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看山,是在欣賞風景或是休閑、吸取芬多精,你是用這一種心態來到山中,而解脫者當然是欣賞風景、休閑都有,但是他能夠體悟到緣起甚深,體悟到法界的莊嚴,他的內心來到山中,也是一樣充滿著驚歎,法界一樣跟他的生命都是很新鮮的。一般衆生來到山中,或是去爬山,同樣的一座山,當你爬幾次、去過幾次之後,就厭煩啦!
抱怨著「每次都帶我到這個地方來,每次都來這個地方!真是的!”沒幾次就厭煩了。如果是一位解脫者,是“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因爲每一次來到這一座山,他都是第一次,每一次來都是很新鮮的、很好奇的、很神奇的,因此“見山又是山”,裏面的“又”,它是含有贊歎、含有驚訝,這一種贊歎、驚訝、新鮮,覺得很好奇、很新鮮。這樣的情況是大人比較多?還是小孩的世界比較多?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多啊!同樣的,當父母親帶著小孩子到郊外去,小孩子都是很高興,看到花、看到蝴蝶……,都是很新鮮、很好奇、很快樂,父母親就覺得“你好吵喔!這有什麼嘛!在那裏不是有看過嗎?你還在叫什麼……”父母親是活在LKK的心態裏面,覺得說“我看過了啊!這沒什麼啊!”媽媽內心裏還在嘀嘀咕咕“你爸爸老是每次都帶我們到這裏來,我真的厭煩了,你卻還在那裏笑,還這麼喜歡,難怪你爸爸都要帶你們到這裏來……”。
小孩子的心境是很單純、很甯靜、很新鮮的,上次看到蝴蝶,覺得很漂亮、很高興,但是這一次再來看蝴蝶,在大人眼中覺得“蝴蝶沒什麼啊!上次已經看過啦!”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卻覺得是第一次,很新鮮、很好奇啊!所以,人的身體年齡會增長、老化,但是我們的心不要衰老了,所謂 “哀莫大于心死”,佛教所謂的不老、不病、不死,是指我們的心境,不是外相的肉體。真正的修行,是漸漸來到反璞歸真,成爲赤子之心。當你真正的反璞歸真、赤子之心,看到法界就是處處充滿著好奇、充滿著贊歎,假如此時你的“自我”還沒有完全消溶, “自我”要消溶都是很快、很快,絕對不是幻想,不是用“自我”去想像、去投射,而是真正看到法界的奧妙、實相,看到緣起甚深,看到涅槃、空、法界,那是甚深極甚深啊!
所以,一個是麻木無知去看這一座山,一個是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然後溶入法界的一切。一般衆生是狂傲麻木無知,登上一座高山,就認爲“征服 ”了這一座山,很多人想要向喜馬拉雅山挑戰,當他爬、爬、爬到喜馬拉雅山之後,就認爲:“我征服了喜馬拉雅山!”這真是人類的狂傲與無知,你只是像一只螞蟻,當螞蟻爬、爬、爬,爬到你的頭上,然後這螞蟻就說“我征服了這個人!”心胸視野沒有打開,真是以管窺天、以厘測海,你都不知道。
在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是什麼樣的過程與心境呢?當你清楚的照見,才知道自己現在到底是在哪一個階段?怎麼樣從第一個階段到第叁個階段呢?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講,都要經曆過第二個階段,來到“見山不是山”的過程,就像在欲界的滾滾紅塵裏面在抓、在抓,抓取各種事業、家庭的種種成就,抓取名利各方面,或是文學創作、藝術創作……抓取各種成就。如果你的一切都很順利,要你去修行是很困難,但是一定會有很多的挫折、波折,其實種種的考驗、種種的逆境,是在喚醒你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結果,有一天當你慢慢地被喚醒了,這時候就會走上修行之路,“苦谛”都是在喚醒你。當你遇到“苦谛”,不要又認爲“我怎麼會這麼倒楣!怎麼業障這麼多、這麼深!好!趕快出一些錢,設法請別人幫我消災,這樣就可以更順了……”。
不錯啦!別人會幫你做啦!問題是,如果你還是看不到“苦谛”,它是一個天使在喚醒你在構築夢幻世界,這樣你還是繼續在麻木,還是在麻木不覺。“苦谛”對你來講,就是一個天使,它是要喚醒你,如果還是喚不醒你,這樣就很可惜。如果你能夠慢慢去了解:世間的種種苦難、逆境,都是在喚醒我們,這時候你要走上修行之路。所以,“見山不是山”的人,因爲厭惡、厭離世間,就走在求道、覓道、修道的過程。爲什麼他“見山不是山”呢?因爲這時候他的內心很苦、不安啊!不斷去尋尋覓覓、找尋解脫,因此沒有心情去看這座山,縱使你邀請他去看這座山,他也覺得“這有什麼好看的?!”他沒有心情去觀賞這些風光、風景,這座山在他的面前呈現、也不是山,因爲此時他的心中苦悶,他在尋尋覓覓、要找尋解脫,這時候會漸漸進入聞思階段,然後會收攝六根,因爲他要解脫啊!因此心要往內收,這時候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東西也覺得沒有什麼味道,也不敢去品嘗味道,故而“吃而無味”。
當有所感觸、有所接觸,則“觸而無受”,聽人家講說要來到“無念”,于是也不敢隨便起念頭、妄念,人家說“你要打得念頭死啊!法身才會活啊!”于是就一直打壓他的種種念頭,設法讓念頭不起,就一直很努力在修、修… …,不敢起心動念,“六根”也不敢向外看、向外攀緣。這時候看到山,就算你在叢林中修行、山中修行,也是一樣 “見山不是山”。當他進入比較深層的聞思階段,于是佛陀告訴我們“無常啊!界分析啊!四大啊!… …”包括說六界分析,把有機體都要分解,一一拆開、分解。要把一輛汽車的零件全部都拆開,把我們身體的卅二部分,也都一一拆開,是破除我執、我相、身見的一個很重要過程,本來是一個對治方法。
