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進入誇克、奈米的時代。以前在中鼎菩提社上課有在介紹,其實分子、電子、原子,它們都不斷在波動、生滅、變化,都是以一種波粒的存在在波動,當時也有學員因爲在天文物理、化學方面具有很深的基礎,就講說此波粒也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波粒,因爲科學家又發現此波粒真的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波粒。我們說個波粒,衆生又會認爲那是一個波、一個粒子,在那裏波動、波動。事實上,科學家發現當下它是在波動,而粒子是不斷在變化、變化、變化,我們沒辦法掌握一個定型、定向,中子、質子、原子都是一樣,一直在變化、變化、變化。
以前牛頓的觀念,就像是在撞球臺上面的撞球,在那裏撞來撞去,但是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觀念,現在發現不是這樣,都是不斷在錯綜複雜的變化。波粒不是科學家發現、一般人所理解的,一個有形有相固定的波粒,所有的分子、電子、原子、介子、質子、誇克、奈米,都是不斷一直在生滅變化、生滅變化,科學家就是發現到這麼的奧妙、微妙,因此才承認我們沒辦法測得准,你的儀器不夠精良,才會認爲你的測得很准;你的明覺度不夠,才會抓出一個實有、實際、實相的世界。當你的明覺度足夠,就會進入到流體的世界,意即所謂的“入流”。所以,科學家他們不斷在提升、提升、提升,在我從各種角度去求證之後,竟然發現最頂尖的科學家是在證明佛陀的智慧之厲害、看得之深遠。于是我後來就相信說:真的!真理實相就是禁得起任何的考驗,只怕人類的科學儀器不夠精良,認爲“我找不到啊!我檢驗不到啊!……”。
人類的認知“我體會不到啊!”因此就否定掉,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有科學家的求真求證精神,我們不懂的、就要保留,很多是因爲我們的儀器不夠精良、明覺度不夠、智慧不夠,不能因爲我們不了解,于是就否定它們。佛陀就講“我佛陀說的微塵,不要用你們狹隘的觀念去界定它 ”。“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只是用一個權說名相,讓大家稍微比較理解,但是大家又固定成死板板的抓著不放。 “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同樣的,前面的微粒是極小,後面的世界是極大、非常大,如果你是井底青蛙的知見,你的世間、你的世界就是狹窄的;如果你欠缺天文常識,就會認爲地球就是核心,其他的就是繞著地球轉,你的世界觀就是這樣。佛陀跟大家所講的世界,跟你所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樣,佛陀所講的世界是無邊無際。世界宇宙是無邊無際,如果你不了解,是因爲智慧眼沒有打開,于是我佛陀所講的世界,你們就用狹窄的觀念去界定、去認定,佛陀說這樣是不正確的,不是你現在所理解的這樣。“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我所說的世界或是微粒、微塵,雖然我勉強說出一個名相,但是它也不是固定不變,都一直在變化、變化、變化。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叁十二相”本來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權說,但是衆生又被數目字卡住了,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當你被數目字卡住之後,就要去找很多的不一樣,反正我們人類有的現象,佛陀就不能具有。當我憋不住會放屁,但是佛陀不會放屁,我的偶像不可以這樣;我會咳嗽、打噴嚏、流鼻涕,佛陀不會有這些;我會大小便,佛陀是金色身,他不會……。我們人類都一直要把偶像神聖化,就像小孩子在跟人家比較“我的爸爸多好!我的爸爸多高!我的媽媽多漂亮!我的媽媽……”一般人類總是把自己所抓取的偶像,認爲是超乎一般衆生,于是佛教徒與其他宗教比較,就要把自己的教主變成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你們教主有的,就要超乎你們、跟你們不一樣,于是佛教就把釋迦牟尼佛說成是從腋下出生,基督教就把耶稣說成是透過處女懷孕所生。
這些都是人類把偶像神格化、玄虛化,本來的用意是好的,要加強衆生對偶像的向心力,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在于很容易迷失實相,讓你看不到真實的人間佛陀,結果大家習慣在貼金身、叁十二相種種,在那些相執著,結果真正的老子、解脫者、智慧者出現在面前,你卻看不到、也不以爲然,你認爲“他沒有啊!”像我前幾天到臺中去跟一些學員互動,有一次沒有下去,讓他們自行運轉,有其他學員又在見诤,認爲“如果阿羅漢就是佛陀,阿羅漢的額頭前,應該會腫一塊,他會有肉髻啊!”如果要從這裏界定他,是不是有智慧?本來這是在形容智慧者的智慧很高,他們的腦容量、他們的頭腦,不是一般的頭腦,結果高、高、高……,哇!高到後來,衆生就變成頭殼腫一塊,變成就去找“你沒有啊!沒有啊!空海的頭上面沒有腫一團,因此就是沒有啊!我們塑造的像上面是有腫一團,而且還搽紅紅的,那個是、那個是!我在現實人間找不到,現實人間沒有解脫者,沒有智慧者……”。
