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9▪P2

  ..續本文上一頁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這裏講的“菩薩心”,一樣還是在學習、有學位的階段,各位修行者、各位菩薩,如果你的心“住于法”,還有我是、我能、我慢、自我,或是貪功德的心態,叫作“ 住于法”,這樣在做布施,表示還沒有真正見法,沒有真正體會“無上甚深微妙法”,還沒有真正了解法,還是處在 “無明”的世界,叫作“如人入闇,則無所見”。雖然你積極在布施,但還是見不到法。有的人親近佛寺或是到某個寺院,已經親近很久,常常初一、十五都來膜拜,常常親近道場,卻只是形式上的接觸,沒有真正了解佛陀所講的法義,沒有甯靜下來聞法,你只是來這裏拜一拜,上個香、拿一些水果來供養,當然這是不錯,也是一種布施,然而如果你拜一拜,告訴你“來!來!來!我們來上課、觀看解脫道的VCD”你卻回答“啊!我沒時間啦!”“什麼?你來到寺裏面拜拜,你有在行善、布施,很好!你們這些菩薩,一起到玉佛殿來上課、聞法、聽聞解脫道,好嗎?”“解脫道?那是小乘的,我不要上課,我沒時間、沒時間!… …”。

  結果你還是一樣來拜一拜,然後就下去了,像這樣縱使你親近再久,也只是結一些緣而已,無法真正了解佛法,你這時候的行善布施,還是一樣“如人入闇,則無所見”來到佛寺裏面這麼久,有廿、卅年了,還是體悟不到法,還是沒辦法見法。如果你們能夠聽聞佛法,慢慢去體悟、了解真理實相, “若菩薩心不住法”要來到“不住”,一定是經過相當長久的聞、思、修、證,但是也不一定要很久啦!半年或是一年,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真的很認真,經過一段期間的聞、思、修、證之後,就能夠來到“不住法,而行布施”,體會到 “叁輪體空”的布施。如果真正能夠做到“不住法,而行布施”來到“叁輪體空” 的布施,這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因爲打開法眼、打開智慧眼,因此處處都見法,這時候所做出來的,雖然還沒有真正的究竟解脫,但是在做的過程,都是“叁輪體空”,處處都在見法。來到“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的情況,必須要有前面聞、思、修、證的基礎。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當然這是一個鼓勵,也是一個勉勵,就算我佛陀在這世間不存在,已經大般涅槃,但是佛法、佛經、佛典,還會繼續再流傳下去。只要真正體悟到 “無上甚深微妙法”,一樣可以體悟到佛心,可以觸到佛心,“若見緣起,則見如來”見到“緣起”,就看到如來;當你看到如來,如來也會看到你。當你的心來到“見山又是山”,跟法界是一體,這是一個形容、一個描述,不管時空再怎麼隔閡,依法去體會、去修行,然後去體悟、真正見法,會來到佛佛道同。所以,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可以見法,我們現在一樣可以見法;當你真正見法,就會跟佛陀心心相印,真正會體悟到。“若見緣起,則見如來”當你體悟到“叁法印”,一方面會感念佛陀,一方面覺得佛陀法身遍虛空一切,這時候所講的“法身”,不是你以前所理解的“法身”,你就溶入在整個法界,真正來到這種情況、境界,都是“無實無虛”,可修、可證、可達。

  如果你是錯誤解讀,積極精進用功的念佛、念佛,或是在打坐、打坐,一直在那裏定、定……,到後來在定坐、定靜之中,出現佛陀的相爲你講經說法,就以爲“我見到了佛,我見到了……”其實這是你的禅相,當你在禅坐裏面所看到的相,前面是有一個銀幕,很多都是你的內心裏面欲望投射出去,你是一個投射器,如果沒覺察到,就會出現危險的情況,很容易以幻爲真,然後就在那裏貪著、執著,很容易走火入魔。所以,佛陀就跟我們講:當你看到一切相,“諸相非相”所有相皆是虛幻,因此不要在打坐、禅坐,或是在某一個法門裏面,然後要求一個相,當這可以是一個攝心、方便法的過程,但是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才會知道當自己來到這個階段,要如何再深入,要如何再超越。如果沒有聞思基礎,在這個地方就卡住了,就迷路了。所以,真正的見法、真正的見佛,是來到“花開見佛”,心花朵朵開、法喜充滿,你到哪裏都是處處見法,也就能夠處處見佛。【金剛經】裏面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寶藏,如果能夠得到這些珍寶,比你得到幾百萬的鑽石,都更有價值。

  由于各種因緣慢慢在形成,各種條件慢慢在具足,單單靠惟傳、空海一個人,是不可能。因此,真是需要衆因緣,加上大家的努力、積極、精進,能夠爲法作見證、走在解脫道上,諸般因緣就會具足,您們的精進就是在爲法作見證,各方面的因緣就會越來越具足。未來有因緣計畫籌辦專修班,以四個月爲一期,如果順利運作上軌道,國內的解脫道方面,就會逐漸紮實生根,漸漸開花結果。解脫道學苑一方面提供環境,讓真正有心要解脫、實修實證的人,有一個環境讓大家能夠好好專心用功,如果沒有具足正確的知見,就算你躲在深山裏面,表面上好像很用功,但是心態卻是越來越狹窄,走上只是爲自己,這是不正確的。當你具有正確的聞思觀念,當你在走解脫道的同時,也一定會具足菩薩道的慈悲精神,你不是爲修行而修行,你是爲解脫而修行。當你真正的解脫了,也必然是解脫道與菩薩道並行,兩足尊沒有具足,是沒辦法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