結果呢?不錯!你在裏面是很認真用功,當你進入到這一種情況,對你的破我執、破身見,的確是有幫助。但是,這時候你會覺得說:“我把各方面解開之後,卻找不到“我”……”所以,你一樣會以界分析去分析外面種種, “這個山也是一些地界啊、水界啊、火界啊、風界……的組合而已,它們都是無常嘛!”你會透過聞思,然後去解析,因此你覺得“這個山也不是山啊!身體也不是真正的身體啊!它只是一些零件的組合……” 就像以前的西醫解剖身體,就認爲身體只是由一些器官組合而成,他們用手術刀把屍體解剖之後,覺得在裏面“找不到什麼叫作心靈,找不到什麼叫作心理,因爲裏面沒有這個“器官”,我找不到……”因此就認爲“這沒有什麼!”于是很容易把人體就當作是一部機器在處理。
像今天南傳地區的修行方法、觀念,不管是在泰國、緬甸、斯裏蘭卡,修行觀念停留在如此的情況很多、也很普遍,他們是很認真在修行,也依著經典的指示、依教奉行,這些都是無可厚非,而且他們這方面做得比北傳更紮實。以“依教奉行”來講,南傳地區保存的作風,確實比北傳地區來得更要紮實;以依經典來講,“依教奉行”方面,大體上做得比北傳地區要好,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之處。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情況、境界,一直在依著經典、教理奉行,不敢超越經典,這樣是看不到實相。如果你放不下經典,還是停留在抽象的名相,還是學一些佛法的外圍皮毛、外相而已,你的生命還是很不容易來到真正的解脫。如果你按照著經典所指示,一步一步的去走,不錯!你要證到初果、二果、叁果,是可以逐步上來,但是要來到無我、無爲、無學、無修、無證的世界,一樣還是很困難,是非常不容易上岸的,不是說沒有,而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有南傳腳踏實地的修行,一直醞釀各方面的能源,又有接觸【金剛經】,般若思想體系就是要破你的法執、我執,打破那些深沈的自我,能夠把南、北傳這些彙合,整個你的生命就會跳脫,就會很不一樣,不會修得很拘謹了,就是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的境界。如果你還一直停留在這種境界,做事一樣都還是滿拘謹的,而且還很在乎修行的形象,“我是個修行人,我是個梵行清淨者,我是個持戒清淨的人… …”內心會有“我是人天師表,理所當然受人尊敬、受人頂禮、受人膜拜…… ”的心態,只是沒有講出來而已。如果你去向這樣的人請法,沒有跪下來頂禮、膜拜,就會認爲這個人不尊敬他、是很狂傲,于是對你不屑一顧,甚至不跟你講什麼。或者去跟這樣的人請法,不可以跟他坐在平等的位置,位階是要有很大的差別。
一個修行人還懷有這樣的心態,都是停留在“見山不是山”的階段,還沒有來到“無上正等正覺”,還沒有做到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就是第二階段的“見山不是山”。如果你是真正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又開發出般若智慧,走在中道的修行路上,又能夠協助衆生去聞法、去修行,衆生慢慢接受你的指導,各方面都不斷在成長,法喜不斷的由衷産生。由于衆生蒙受你的指導,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由衷生起,屆時衆生要如何展現對你的恭敬、尊敬,要不要對你這個人尊敬、恭敬,那是衆生的事。知道的人就會很尊敬,不知道的人,他展現我慢是因爲他不知道,都是隨著衆生的體悟、了解而展現,在內心裏面不會有一個標准、界定,認爲說:“你們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 ”沒有那些。當你對他有所認識、有所了解,你要合掌問訊或是鞠躬、頂禮,都是隨著衆生的體悟,隨著衆生的自然展現,沒有“我是什麼、我是什麼的”的覺受與心態。
以上是把第一階段的“見山是山”、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以及第叁階段的“見山又是山 ”,叁種心境向大家解析。但是也不要認爲“在大乘地區,修行應該就比較快啊!南傳他們常常停留在“見山不是山 ”階段,這樣不夠究竟,北傳有【心經】、【金剛經】,這些境界才快啊!很快就可以進入到無爲、無修的境界…… ”這樣的認知是在展現“我慢”,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見山是山”,瞧不起別人 “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卻狂傲的自以爲是在“見山又是山”,衆生在自誤誤人而不自知,有沒有走過這樣的心路曆程,是騙不了人的。如果沒有走過第二個階段,從第一個階段跳到第叁個階段,則是你的自認、自以爲,事實不是這樣。你不是真正做到…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