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深義(禅修版)(8)
空海(惟傳法師)
【金剛經】不在于從頭翻譯到尾,也不在于從頭一直講、講到尾,因爲【金剛經】透露很重要的精髓核心,佛陀深知一般衆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常常是扶得東來、西又歪,不是在這邊,不然就是跑到另一邊。如果你的政黨意識很濃厚,內心不甯靜,于是就想要抓個讓你認同的政黨參與,當你最初參加甲政黨,是全力的投入,幾年之後,發現很多的理念跟你不相同,甚至裏面很多的作爲讓你失望欲絕,這時候就會脫離這個黨派,但是內心想要抓個所依,還是不會止息。于是就慢慢會再去找尋,原來否定的那個政黨,是不是應該重新評估?因爲原來認同的政黨,已經讓你失望了,因此你現在會重新評估另外一個政黨,耶!以前覺得它不好的,現在因爲你要找的所依,就會設法找出它好的,于是沒多久,又會再投靠到另一邊的政黨,然後繼續再想要實現你所想要的夢想。
好啦!當第二個政黨讓你失望,于是又會再繼續尋找,當你尋找不到之後,幹脆就自己創黨算了,常常就會這樣。當然,這是一個比喻,不要以爲參加政治的人物們才會這樣,覺得“我沒有啊!”沒有?伊莉莎白泰勒嫁了8次,還是要嫁啊!如果衆生沒有找到究竟歸依處,沒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一定會向心外尋尋覓覓,去找一個讓你所依、所靠,只是彼此展現的方式、程度與外相不同而已,但是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當你不以爲然、沒有覺察到,常常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佛陀了悟衆生的這些實相,若無藉以次第、方法協助大家,只是會形成一種空談;然而宣說一些有次第的方法,結果衆生又在方法上面爭論、計較,衆生常常是在兩邊的尾端跑來跑去,很不容易真正走在解脫道,以及真正的中道上。只要有決心要出離苦海,真正爲解脫而來,所謂“跑錯”的情況,很自然會慢慢的校正、校正,最後來到究竟解脫,就是向初果、二果、叁果……。
初果、二果、叁果,都還是慢慢在校正、對焦的過程,因此大家也不用氣餒,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現在舉一個例子,說明衆生如何愛計較,一位媽媽生了兩個小孩子,由于兩個小孩子的年紀相差比較接近,常常都是愛計較誰比較多、比較少,媽媽有偏心、爸爸有偏心,反正什麼事情,有人先拿就不可以,都是要自己優先,當然他們有聰明的一面,也有很愛計較的一面,媽媽常常被他們吵得很不耐煩,因爲當他們吵架之後,總是會跟媽媽哭訴、告狀:誰不對啊!好啦!媽媽于是罵他們:“好啦!你們兩個不要吵啦!不要這邊打那邊,這邊一直吵來吵去、告來告去,你們兩個喔!一個是半斤,一個是八兩啦!誰也沒有比誰好啦!不要吵!回去反觀自己……”兩個被媽媽罵了一頓之後,結果不敢吵了,回去有甯靜一段期間,再來呢?沒多久!因爲媽媽以爲他們沒有再吵啦!但是沒多久,又再傳出爭吵的聲音,媽媽聽到什麼樣的爭吵內容呢?
兩個小兄弟又在吵著「媽媽說你才是半斤啦!我是八兩啦!”那一邊就講:“不對啦!媽媽說你是半斤啦!我是八兩啦! ”“不對、不對!是你才是半斤、我是八兩,我是八兩、我比較重、比較多,你才一半而已…… ”“我是八,我比較多,我比較大,我是大乘的,我是比較多……”結果大家還是在責罵對方是半斤八兩,又在那裏爭、又在那裏吵。所以,真的要甯靜下來反觀,我們常常是在诤辯別人是小乘的、不了義的、別人是……、別人是焦芽敗種、別人是自私自利……,都是衆生愛爭吵的展現,真的要回來淨化我們自己,像剛才這些輕松的舉例,事實上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落入一般衆生的見聞覺知。【金剛經】要喚醒我們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跳脫原來的思想框框,如果認爲:“我的學問高!我是知識分子,我不會這樣啦!我做事情都是冷靜理智在思考、在判斷,我做事很少出錯的,上司、主管他們都很賞識我,我很有才華…… ”如果你越是這樣認爲,有可能死得越慘,因爲常常被自我意識所欺騙而不知道,因此學佛一開始,真的就是要回來反觀、照見到我們的顛倒夢想,你的慚愧心就會生起,就會有柔軟心,這樣就漸漸趨向真正的解脫道,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一句話是很深,當你真正能夠了解這一句話,很快就能夠成爲“則名諸佛”。前面有舉例過“不持金銀與不住金銀”兩種境界是不一樣,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不持金銀”是修行的過程,也是過渡時期,透過一些戒條、規約,讓你對誘惑很強的金銀,暫時有一個空間、距離,讓你能夠在比較單純、比較好的環境之下修行,這是減少惡緣、增加善緣的一個過渡時期。如果你一生一世以此引以爲榮,認爲自己都沒有沾到錢,“我是梵行清淨者,我是修行清淨者,我是聖人,你們有沾到錢就是染汙的、就是不淨的……”這樣又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變成以不持金銀而引以爲榮,看到別人持金銀就引以爲垢,同樣是在二元對立的兩端,沒有真正來到“不住”,這些都是很深入修行的一些境界與心態。
