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进入夸克、奈米的时代。以前在中鼎菩提社上课有在介绍,其实分子、电子、原子,它们都不断在波动、生灭、变化,都是以一种波粒的存在在波动,当时也有学员因为在天文物理、化学方面具有很深的基础,就讲说此波粒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波粒,因为科学家又发现此波粒真的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波粒。我们说个波粒,众生又会认为那是一个波、一个粒子,在那里波动、波动。事实上,科学家发现当下它是在波动,而粒子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我们没办法掌握一个定型、定向,中子、质子、原子都是一样,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
以前牛顿的观念,就像是在撞球台上面的撞球,在那里撞来撞去,但是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观念,现在发现不是这样,都是不断在错综复杂的变化。波粒不是科学家发现、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有形有相固定的波粒,所有的分子、电子、原子、介子、质子、夸克、奈米,都是不断一直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化,科学家就是发现到这么的奥妙、微妙,因此才承认我们没办法测得准,你的仪器不够精良,才会认为你的测得很准;你的明觉度不够,才会抓出一个实有、实际、实相的世界。当你的明觉度足够,就会进入到流体的世界,意即所谓的“入流”。所以,科学家他们不断在提升、提升、提升,在我从各种角度去求证之后,竟然发现最顶尖的科学家是在证明佛陀的智慧之厉害、看得之深远。于是我后来就相信说:真的!真理实相就是禁得起任何的考验,只怕人类的科学仪器不够精良,认为“我找不到啊!我检验不到啊!……”。
人类的认知“我体会不到啊!”因此就否定掉,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有科学家的求真求证精神,我们不懂的、就要保留,很多是因为我们的仪器不够精良、明觉度不够、智慧不够,不能因为我们不了解,于是就否定它们。佛陀就讲“我佛陀说的微尘,不要用你们狭隘的观念去界定它 ”。“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只是用一个权说名相,让大家稍微比较理解,但是大家又固定成死板板的抓著不放。 “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样的,前面的微粒是极小,后面的世界是极大、非常大,如果你是井底青蛙的知见,你的世间、你的世界就是狭窄的;如果你欠缺天文常识,就会认为地球就是核心,其他的就是绕著地球转,你的世界观就是这样。佛陀跟大家所讲的世界,跟你所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佛陀所讲的世界是无边无际。世界宇宙是无边无际,如果你不了解,是因为智慧眼没有打开,于是我佛陀所讲的世界,你们就用狭窄的观念去界定、去认定,佛陀说这样是不正确的,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这样。“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我所说的世界或是微粒、微尘,虽然我勉强说出一个名相,但是它也不是固定不变,都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本来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权说,但是众生又被数目字卡住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你被数目字卡住之后,就要去找很多的不一样,反正我们人类有的现象,佛陀就不能具有。当我憋不住会放屁,但是佛陀不会放屁,我的偶像不可以这样;我会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佛陀不会有这些;我会大小便,佛陀是金色身,他不会……。我们人类都一直要把偶像神圣化,就像小孩子在跟人家比较“我的爸爸多好!我的爸爸多高!我的妈妈多漂亮!我的妈妈……”一般人类总是把自己所抓取的偶像,认为是超乎一般众生,于是佛教徒与其他宗教比较,就要把自己的教主变成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你们教主有的,就要超乎你们、跟你们不一样,于是佛教就把释迦牟尼佛说成是从腋下出生,基督教就把耶稣说成是透过处女怀孕所生。
这些都是人类把偶像神格化、玄虚化,本来的用意是好的,要加强众生对偶像的向心力,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在于很容易迷失实相,让你看不到真实的人间佛陀,结果大家习惯在贴金身、三十二相种种,在那些相执著,结果真正的老子、解脱者、智慧者出现在面前,你却看不到、也不以为然,你认为“他没有啊!”像我前几天到台中去跟一些学员互动,有一次没有下去,让他们自行运转,有其他学员又在见诤,认为“如果阿罗汉就是佛陀,阿罗汉的额头前,应该会肿一块,他会有肉髻啊!”如果要从这里界定他,是不是有智慧?本来这是在形容智慧者的智慧很高,他们的脑容量、他们的头脑,不是一般的头脑,结果高、高、高……,哇!高到后来,众生就变成头壳肿一块,变成就去找“你没有啊!没有啊!空海的头上面没有肿一团,因此就是没有啊!我们塑造的像上面是有肿一团,而且还搽红红的,那个是、那个是!我在现实人间找不到,现实人间没有解脱者,没有智慧者……”。
