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8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8)

  空海(惟传法师)

  【金刚经】不在于从头翻译到尾,也不在于从头一直讲、讲到尾,因为【金刚经】透露很重要的精髓核心,佛陀深知一般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常常是扶得东来、西又歪,不是在这边,不然就是跑到另一边。如果你的政党意识很浓厚,内心不宁静,于是就想要抓个让你认同的政党参与,当你最初参加甲政党,是全力的投入,几年之后,发现很多的理念跟你不相同,甚至里面很多的作为让你失望欲绝,这时候就会脱离这个党派,但是内心想要抓个所依,还是不会止息。于是就慢慢会再去找寻,原来否定的那个政党,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因为原来认同的政党,已经让你失望了,因此你现在会重新评估另外一个政党,耶!以前觉得它不好的,现在因为你要找的所依,就会设法找出它好的,于是没多久,又会再投靠到另一边的政党,然后继续再想要实现你所想要的梦想。

  好啦!当第二个政党让你失望,于是又会再继续寻找,当你寻找不到之后,干脆就自己创党算了,常常就会这样。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要以为参加政治的人物们才会这样,觉得“我没有啊!”没有?伊莉莎白泰勒嫁了8次,还是要嫁啊!如果众生没有找到究竟归依处,没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一定会向心外寻寻觅觅,去找一个让你所依、所靠,只是彼此展现的方式、程度与外相不同而已,但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你不以为然、没有觉察到,常常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佛陀了悟众生的这些实相,若无藉以次第、方法协助大家,只是会形成一种空谈;然而宣说一些有次第的方法,结果众生又在方法上面争论、计较,众生常常是在两边的尾端跑来跑去,很不容易真正走在解脱道,以及真正的中道上。只要有决心要出离苦海,真正为解脱而来,所谓“跑错”的情况,很自然会慢慢的校正、校正,最后来到究竟解脱,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

  初果、二果、三果,都还是慢慢在校正、对焦的过程,因此大家也不用气馁,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众生如何爱计较,一位妈妈生了两个小孩子,由于两个小孩子的年纪相差比较接近,常常都是爱计较谁比较多、比较少,妈妈有偏心、爸爸有偏心,反正什么事情,有人先拿就不可以,都是要自己优先,当然他们有聪明的一面,也有很爱计较的一面,妈妈常常被他们吵得很不耐烦,因为当他们吵架之后,总是会跟妈妈哭诉、告状:谁不对啊!好啦!妈妈于是骂他们:“好啦!你们两个不要吵啦!不要这边打那边,这边一直吵来吵去、告来告去,你们两个喔!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啦!谁也没有比谁好啦!不要吵!回去反观自己……”两个被妈妈骂了一顿之后,结果不敢吵了,回去有宁静一段期间,再来呢?没多久!因为妈妈以为他们没有再吵啦!但是没多久,又再传出争吵的声音,妈妈听到什么样的争吵内容呢?

  两个小兄弟又在吵著「妈妈说你才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那一边就讲:“不对啦!妈妈说你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 ”“不对、不对!是你才是半斤、我是八两,我是八两、我比较重、比较多,你才一半而已…… ”“我是八,我比较多,我比较大,我是大乘的,我是比较多……”结果大家还是在责骂对方是半斤八两,又在那里争、又在那里吵。所以,真的要宁静下来反观,我们常常是在诤辩别人是小乘的、不了义的、别人是……、别人是焦芽败种、别人是自私自利……,都是众生爱争吵的展现,真的要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像刚才这些轻松的举例,事实上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落入一般众生的见闻觉知。【金刚经】要唤醒我们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跳脱原来的思想框框,如果认为:“我的学问高!我是知识分子,我不会这样啦!我做事情都是冷静理智在思考、在判断,我做事很少出错的,上司、主管他们都很赏识我,我很有才华…… ”如果你越是这样认为,有可能死得越惨,因为常常被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因此学佛一开始,真的就是要回来反观、照见到我们的颠倒梦想,你的惭愧心就会生起,就会有柔软心,这样就渐渐趋向真正的解脱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一句话是很深,当你真正能够了解这一句话,很快就能够成为“则名诸佛”。前面有举例过“不持金银与不住金银”两种境界是不一样,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不持金银”是修行的过程,也是过渡时期,透过一些戒条、规约,让你对诱惑很强的金银,暂时有一个空间、距离,让你能够在比较单纯、比较好的环境之下修行,这是减少恶缘、增加善缘的一个过渡时期。如果你一生一世以此引以为荣,认为自己都没有沾到钱,“我是梵行清净者,我是修行清净者,我是圣人,你们有沾到钱就是染污的、就是不净的……”这样又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变成以不持金银而引以为荣,看到别人持金银就引以为垢,同样是在二元对立的两端,没有真正来到“不住”,这些都是很深入修行的一些境界与心态。

