好幾年,但是縱然有這麼多的錢,錢就能夠解決內心的憂悲苦惱嗎?縱使開設了臺灣非常龐大的醫療集團,這些醫療設備就能夠解決你內心的痛苦不安嗎?縱使你有再多的名、再多的利,生爲世界權位最高的總統,那又怎麼樣?!你得到世界最高的財富,或是得到世界第一的權力、權位,又怎麼樣呢?!能夠解決掉你內心的苦惱、煩惱、不安嗎?而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真正讓我們的憂悲苦惱消失、止息,真正能夠快樂、安詳、解脫、自在,這方面不是以任何金銀錢財所能換取的。所以,【金剛經】也講用很多金銀財寶去布施、護持,頂多也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種植福田,這樣而已,你的憂悲苦惱還是存在,還是沒有出離苦海,不是說布施不重要,是可以種種福田,培養善根福德因緣,但是你的憂悲苦海還是存在。

  如果沒有走上解脫道,累積很多的福田、福報,頂多是累積生天的福報,還是有可能福盡又還墮,因此佛教所講的得、失方面,不是世間所認爲的得、失,修行想證到什麼果,所謂的“證悟”,正是讓你的憂悲苦惱慢慢減少,內心所得到的是無形的,是內心的安詳、快樂,越來越自在,所得到的是妙智慧,代之而起的是慈悲的心、感恩的心,你的生命會放光芒,像這些是無所得嗎?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得到非常多,你所得的這些,縱使王永慶用所有財産來購買,也買不到。如果經過聞思的打基礎,然後一期禅修下來,真正能夠安祥快樂、解脫自在,這些你的所得,不是幾千億、幾千萬能夠換算的。

  你所得的是無形的智慧之財,如果你很高興、很快樂的回去跟家人講說“我真的我得到很多,好安詳、很快樂自在!這一期禅修我真的收獲很多、得到很多……”家人可能會打開你的皮包,看你到底得到什麼?“你到底拿多少錢回來?得到多少珠寶?你得到什麼?拿來給我看啊!”如果他要你拿出所得給他看,你拿得出來嗎?“糟糕!”你就會“唉!到底得到什麼?要我拿出所得出來證明,有形方面、我是無所得,但是我整個人生觀、整個心態改變了,從此我的體悟、我的所得,可以用具體的事實展現出來,回饋家人、回饋世間,雖然以後我可能不會那麼積極去賺錢,以前一直還想賺很多錢,但是可能參加禅修之後,我的生命體悟更深,以後對家裏回饋的實質金錢沒有那麼多啦!甚至會漸漸減少了,但是這一方面不是用金錢所能買來、所能換得的,這些我會回饋更多……”。

  你說你的禅修到底有所得、還是無所得?從某個層面來講是“無所得”,但是從某個層面來講,你是得到很多。所謂的得、失觀念,不要用世間人勢利眼的角度來衡量;同樣的,你的修行證果也是這樣,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都是如此,不能用世間的勢利眼或是用比功夫說 “我現在是柔道幾段,你才是初段,我已經是七段了……”你自以爲是七段,比初段的還厲害,結果後來有一個“臭段”的,你就被打敗了,世間的有爲法,可以界定你得到幾段、幾段,像柔道、劍道或是跆拳道,都可以比高下,看誰得的多。但是“出世間法”的思維角度與世間不一樣,那一種“得”、證果,不可以用世間的衡量去認爲證到二果的人比初果的人厲害。其實,沒有所謂的厲害,是“我慢”反而越少,貪、嗔越淡薄,內心越安詳、越是無诤。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的人,是來到無诤的世界,意即“離欲”,沒有那些欲望,不跟世間人爭什麼,或是爭名奪利、見诤,所謂“入空戲論滅 ”。

  很多人對阿羅漢的“無生”,一樣都是錯誤的解讀,因爲在【阿含經】講到證阿羅漢的人,會有共同的宣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含意實在很深!解脫者他們共有的心境,描述出離生死輪回苦海,而且“自我 ”完全消失、粉碎。然而衆生又會從有限的理解能力來理解,結果“我生已盡”,一樣啊!那些“無生 ”的人“我生已盡”,同一個名詞就是“無生”,“證悟到無生的人,這樣 “無生”啊!他的生命就斷滅掉了,對衆生、對世間就沒有幫助啦!……”因此,有很多的宗教師就勸大家“不要證阿羅漢、不要去修那些,否則走到後來是“無生”,這樣沒有慈悲心啊!不會來這世間 ……,不會再倒駕慈航啊!……”這些完全是錯誤的解讀,不了解何謂“ 無生”。