真正來到“不住”,唯有你了悟真理實相,“看破”與“看透”是不一樣,大家比較常聽到“我看破紅塵啦!因此我要到寺廟裏面去清修啦!”還是一樣從一端跑到另一端,從半斤這一邊跑到八兩那一邊。你的 “看破”,只是一直想要抓的欲望沒辦法實踐,這個政黨沒辦法讓你實踐,你是“看破”這個政黨,但是你還會跑到另外一個政黨去,所謂“看破”的心態,不是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不是真正的“看透”。所謂 “看透”,是不管任何政黨、任何黨派、任何宗派,在你面前都清清楚楚看到實相,現象界的一切,都能夠體悟到它們的實相,因此這是 “看透”,法眼、智慧眼要打開,才能夠處處見法。當然,要來到“看透”的境界,還是要經曆 “看破”的階段,當你有“看破”,才會有一些離心力,漸漸走在解脫道上,慢慢校正、慢慢校正,又經過聞、思、修、證,法眼張開之後,就會具有透視能力。此時“叁法印”處處隨時都在展現,因此能夠看透萬事萬物的實相。
此時,你才能夠真正來到“不住”金銀、“不住”名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所謂不“持”金銀、不“觸”金銀,不接觸與不“住”不一樣。所謂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含意很深,如果錯誤解讀,變成不敢聽、不敢看、不敢觸、不敢想、不敢起念頭,當一有起念頭就是錯誤,動念則乖、開口即錯,變成不敢講,于是修、修,修……到後來呢?我曾經聽過一位滿喜歡南傳佛法的人講說修到叁果的人,就不會掉眼淚了,已經來到沒有觸受、沒有覺受。有的人認爲禅定修到第九定,由于一般四禅八定的第九定是滅盡定,想、受都滅了,就是涅槃境界,才會認爲體悟到涅槃境界的人,是沒有一切觸受、一切感受,故而不會再流淚。
都是從語言文字上面去推敲,在語言名相上面去找蝴蝶,看不到活生生的蝴蝶。我們在語言名相上面去找涅槃境界,是找不到真正活生生的涅槃寂靜。所以,你以爲我不看、不聽不聞,嘗而無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是來到“離一切相”,這些都是錯誤的解讀,也是修行的過程,但是這一種離,不是真正的離。就像你沒有碰到金錢,並不代表是來到“不住”的境界。真正來到“離一切諸相”,是對現象界的一切,真的處處都見法、具有透視力,而且看到一切都是無常、緣起、無我。佛陀一直喚醒我們,宣說無常、無常,你就以爲“喔!我知道啦!我知道啦!”但是佛陀還是會叮咛你:錯了!你現在所謂的“知道”,還不是真正的“知道 ”,因爲你現在對于“無常”的觀念,還是停留在負面的比較多,因爲一般衆生常常在聽聞一些法之後,就會認爲自己已經懂了、已經知道了,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是從這一邊跑到另一邊。
藉用中國禅宗的“看山是山”,做比較具體而深度的解析,讓大家更容易清楚了解。中國禅宗敘述修行的心路曆程,講出叁句很簡短的比喻,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第二階段是“見山不是山”,第叁個階段是“見山又是山 ”。佛陀他們是來到“見山又是山”的境界,但是當他跟你說這個山是緣起,這個山是無常,這個山是很奧妙、很美,當你聽到這些語言敘述,也會以爲說“喔!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這時候的懂、這時候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你沒有真正聽懂佛陀他們所講的深義。
這叁種情況有什麼相異之處?第一階段是“見山是山”,一般衆生去遊山玩水,到森林中爬山,通常都是“見山是山 ”的階段,這時候的看,都是用一個“自我”在看,不然就是麻木、無知,你只是來踏青、來旅遊,這樣而已。所以,這時候你是用“自我”在看,而第叁階段的“見山又是山”,現在是第一與第叁階段在對比,等一下再講述第二階段。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的人,他是用一個“自我”在看,佛陀他們是來到“無我 ”的境界。一般衆生在看山的階段,是有能觀、有所觀,有主、有客,有“我的心”與“外面的山 ”的境界,你的“六根”與“六塵”是分開的,然後有時候接觸、有所感受,這樣而已。此時, “六根”就是你的“能、能觀”,外面的“六塵”就是你的“所觀 ”,“能、所”是分開,六根就是“主”,外面的境界、六塵,就是“客 ”,于是“能、所,主、客,心、境”都還是對立的。
來到第叁階段“見山又是山”的人,這些都消溶爲一體了,一般衆生看山是山,是“我”去看這個山, “我”跟這座山是分開的,一個解脫者在看這座山,與這座山是一體的、是一起脈動的,生命都是在交流的。一般衆生看山,是看不到 “叁法印”,帶你到森林中,是踩在那些落葉、枯樹上面,還是一樣看不到“無常法印”,看不到 “緣起”,也看不到“無我”。而一位解脫者是法眼開,處處體悟到“無上甚深微妙法 ”,法界的奧妙、法界的莊嚴。所以,一般的人…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