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福胜 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因为众生的天文知识并不是很丰富,于是比喻整条恒河里面一粒一粒的沙有多少?真是没办法计算啊!现在假设它总共有一兆粒的沙,再讲说有一兆条的恒河,你说多不多?喔!当然很多啊!如果智慧没打开,就像古老中国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天是圆形的,所谓“天圆地方”,一般的观念知见认为地是不动的。以前就算天文学家在看,知道说“物换星移”,可以观察到物换星移,但是他们不知道地球在转动,也没有能力觉察到地球在转动,其实所谓的“物换星移”,主要的因素是地球在转动,当然星星确实有在移动,但是你所观察到的星移、移动,事实上是地球移动的角度,真正星星的移动很快是不错,但是因为距离太遥远,而且是刹那而已,不容易觉察到星星的移动,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几百年前的观念,也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是其他的星球在动。
直到伽利略、哥白尼,发现了跟人类的认知相反之后,人类的视野、觉知才慢慢改正过来。但是,佛陀早就看得清清楚楚,现象的一切诸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都在流动、都在变化,包括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当时的宇宙观、天文观,是经过现代的哈伯望远镜才去证实,五十年前的天文学家还是没办法证实。因为佛陀是用以前的语言文字在讲述,因此很多众生不了解,原来佛陀叙述的华严世界,竟然就是整个宇宙。结果佛教徒又在文字堆里面钻研“华严世界是什么?三千大千世界又是什么?”看不到实际实相的存在。事实上,佛陀跟我们叙述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整个宇宙,一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中千世界可以说是一个集体的星团,星团一区里面会有几千几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再来,三千个大千世界,就是整个的宇宙,这是佛陀当时的宇宙观,天文学家在这十几年来,透过哈伯望远镜发现到:哇!宇宙无边无际啊!
以前在课程里面解析过天文常识,现代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太阳系、银河系,是形容宇宙之多、之大,重点在于这是一个形容,我们用这么广大无边的财宝来布施,你说这样的功德多、还是少呢?当然是很多啦!再者重点是要衬托出后面,“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如果有人了解这一部经的意义,又受持里面的经文内容,然后为他人讲解,福德比你用整个宇宙的财产去布施还要钜大。事实上,那是一个形容,比你倾家荡产、用所有财产去布施的福德还大。如果能够讲述【金刚经】的法义,你所得的福德,比那些都多更多。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事实上,这一段是要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位置,里面真正的深义是非常深,一个人真正能够了解【金刚经】的深意是不容易,要有相当高等的智慧,相当高的心灵品质,都是相当有福报,而且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样在跟人家讲经说法,都是值得我们尊敬。何况这一部经的重要,是把宇宙很多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都集中,这一部经就像有佛陀在此,把很多很深不可讲、不可解的,都慢慢透露出来。如果能够解开、了解,跟佛陀、佛心就能够心心相印。
“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本来的用意是在强调这一部经的重要,但是现在回到现实层面来解析,原来这样的用意是非常好,包括后面有好几段经文,都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以及它的地位、殊胜,当你能够听得懂,不容易!能够受持、读诵、抄写,或是跟人家讲经,功德都很大,本来这些都是在衬托【金刚经】的重要,但是很多内容都不是佛陀亲自宣讲的,是后人为了衬托【金刚经】、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重要,等于是一种鼓励,一方面加以标注非常重要,提醒大家不要忽略,本来的用意都是相当好,但是现在产生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见指不见月”。另外,【金刚经】里面好几段经文,都强调这一部经的功德、殊胜,于是会形成一个满严重的问题,但是一般人不知道。