  永嘉大師補充得非常好,所謂“若時無生無不生”,“無生”、出離六道輪回,絕對不是斷滅空,不是用一個超高級、超厲害的火箭,把你一直送、送、送……,送到宇宙的最邊緣去,然後沖出宇宙,不是這樣啦!“無生 ”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回。永嘉大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空空無大千” 就是超越六道輪回,不要以爲說“他都沒有生命啦!都斷滅掉啦!生命都不存在,沒有在六道裏面……” 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事實上,他的人還是一樣在叁界裏面,如果他在世間成就阿羅漢果,證悟到“無生”的世界,他的生命一樣行雲流水的運作,但是他的心境是不一樣,在一般人的世界中、理解中,是有六道、有各種的道。但是,對他而言,六道衆生都是平等的,他以“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來善待六道的一切衆生,他的生命也是一樣來到“無生無不生”,前面的“阿那含”已經是“不來而實無不來”,因此他沒有這種斷滅,沒有那種不慈悲、不倒駕慈航的問題,有的只是衆生要不要解脫而已。

  真正的覺悟者,他們想講真話,衆生卻不喜歡聽;一般衆生總是喜歡喝迷魂湯,喜歡被灌迷魂藥,講一些好聽的、好言的,讓你的尾巴翹得很高,讓你這樣茫舒舒,讓你這樣“哇!好高興、好快樂!”但是很多類似這一種灌衆生迷魂湯的藥,真正的覺悟者是不會講、也不想講,變成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他想講的,一般衆生不喜歡聽;而衆生喜歡聽的,他不想講,因此不容易有交集,你認爲他不慈悲,但是他認爲你所要的慈悲反而是在害你,真正對你慈悲的,是希望拉拔你出離苦海,但是你卻不要。當你在責怪他不慈悲,你的內心是有你欲求、預定的框框,認爲他應該怎樣才算是慈悲,就像說你好賭如命、喜歡賭博,現在“跑路”、在欠錢,覺得“你有錢,怎麼不把錢給我?你把錢給我,就是不慈悲;如果現在給我錢,我就很快樂、很高興啊!……”他雖然有錢,但是拿錢給你,你認爲是慈悲,事實上是害了你,會讓你越陷越深。

  所以,爲什麼有的小孩子會殺了自己的父母親?因爲他們向父母拿錢去買毒品,要去網咖打電動玩具,如果不能滿足他們欲望,就嗔恨父母說“你不慈悲啊!”我們很多在責怪阿羅漢的心態,認爲他們不慈悲,這是錯誤啊!因爲衆生是用你的所要來要求他,但是他知道說如果符合你的所要,照你的意思去做,滿足你的欲求,很多是害了你,造成你想聽的,他不太想講,不會刻意講一些很好聽的話,讓你們聽了很爽,你們就會大筆大筆的布施,他不會這樣啊!名利對他來講真是如浮雲,他想講的是真正能夠喚醒你遠離顛倒夢想,除非你的苦真的吃夠、受夠了,真正想要出離苦海、想要解脫,你就會珍惜。如果你還想在夢幻世界裏面繼續沈淪,構築你的夢想,他想要喚醒你,你就是不願意。

  比如你吸毒上瘾,他一直希望你戒毒,在你還沒下決心戒毒之前,如果硬性要幫你戒毒,你會跟他拚命,認爲“這是大壞人!我需要毒品,我吸了毒之後,才快樂啊!不給我毒品就算了,還要強迫我戒毒……”如果你的苦吃得還不夠,沒有決心、沒有魄力,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他也沒辦法跟你宣講究竟法。所以,絕對不是阿羅漢不慈悲,而是我們衆生有沒有真正要解脫?如果你真正要解脫,會散發出一種磁場、一種頻率,不管你在哪裏,會“千處祈求千處應”,不管你在哪裏,只要你真正想要解脫,解脫法就會出現。如果沒有真正要解脫,就算在你身邊流過,因爲頻率、磁場不一樣,還是不會相應。【金剛經】很多都是在顛覆我們的傳統思想,真是要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

  莊嚴淨土 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個“則非”,有的經典是“即非”,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一段經文滿重要的。“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上一節講過的得,有所得、無所得,不要以一般的觀念理解,是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來到大徹大悟。“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句話也是很有意思,爲什麼說“莊嚴者,則非莊嚴?”一般衆生所認爲的莊嚴,不是真正的莊嚴;那些智慧者、解脫者真正所講的莊嚴,一般衆生卻不認爲是莊嚴。這幾天有因緣,可以到法界體悟更深的活生生佛法,如果我說:“ 法界、大自然真的很莊嚴,看到日出、看到日落,哇!歎爲觀止啊!法界之莊嚴……”但是如果你的智慧眼沒打開,就說“沒什麼啊!哪裏有什麼?!”你認爲沒有什麼莊嚴,認爲“我應該要來參加盛會或是禅修,要來莊嚴道場嘛!是不是應該再戴個頭冠、戴著耳環、化妝啊?戴著一些裝飾品、珞璎,以及墜子……?我應該戴著那些,一些菩薩畫像… …,這樣不是更莊嚴嗎?才莊嚴啊!……”你認爲這樣很莊嚴。

  事實上,你是浪費了很多的時間、生命,你的心不清淨、不甯靜。再者你自認爲很重視禅修,認爲…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