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福勝 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因爲衆生的天文知識並不是很豐富,于是比喻整條恒河裏面一粒一粒的沙有多少?真是沒辦法計算啊!現在假設它總共有一兆粒的沙,再講說有一兆條的恒河,你說多不多?喔!當然很多啊!如果智慧沒打開,就像古老中國人認爲地球是方形的、天是圓形的,所謂“天圓地方”,一般的觀念知見認爲地是不動的。以前就算天文學家在看,知道說“物換星移”,可以觀察到物換星移,但是他們不知道地球在轉動,也沒有能力覺察到地球在轉動,其實所謂的“物換星移”,主要的因素是地球在轉動,當然星星確實有在移動,但是你所觀察到的星移、移動,事實上是地球移動的角度,真正星星的移動很快是不錯,但是因爲距離太遙遠,而且是刹那而已,不容易覺察到星星的移動,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幾百年前的觀念,也都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動的,是其他的星球在動。
直到伽利略、哥白尼,發現了跟人類的認知相反之後,人類的視野、覺知才慢慢改正過來。但是,佛陀早就看得清清楚楚,現象的一切諸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動、都在變化,包括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當時的宇宙觀、天文觀,是經過現代的哈伯望遠鏡才去證實,五十年前的天文學家還是沒辦法證實。因爲佛陀是用以前的語言文字在講述,因此很多衆生不了解,原來佛陀敘述的華嚴世界,竟然就是整個宇宙。結果佛教徒又在文字堆裏面鑽研“華嚴世界是什麼?叁千大千世界又是什麼?”看不到實際實相的存在。事實上,佛陀跟我們敘述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整個宇宙,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個中千世界可以說是一個集體的星團,星團一區裏面會有幾千幾萬個太陽系,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銀河系。再來,叁千個大千世界,就是整個的宇宙,這是佛陀當時的宇宙觀,天文學家在這十幾年來,透過哈伯望遠鏡發現到:哇!宇宙無邊無際啊!
以前在課程裏面解析過天文常識,現代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太陽系、銀河系,是形容宇宙之多、之大,重點在于這是一個形容,我們用這麼廣大無邊的財寶來布施,你說這樣的功德多、還是少呢?當然是很多啦!再者重點是要襯托出後面,“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如果有人了解這一部經的意義,又受持裏面的經文內容,然後爲他人講解,福德比你用整個宇宙的財産去布施還要钜大。事實上,那是一個形容,比你傾家蕩産、用所有財産去布施的福德還大。如果能夠講述【金剛經】的法義,你所得的福德,比那些都多更多。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事實上,這一段是要強調【金剛經】的重要以及它的位置,裏面真正的深義是非常深,一個人真正能夠了解【金剛經】的深意是不容易,要有相當高等的智慧,相當高的心靈品質,都是相當有福報,而且累積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在跟人家講經說法,都是值得我們尊敬。何況這一部經的重要,是把宇宙很多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都集中,這一部經就像有佛陀在此,把很多很深不可講、不可解的,都慢慢透露出來。如果能夠解開、了解,跟佛陀、佛心就能夠心心相印。
“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本來的用意是在強調這一部經的重要,但是現在回到現實層面來解析,原來這樣的用意是非常好,包括後面有好幾段經文,都在強調【金剛經】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殊勝,當你能夠聽得懂,不容易!能夠受持、讀誦、抄寫,或是跟人家講經,功德都很大,本來這些都是在襯托【金剛經】的重要,但是很多內容都不是佛陀親自宣講的,是後人爲了襯托【金剛經】、無上甚深微妙法的重要,等于是一種鼓勵,一方面加以標注非常重要,提醒大家不要忽略,本來的用意都是相當好,但是現在産生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見指不見月”。另外,【金剛經】裏面好幾段經文,都強調這一部經的功德、殊勝,于是會形成一個滿嚴重的問題,但是一般人不知道。