【金刚经】本来是要扫除一切相,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扫除众生头脑中对各种相的执著,“诸相非相”破除你对偶像的迷执,破除对偶像的崇拜、回到实相,这些都不错。但是一直强调这一部经非常重要、非常殊胜,容易形成【金刚经】又变成是一个超级大偶像,这是整个佛教界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编辑【金刚经】里面所留下的,本来用意是非常好,但是也会有留下一些副作用。在【金刚经】里面,相信佛陀一定是有讲过类似破除所有相的内容,真正来到“无我”的人,一定会破除种种的相,只是由于所有经典都是后人所编集的,多少会加进一些编辑者额外的意思进去,太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本来【金刚经】是要扫除一切相,对于经典、语言、文字、名相、偶像……都要破除,这样才能够见到真理实相,是完全没有错。
但是由于太强调【金刚经】的重要,结果形成新的超级大偶像,于是很多佛教徒就要读诵【金刚经】,认为如此就很有功德,经典所在之处,就如佛所在,我们就是要拜啊!这就是一个塔、一座寺庙,造成大家都在抄经、印经、写经、读经,对【金刚经】恭恭敬敬,对于真正宣说真理实相的人,反而觉得不重要,经典才是重要,供奉在家里面的最高位置,不是在那里拜、拜、拜、拜……,不然就是要翻【金刚经】之时要… …的规矩。以前在大专时期,有人说要读诵【金刚经】,先要漱牙、刷口,然后要洗澡、净身,才可以翻开【金刚经】… …。
当然讲归讲啦!我是觉得不必落于迷信的层面,要了解里面的真实义才是最重要,于是很多人就把【金刚经】当作是佛,认为经典就是佛,因此我们要膜拜它,结果后来变成是在拜经、诵经、读经,真正【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深义,却变成不重要、自己也不懂,别人跟我们讲述的,也是抽象的观念、概念,也是在读经、拜经,结果真正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却很少人能够了解,很少人能够去修、去证,大家就变成在那里拜,形成一个新的超级偶像。所以,在大乘佛教地区里面,【金刚经】的普及率可以说是最高,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到【金刚经】的深义?如果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无法了解里面的深义。在此点出相当重要的问题,期许【金刚经】不要成为超级大偶像,大家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
如果把【金刚经】变成一个超级大偶像,又是停留在“见指不见月”,停留在文字堆上面,在佛学名相上钻研,你看不到实相,真是 “三世佛冤”,很冤枉佛陀这样苦口婆心跟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如此说法,对于不了解、迷信型的人,就会认为是在谤佛、谤法、谤经典,然而我们到底是把佛教拉入在迷信的层面里面?还是真的讲出实相,让大家去了悟真理实相?到底哪一种比较正确呢?所以,讲经说法要依照著传统方式,就没办法讲出实相,对整个佛教来讲就是亏损。但是,当我要讲出真理实相,有的人就没办法接受,有的人会反弹,这些我也要去面对,也要去承担、去接受,我是希望大家放下迷信,放下偶像崇拜,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才得以解开无上甚深微妙法,才得以“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法受持 第十二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
以上只是在强调这一部经的经名,如果以原始佛法【阿含经】来讲,很少讲说这一经、这一则是什么经名,事实上【阿含经】是佛陀以前的言语录、一个纪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来有所说法?”是否有所说法呢?须菩提就回答:“如来无所说法”。“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当我后来以各种角度,包括从科学、天文学的角度求真求证之时,让我很佩服佛陀的智慧之高,虽然当时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竟然能够如此深入了悟真理实相,他是观察到多么深入,这里所讲的“微尘”,以几年前来讲,把物质解析之后,就是分子,再解析就是原子,五十年前是来到原子的世界,然后在三十年前,慢慢又把原子打破,进入到电子、质子、中子,这是二十年前的物理、化学世界。现在呢?不一样了,进入到夸克,又来到奈米。当我在1999年,再不断从各种角度去求证,包括搜集近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的论说是在二十年前就有看过了,都是非常好,但是现在应该有人更加突破,德国的海森保格就在爱因斯坦的基础上,又更往前再推,于是发现“测不准定律 ”,进入到很微细的粒子,用精密的仪器观察这些实相。
国内很有名的丁肇中博士,就是在研究高能物理方面,他以前是发现到J粒子,称为介子,但是现在…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