糟糕啊!很多的名相,本來是要協助衆生去了解、看到真理實相,但是智慧者一講說什麼,衆生就馬上用你現有的觀念去抓,于是就看不到實相。所以,我們真的要回到實相世界,看清真實的面目,唯有這樣才能夠看清人間真實的佛陀,唯有回到真實的實相,才能夠了解佛陀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才能夠體悟到真理實相。所以,佛陀講“我所說的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不要死板板的在抓那些相。我在講述【金剛經】,跟人家不一樣,真正聽得懂的人就會很法喜,如果你一直堅持在迷信、信仰層次,一直捧爲是你精神所依、牢不可破的偶像,當你聽到空海講這些,就會恐慌、會恐懼、會懼怕,就界定此人在謗佛、謗法、謗經,馬上把他冠上罪名。
比如耶稣宣講真理實相,然而卻被衆生、宗教師(祭師)加上很多很多的罪名,最後再串聯政府將耶稣審判。因此人類的智慧要成長,爲什麼說“古今聖賢皆寂寞”?因爲他們所看到的智慧,真是比一般常人高,他們所理解到的實相,一般衆生不是不了解,不然就是誤解。如果有智慧、有慧根的衆生,就會學習見賢思齊,你會親近、學習,你會不斷的成長、開發智慧,就會有慚愧心、柔軟心,願意虛心的學習成長。我們真正要顛覆掉過去很多的傳統觀念、概念,才不會被我們的自我意識所欺騙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們不要隨便輕易相信我們的判斷。
我們是要重視經典是不錯,但是不要變成一種迷信的膜拜,我們研讀、誦讀【金剛經】,強調【金剛經】的重要,這是非常好,都是方便法接引衆生進來,最重要是要解開裏面的真實義、真正要了解,然後體證到,才是佛陀的本意,我們要契佛本懷,掌握佛法的核心。
有關“不住”方面,不住在……,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觸法生心……,一般衆生在“六根”與“六塵”接觸之時,都是習慣性的沖動、黏著,都是“住”在各種境界,常常與境界黏著。修行是要來到與境界有離系、有間隔、有距離,是要來到“不住 ”,但是很多人又錯誤理解,認爲說“好!我要收攝六根……”不錯!在禅坐的時候,是要收攝六根,但是當你錯誤解讀,身心進入封閉的世界,不敢看、不敢聽、不敢講,做什麼事情都變成很拘謹、保守,這樣的“不住”,不是真正的“不住”,包括說你受了不持金銀戒,結果就不敢碰錢財,碰了就會覺得很罪惡,這樣不叫作真正的“不住 ”,只是表面上你不敢去接觸、碰觸到。當然,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需要有離系的力量,但是真正的“不住”,是含有很深的意思。
以不持金銀戒爲例來講,當你貪著在金錢名利上面,很明顯你的心是被境界所黏著、所抓住,你的心是住在錢上面。如果你持戒-不可以持金銀,于是身上都不碰到錢,表面上好像沒有碰到錢,但是你的內心還是一樣,對這個錢沒有真正的“免疫力”,只是暫時用一些戒條、規範,讓你不碰觸到它,你只是沒有碰觸到而已,並不是說真的“不住”。真正的“不住”,是不管有沒有碰觸到,這些錢對你來講,都沒有任何吸引力,可接觸、可不接觸。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說“我是持戒,我的身上沒有碰觸到錢…… ”就算你的身體上都沒有碰到錢,這個錢只要對你還具有吸引力,目前表面上你好像沒有碰到錢,“不住”在上面,但這只是表面而已,以後有因緣接觸這些錢,還是會黏著的,因爲你沒有真正具有免疫力,沒有真正了悟這些實相,你只是遵守一些戒條、規範而已,沒有真正了悟,因此就不具有免疫力。
如果你的心態是認爲錢是罪惡的,拿錢是很不應該的,于是你的心裏面,雖然表面上你都沒有黏著到、沒有摸到錢,甚至你可能堅持遵守戒條、戒律,修行一輩子都不去碰觸到錢,可能有人能夠做到這樣,尤其是南傳地區的泰國、緬甸,問題是像這樣的心態,嚴格講並沒有來到“不住”的境界,雖然你的身體在這一生這一世,不管出家五十年也好,都沒有碰觸到錢,但是只要你認爲錢是罪惡的,對它有一種負面的印象、負面的評估,錢在你心裏還是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你只是用一個反抗的力量,一直在跟它保持距離,用相等的離心力在跟它對抗而已。事實上,你的內心裏面還是散發出一種緊的力量,因爲你在抗拒它,你只是不敢去碰觸,雖然你都沒有碰觸到,但是你的心在這一生、這一世,還是被錢捆綁住了,因爲那些錢對你還是具有相當吸引力,你是用一種戒條、規範,用一種離心力來跟它對抗、保持距離。
你認爲表面上都沒有沾到錢,但是你的心卻仍然沒有來到自由自在的境界,還沒有來到真正“不住”的境界。所以,真正的 “不住”,不是外表上面有沒有碰觸到,而是來自于你的心,錢的存在不存在,對你來講都無動于衷,就算有幾百萬、幾千萬,累積到你的身上,就像荷葉上的水一樣,對你來講沒有吸引力,不會去沾染、不會去黏著;不管你有沒有錢,都不會去黏著那些錢,才叫作“不住 ”。有,我也不貪;沒有,我也不擔心、不操心、不黏著,…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