【金剛經】本來是要掃除一切相,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掃除衆生頭腦中對各種相的執著,“諸相非相”破除你對偶像的迷執,破除對偶像的崇拜、回到實相,這些都不錯。但是一直強調這一部經非常重要、非常殊勝,容易形成【金剛經】又變成是一個超級大偶像,這是整個佛教界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編輯【金剛經】裏面所留下的,本來用意是非常好,但是也會有留下一些副作用。在【金剛經】裏面,相信佛陀一定是有講過類似破除所有相的內容,真正來到“無我”的人,一定會破除種種的相,只是由于所有經典都是後人所編集的,多少會加進一些編輯者額外的意思進去,太強調【金剛經】的重要,本來【金剛經】是要掃除一切相,對于經典、語言、文字、名相、偶像……都要破除,這樣才能夠見到真理實相,是完全沒有錯。
但是由于太強調【金剛經】的重要,結果形成新的超級大偶像,于是很多佛教徒就要讀誦【金剛經】,認爲如此就很有功德,經典所在之處,就如佛所在,我們就是要拜啊!這就是一個塔、一座寺廟,造成大家都在抄經、印經、寫經、讀經,對【金剛經】恭恭敬敬,對于真正宣說真理實相的人,反而覺得不重要,經典才是重要,供奉在家裏面的最高位置,不是在那裏拜、拜、拜、拜……,不然就是要翻【金剛經】之時要… …的規矩。以前在大專時期,有人說要讀誦【金剛經】,先要漱牙、刷口,然後要洗澡、淨身,才可以翻開【金剛經】… …。
當然講歸講啦!我是覺得不必落于迷信的層面,要了解裏面的真實義才是最重要,于是很多人就把【金剛經】當作是佛,認爲經典就是佛,因此我們要膜拜它,結果後來變成是在拜經、誦經、讀經,真正【金剛經】裏面所講的深義,卻變成不重要、自己也不懂,別人跟我們講述的,也是抽象的觀念、概念,也是在讀經、拜經,結果真正佛陀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卻很少人能夠了解,很少人能夠去修、去證,大家就變成在那裏拜,形成一個新的超級偶像。所以,在大乘佛教地區裏面,【金剛經】的普及率可以說是最高,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到【金剛經】的深義?如果沒有透過實修實證,無法了解裏面的深義。在此點出相當重要的問題,期許【金剛經】不要成爲超級大偶像,大家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
如果把【金剛經】變成一個超級大偶像,又是停留在“見指不見月”,停留在文字堆上面,在佛學名相上鑽研,你看不到實相,真是 “叁世佛冤”,很冤枉佛陀這樣苦口婆心跟我們講經說法。我們如此說法,對于不了解、迷信型的人,就會認爲是在謗佛、謗法、謗經典,然而我們到底是把佛教拉入在迷信的層面裏面?還是真的講出實相,讓大家去了悟真理實相?到底哪一種比較正確呢?所以,講經說法要依照著傳統方式,就沒辦法講出實相,對整個佛教來講就是虧損。但是,當我要講出真理實相,有的人就沒辦法接受,有的人會反彈,這些我也要去面對,也要去承擔、去接受,我是希望大家放下迷信,放下偶像崇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才得以解開無上甚深微妙法,才得以“願解如來真實義”。
如法受持 第十二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則非般若波羅密”。
以上只是在強調這一部經的經名,如果以原始佛法【阿含經】來講,很少講說這一經、這一則是什麼經名,事實上【阿含經】是佛陀以前的言語錄、一個紀錄。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法”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如來有所說法?”是否有所說法呢?須菩提就回答:“如來無所說法”。“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當我後來以各種角度,包括從科學、天文學的角度求真求證之時,讓我很佩服佛陀的智慧之高,雖然當時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竟然能夠如此深入了悟真理實相,他是觀察到多麼深入,這裏所講的“微塵”,以幾年前來講,把物質解析之後,就是分子,再解析就是原子,五十年前是來到原子的世界,然後在叁十年前,慢慢又把原子打破,進入到電子、質子、中子,這是二十年前的物理、化學世界。現在呢?不一樣了,進入到誇克,又來到奈米。當我在1999年,再不斷從各種角度去求證,包括搜集近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的論說是在二十年前就有看過了,都是非常好,但是現在應該有人更加突破,德國的海森保格就在愛因斯坦的基礎上,又更往前再推,于是發現“測不准定律 ”,進入到很微細的粒子,用精密的儀器觀察這些實相。
國內很有名的丁肇中博士,就是在研究高能物理方面,他以前是發現到J粒子,稱爲介子,但是現在…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