糟糕啊!很多的名相,本来是要协助众生去了解、看到真理实相,但是智慧者一讲说什么,众生就马上用你现有的观念去抓,于是就看不到实相。所以,我们真的要回到实相世界,看清真实的面目,唯有这样才能够看清人间真实的佛陀,唯有回到真实的实相,才能够了解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才能够体悟到真理实相。所以,佛陀讲“我所说的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不要死板板的在抓那些相。我在讲述【金刚经】,跟人家不一样,真正听得懂的人就会很法喜,如果你一直坚持在迷信、信仰层次,一直捧为是你精神所依、牢不可破的偶像,当你听到空海讲这些,就会恐慌、会恐惧、会惧怕,就界定此人在谤佛、谤法、谤经,马上把他冠上罪名。
比如耶稣宣讲真理实相,然而却被众生、宗教师(祭师)加上很多很多的罪名,最后再串联政府将耶稣审判。因此人类的智慧要成长,为什么说“古今圣贤皆寂寞”?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智慧,真是比一般常人高,他们所理解到的实相,一般众生不是不了解,不然就是误解。如果有智慧、有慧根的众生,就会学习见贤思齐,你会亲近、学习,你会不断的成长、开发智慧,就会有惭愧心、柔软心,愿意虚心的学习成长。我们真正要颠覆掉过去很多的传统观念、概念,才不会被我们的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们不要随便轻易相信我们的判断。
我们是要重视经典是不错,但是不要变成一种迷信的膜拜,我们研读、诵读【金刚经】,强调【金刚经】的重要,这是非常好,都是方便法接引众生进来,最重要是要解开里面的真实义、真正要了解,然后体证到,才是佛陀的本意,我们要契佛本怀,掌握佛法的核心。
有关“不住”方面,不住在……,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触法生心……,一般众生在“六根”与“六尘”接触之时,都是习惯性的冲动、黏著,都是“住”在各种境界,常常与境界黏著。修行是要来到与境界有离系、有间隔、有距离,是要来到“不住 ”,但是很多人又错误理解,认为说“好!我要收摄六根……”不错!在禅坐的时候,是要收摄六根,但是当你错误解读,身心进入封闭的世界,不敢看、不敢听、不敢讲,做什么事情都变成很拘谨、保守,这样的“不住”,不是真正的“不住”,包括说你受了不持金银戒,结果就不敢碰钱财,碰了就会觉得很罪恶,这样不叫作真正的“不住 ”,只是表面上你不敢去接触、碰触到。当然,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要有离系的力量,但是真正的“不住”,是含有很深的意思。
以不持金银戒为例来讲,当你贪著在金钱名利上面,很明显你的心是被境界所黏著、所抓住,你的心是住在钱上面。如果你持戒-不可以持金银,于是身上都不碰到钱,表面上好像没有碰到钱,但是你的内心还是一样,对这个钱没有真正的“免疫力”,只是暂时用一些戒条、规范,让你不碰触到它,你只是没有碰触到而已,并不是说真的“不住”。真正的“不住”,是不管有没有碰触到,这些钱对你来讲,都没有任何吸引力,可接触、可不接触。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说“我是持戒,我的身上没有碰触到钱…… ”就算你的身体上都没有碰到钱,这个钱只要对你还具有吸引力,目前表面上你好像没有碰到钱,“不住”在上面,但这只是表面而已,以后有因缘接触这些钱,还是会黏著的,因为你没有真正具有免疫力,没有真正了悟这些实相,你只是遵守一些戒条、规范而已,没有真正了悟,因此就不具有免疫力。
如果你的心态是认为钱是罪恶的,拿钱是很不应该的,于是你的心里面,虽然表面上你都没有黏著到、没有摸到钱,甚至你可能坚持遵守戒条、戒律,修行一辈子都不去碰触到钱,可能有人能够做到这样,尤其是南传地区的泰国、缅甸,问题是像这样的心态,严格讲并没有来到“不住”的境界,虽然你的身体在这一生这一世,不管出家五十年也好,都没有碰触到钱,但是只要你认为钱是罪恶的,对它有一种负面的印象、负面的评估,钱在你心里还是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你只是用一个反抗的力量,一直在跟它保持距离,用相等的离心力在跟它对抗而已。事实上,你的内心里面还是散发出一种紧的力量,因为你在抗拒它,你只是不敢去碰触,虽然你都没有碰触到,但是你的心在这一生、这一世,还是被钱捆绑住了,因为那些钱对你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你是用一种戒条、规范,用一种离心力来跟它对抗、保持距离。
你认为表面上都没有沾到钱,但是你的心却仍然没有来到自由自在的境界,还没有来到真正“不住”的境界。所以,真正的 “不住”,不是外表上面有没有碰触到,而是来自于你的心,钱的存在不存在,对你来讲都无动于衷,就算有几百万、几千万,累积到你的身上,就像荷叶上的水一样,对你来讲没有吸引力,不会去沾染、不会去黏著;不管你有没有钱,都不会去黏著那些钱,才叫作“不住 ”。有,我也不贪;没有,我也不担心、不操心、不黏著,…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