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看山,是在欣赏风景或是休闲、吸取芬多精,你是用这一种心态来到山中,而解脱者当然是欣赏风景、休闲都有,但是他能够体悟到缘起甚深,体悟到法界的庄严,他的内心来到山中,也是一样充满著惊叹,法界一样跟他的生命都是很新鲜的。一般众生来到山中,或是去爬山,同样的一座山,当你爬几次、去过几次之后,就厌烦啦!
抱怨著「每次都带我到这个地方来,每次都来这个地方!真是的!”没几次就厌烦了。如果是一位解脱者,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因为每一次来到这一座山,他都是第一次,每一次来都是很新鲜的、很好奇的、很神奇的,因此“见山又是山”,里面的“又”,它是含有赞叹、含有惊讶,这一种赞叹、惊讶、新鲜,觉得很好奇、很新鲜。这样的情况是大人比较多?还是小孩的世界比较多?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多啊!同样的,当父母亲带著小孩子到郊外去,小孩子都是很高兴,看到花、看到蝴蝶……,都是很新鲜、很好奇、很快乐,父母亲就觉得“你好吵喔!这有什么嘛!在那里不是有看过吗?你还在叫什么……”父母亲是活在LKK的心态里面,觉得说“我看过了啊!这没什么啊!”妈妈内心里还在嘀嘀咕咕“你爸爸老是每次都带我们到这里来,我真的厌烦了,你却还在那里笑,还这么喜欢,难怪你爸爸都要带你们到这里来……”。
小孩子的心境是很单纯、很宁静、很新鲜的,上次看到蝴蝶,觉得很漂亮、很高兴,但是这一次再来看蝴蝶,在大人眼中觉得“蝴蝶没什么啊!上次已经看过啦!”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却觉得是第一次,很新鲜、很好奇啊!所以,人的身体年龄会增长、老化,但是我们的心不要衰老了,所谓 “哀莫大于心死”,佛教所谓的不老、不病、不死,是指我们的心境,不是外相的肉体。真正的修行,是渐渐来到反璞归真,成为赤子之心。当你真正的反璞归真、赤子之心,看到法界就是处处充满著好奇、充满著赞叹,假如此时你的“自我”还没有完全消溶, “自我”要消溶都是很快、很快,绝对不是幻想,不是用“自我”去想像、去投射,而是真正看到法界的奥妙、实相,看到缘起甚深,看到涅槃、空、法界,那是甚深极甚深啊!
所以,一个是麻木无知去看这一座山,一个是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然后溶入法界的一切。一般众生是狂傲麻木无知,登上一座高山,就认为“征服 ”了这一座山,很多人想要向喜马拉雅山挑战,当他爬、爬、爬到喜马拉雅山之后,就认为:“我征服了喜马拉雅山!”这真是人类的狂傲与无知,你只是像一只蚂蚁,当蚂蚁爬、爬、爬,爬到你的头上,然后这蚂蚁就说“我征服了这个人!”心胸视野没有打开,真是以管窥天、以厘测海,你都不知道。
在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是什么样的过程与心境呢?当你清楚的照见,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怎么样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都要经历过第二个阶段,来到“见山不是山”的过程,就像在欲界的滚滚红尘里面在抓、在抓,抓取各种事业、家庭的种种成就,抓取名利各方面,或是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抓取各种成就。如果你的一切都很顺利,要你去修行是很困难,但是一定会有很多的挫折、波折,其实种种的考验、种种的逆境,是在唤醒你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结果,有一天当你慢慢地被唤醒了,这时候就会走上修行之路,“苦谛”都是在唤醒你。当你遇到“苦谛”,不要又认为“我怎么会这么倒楣!怎么业障这么多、这么深!好!赶快出一些钱,设法请别人帮我消灾,这样就可以更顺了……”。
不错啦!别人会帮你做啦!问题是,如果你还是看不到“苦谛”,它是一个天使在唤醒你在构筑梦幻世界,这样你还是继续在麻木,还是在麻木不觉。“苦谛”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天使,它是要唤醒你,如果还是唤不醒你,这样就很可惜。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了解:世间的种种苦难、逆境,都是在唤醒我们,这时候你要走上修行之路。所以,“见山不是山”的人,因为厌恶、厌离世间,就走在求道、觅道、修道的过程。为什么他“见山不是山”呢?因为这时候他的内心很苦、不安啊!不断去寻寻觅觅、找寻解脱,因此没有心情去看这座山,纵使你邀请他去看这座山,他也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他没有心情去观赏这些风光、风景,这座山在他的面前呈现、也不是山,因为此时他的心中苦闷,他在寻寻觅觅、要找寻解脱,这时候会渐渐进入闻思阶段,然后会收摄六根,因为他要解脱啊!因此心要往内收,这时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东西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也不敢去品尝味道,故而“吃而无味”。
当有所感触、有所接触,则“触而无受”,听人家讲说要来到“无念”,于是也不敢随便起念头、妄念,人家说“你要打得念头死啊!法身才会活啊!”于是就一直打压他的种种念头,设法让念头不起,就一直很努力在修、修… …,不敢起心动念,“六根”也不敢向外看、向外攀缘。这时候看到山,就算你在丛林中修行、山中修行,也是一样 “见山不是山”。当他进入比较深层的闻思阶段,于是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啊!界分析啊!四大啊!… …”包括说六界分析,把有机体都要分解,一一拆开、分解。要把一辆汽车的零件全部都拆开,把我们身体的卅二部分,也都一一拆开,是破除我执、我相、身见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本来是一个对治方法。