  當你走在解脫道上,大慈大悲之心很自然就會流露,絕對不用擔心走上解脫道的人,只是自私的自了漢、只爲自己,反而要擔心沒有足夠的環境、條件、空間,讓有心要修行的人來用功,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怕別人走上解脫道只爲自己,絕對不會這樣。所以,我們是要提供一個比較理想的環境,讓大家用功,聞思修證、腳踏實地的消化,要把口號式的名詞名相,落實爲具體的體證,要真正爲法作見證。解脫道學苑方面,就是培植真正有心要解脫的人,真正爲法作見證的人,另一方面也是慢慢培植真正能夠爲法作見證,本身就是法身具足,就能夠出來弘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弘法人才。不是訓練你懂得一些佛學名相,在佛學院幾年之後畢業了,就可以上臺講經說法,我們不希望走上學術化的途徑,只是用嘴巴在講經說法。將來真正能夠上臺講經說法,一定是來自于實修實證、你的親證,因此將來的解脫道學苑,也將是國內唯一第一所,真正能夠把聞思修證做完整結合,讓大家實際去體證的一個園地,帶動整個佛教界素質水平的提升。當然,這些表面上好像是 “有爲法”,但是我們都是用無爲、無條件、無所求的心在做,能爲這世間回饋什麼,我們就默默的做。

  【金剛經】裏面處處都在否定我們原來的觀念知見,常常“說……即非……,是名……”,現在先來做一個歸納,讓大家能夠了解原則核心,說X即非X、是名X,這個X是一個代數、一個代表,你用什麼代表都可以,大家先了解一個公式。比如“X是由非X所組合而成”,現在【金剛經】裏面一樣整理出一個法則,大家慢慢去推論其他,一樣可以一一去檢驗。所以,【金剛經】裏面的核心,就在于這一句“說X即非X,是名X”。舉例【老子道德經】裏面也有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實相,實際存在的東西,“可道”就是【金剛經】裏面所講的“說X”,我說出它是什麼,叫做“可道”,老子講“非常道”,佛陀講“即非X”,意思都是一樣,“是名X”。

  從老子的立場來講,老子說實際存在的東西,因爲“道本無名”,只是老子勉強用一個名稱貼上去,稱它爲“道 ”,佛陀有佛陀的表達方式,佛陀把它稱爲法界,耶稣有耶稣的表達方式,于是老子稱爲一個“道”,但是它本來沒有名稱。“可道”是我老子把它貼上一個名稱,然後再加以敘述、诠說、解析,讓衆生來了解,但是我從嘴巴講出來的“可道 ”、“非常道”,不是真正實際的實體,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不可言說的,你只要去看,實際去品嘗、去體悟,就可以來到無言說的世界。像你站在微風吹拂過來的地方,不必要我再告訴你說“喔!這個風一直吹拂過來,叫做“微”、叫做“風”……”不必有那些名相,只要帶你到風口,然後在那裏吹拂,微風吹拂過我們的臉,是可以不必言說。

  所以,實相是可以不必言說的,所有的語言名相都只是一個工具,只是“指月的手指”而已,都是協助你要去看到實相,不要落入語言名相上面,叫做“道”。雖然“可道”,但卻是“非常道”,不是真正存在的實相。佛陀一樣告訴我們,我說X,講出來的語言名相,即非X,有兩個意義,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說X即非X,就是“可道”,“非常道”就是這裏的“說X,即非X”,我講得出來的,就不是真正存在的實相,“是名X”,只是一個名詞、名相、代名詞而已,一個指月的指標工具而已,這是【金剛經】裏面的第一個意義。其次,“說X,即非X”,那些智慧者、解脫者,用他們所了解、體悟的語言勉強講出來,然而衆生卻用有限的智慧、知見,去理解佛陀、解脫者他們所講的內容,你以爲懂了,你以爲就是這樣了,但是佛陀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提醒你不是現在你所理解的內容。

  佛陀我說出X的名相,但是所要指的內容,不是你現在所理解的內容;佛陀說無常,也不是你很粗淺、很粗陋的觀念所體會的無常;佛陀說出一個涅槃、說出“空 ”、說出“無”,一般衆生只是用頭腦在解析、思維、推理、推敲,來找尋邏輯、來推理推算,或是運用最高級的數學公式推算,都沒辦法真正理解他們所講的內容,意即“說X即非X,是名X到”。現在先講個原理、總則,當大家慢慢了解之後,就可以推理到其他一切,于是你對事情的判斷就會稍加保留,就不會那麼主觀、那麼武斷,因此【金剛經】講 “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