  真正来到“不住”,唯有你了悟真理实相,“看破”与“看透”是不一样,大家比较常听到“我看破红尘啦!因此我要到寺庙里面去清修啦!”还是一样从一端跑到另一端,从半斤这一边跑到八两那一边。你的 “看破”,只是一直想要抓的欲望没办法实践,这个政党没办法让你实践,你是“看破”这个政党,但是你还会跑到另外一个政党去,所谓“看破”的心态,不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不是真正的“看透”。所谓 “看透”,是不管任何政党、任何党派、任何宗派,在你面前都清清楚楚看到实相,现象界的一切,都能够体悟到它们的实相,因此这是 “看透”,法眼、智慧眼要打开,才能够处处见法。当然,要来到“看透”的境界,还是要经历 “看破”的阶段,当你有“看破”,才会有一些离心力,渐渐走在解脱道上,慢慢校正、慢慢校正,又经过闻、思、修、证,法眼张开之后,就会具有透视能力。此时“三法印”处处随时都在展现,因此能够看透万事万物的实相。

  此时,你才能够真正来到“不住”金银、“不住”名利、“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谓不“持”金银、不“触”金银,不接触与不“住”不一样。所谓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含意很深,如果错误解读,变成不敢听、不敢看、不敢触、不敢想、不敢起念头,当一有起念头就是错误,动念则乖、开口即错,变成不敢讲,于是修、修,修……到后来呢?我曾经听过一位满喜欢南传佛法的人讲说修到三果的人,就不会掉眼泪了,已经来到没有触受、没有觉受。有的人认为禅定修到第九定,由于一般四禅八定的第九定是灭尽定,想、受都灭了,就是涅槃境界,才会认为体悟到涅槃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切触受、一切感受,故而不会再流泪。

  都是从语言文字上面去推敲,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蝴蝶,看不到活生生的蝴蝶。我们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涅槃境界,是找不到真正活生生的涅槃寂静。所以,你以为我不看、不听不闻,尝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来到“离一切相”,这些都是错误的解读,也是修行的过程,但是这一种离,不是真正的离。就像你没有碰到金钱,并不代表是来到“不住”的境界。真正来到“离一切诸相”,是对现象界的一切,真的处处都见法、具有透视力,而且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佛陀一直唤醒我们,宣说无常、无常,你就以为“喔!我知道啦!我知道啦!”但是佛陀还是会叮咛你:错了!你现在所谓的“知道”,还不是真正的“知道 ”,因为你现在对于“无常”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负面的比较多,因为一般众生常常在听闻一些法之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已经知道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从这一边跑到另一边。

  藉用中国禅宗的“看山是山”,做比较具体而深度的解析,让大家更容易清楚了解。中国禅宗叙述修行的心路历程,讲出三句很简短的比喻,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第三个阶段是“见山又是山 ”。佛陀他们是来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但是当他跟你说这个山是缘起,这个山是无常,这个山是很奥妙、很美,当你听到这些语言叙述,也会以为说“喔!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这时候的懂、这时候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你没有真正听懂佛陀他们所讲的深义。

  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相异之处?第一阶段是“见山是山”,一般众生去游山玩水,到森林中爬山,通常都是“见山是山 ”的阶段,这时候的看,都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不然就是麻木、无知,你只是来踏青、来旅游,这样而已。所以,这时候你是用“自我”在看,而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现在是第一与第三阶段在对比,等一下再讲述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的人,他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佛陀他们是来到“无我 ”的境界。一般众生在看山的阶段,是有能观、有所观,有主、有客,有“我的心”与“外面的山 ”的境界,你的“六根”与“六尘”是分开的,然后有时候接触、有所感受,这样而已。此时, “六根”就是你的“能、能观”,外面的“六尘”就是你的“所观 ”,“能、所”是分开,六根就是“主”,外面的境界、六尘,就是“客 ”,于是“能、所,主、客,心、境”都还是对立的。

  来到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的人,这些都消溶为一体了,一般众生看山是山,是“我”去看这个山, “我”跟这座山是分开的,一个解脱者在看这座山,与这座山是一体的、是一起脉动的,生命都是在交流的。一般众生看山,是看不到 “三法印”,带你到森林中,是踩在那些落叶、枯树上面,还是一样看不到“无常法印”,看不到 “缘起”,也看不到“无我”。而一位解脱者是法眼开,处处体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 ”,法界的奥妙、法界的庄严。所以,一般的人…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