结果呢?不错!你在里面是很认真用功,当你进入到这一种情况,对你的破我执、破身见,的确是有帮助。但是,这时候你会觉得说:“我把各方面解开之后,却找不到“我”……”所以,你一样会以界分析去分析外面种种, “这个山也是一些地界啊、水界啊、火界啊、风界……的组合而已,它们都是无常嘛!”你会透过闻思,然后去解析,因此你觉得“这个山也不是山啊!身体也不是真正的身体啊!它只是一些零件的组合……” 就像以前的西医解剖身体,就认为身体只是由一些器官组合而成,他们用手术刀把尸体解剖之后,觉得在里面“找不到什么叫作心灵,找不到什么叫作心理,因为里面没有这个“器官”,我找不到……”因此就认为“这没有什么!”于是很容易把人体就当作是一部机器在处理。
像今天南传地区的修行方法、观念,不管是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修行观念停留在如此的情况很多、也很普遍,他们是很认真在修行,也依著经典的指示、依教奉行,这些都是无可厚非,而且他们这方面做得比北传更扎实。以“依教奉行”来讲,南传地区保存的作风,确实比北传地区来得更要扎实;以依经典来讲,“依教奉行”方面,大体上做得比北传地区要好,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这样的情况、境界,一直在依著经典、教理奉行,不敢超越经典,这样是看不到实相。如果你放不下经典,还是停留在抽象的名相,还是学一些佛法的外围皮毛、外相而已,你的生命还是很不容易来到真正的解脱。如果你按照著经典所指示,一步一步的去走,不错!你要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是可以逐步上来,但是要来到无我、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世界,一样还是很困难,是非常不容易上岸的,不是说没有,而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有南传脚踏实地的修行,一直酝酿各方面的能源,又有接触【金刚经】,般若思想体系就是要破你的法执、我执,打破那些深沉的自我,能够把南、北传这些汇合,整个你的生命就会跳脱,就会很不一样,不会修得很拘谨了,就是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如果你还一直停留在这种境界,做事一样都还是满拘谨的,而且还很在乎修行的形象,“我是个修行人,我是个梵行清净者,我是个持戒清净的人… …”内心会有“我是人天师表,理所当然受人尊敬、受人顶礼、受人膜拜…… ”的心态,只是没有讲出来而已。如果你去向这样的人请法,没有跪下来顶礼、膜拜,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尊敬他、是很狂傲,于是对你不屑一顾,甚至不跟你讲什么。或者去跟这样的人请法,不可以跟他坐在平等的位置,位阶是要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修行人还怀有这样的心态,都是停留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还没有来到“无上正等正觉”,还没有做到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如果你是真正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又开发出般若智慧,走在中道的修行路上,又能够协助众生去闻法、去修行,众生慢慢接受你的指导,各方面都不断在成长,法喜不断的由衷产生。由于众生蒙受你的指导,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由衷生起,届时众生要如何展现对你的恭敬、尊敬,要不要对你这个人尊敬、恭敬,那是众生的事。知道的人就会很尊敬,不知道的人,他展现我慢是因为他不知道,都是随著众生的体悟、了解而展现,在内心里面不会有一个标准、界定,认为说:“你们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没有那些。当你对他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你要合掌问讯或是鞠躬、顶礼,都是随著众生的体悟,随著众生的自然展现,没有“我是什么、我是什么的”的觉受与心态。
以上是把第一阶段的“见山是山”、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以及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 ”,三种心境向大家解析。但是也不要认为“在大乘地区,修行应该就比较快啊!南传他们常常停留在“见山不是山 ”阶段,这样不够究竟,北传有【心经】、【金刚经】,这些境界才快啊!很快就可以进入到无为、无修的境界…… ”这样的认知是在展现“我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见山是山”,瞧不起别人 “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却狂傲的自以为是在“见山又是山”,众生在自误误人而不自知,有没有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是骗不了人的。如果没有走过第二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跳到第三个阶段,则是你的自认、自以为,事实不是这样。你不是真正做到…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