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氣也是一樣,都是一直在流過、流過、流過,一方面都在跟我們宣說無常法音、無常的法流。如果敏感度、明覺度不夠,身心不夠柔軟,沒有清醒明覺活在當下,也沒辦法溶入。如果你的心跑到過去,或是跑到遙遠的未來,更沒辦法溶入,因爲你的心不在這裏,唯有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又很柔軟、放松,這時候因爲你很柔軟,就能夠跟流體的頻率相通,就會起共鳴、起共振,就可以體會到:嗯!溶入了無常法流,這是“入流”的真正意義。
所謂進入“聖者之流”,入“四雙八輩”聖者之流,都只是一些名相的權說,真正實際的體證就是要溶入無常法流裏面,爲什麼一個來到入流的人是“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含意又很深啦!爲什麼說“入流而無所入”?爲什麼“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真正證到初果的證量,心境淨化到斷哪叁個結?證初果是要破除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叁個結,爲什麼會破除“疑結”?是來自于自己的親證,真正體悟到無常法印,佛陀沒有欺騙我們,空海沒有欺騙我們,真的!隨時隨處都可以體悟到,可以溶入無常法流,體證到活生生的法,于是“疑結” 就會破除掉,其次是“戒禁取結”會破除。
因爲智慧漸漸地打開,知道什麼叫作“提綱挈領”、掌握重點核心,所謂“但得本,不愁末”,沒有掌握到根本核心,一直在支流末節外圍裏面,繞個沒完沒了;如果掌握到佛法的核心,開啓智慧、解脫自在的核心,“但愁本”就 “不愁末”,有智慧去處理、面對各種曆緣對境。所以,有的學員前來小參,或是平常找我談及一些苦悶情況,我通常不會在細節上面解答應如何處理,都是讓你退回到應該要有怎樣的智慧與心態,告訴你一些大原則,至于細節方面,要看情況去處理,那是活生生的,不是告訴你一個死板的答案,是告訴你如何掌握大原則,慈悲善待一切衆生,該提或是要放,看你的情況去處理,可提、可放。但是,不管要提或是要放,都是從慈悲出發,我只是點出一個大原則。
當你真正開啓智慧,就知道哪些戒律對我們的修行是有正面益助,哪些戒律未必需要,哪些戒條在某個階段是需要,到達一個階段未必需要… …,就會有智慧去分辨,而持手正確的戒律。正確的戒律是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于我們身心的甯靜而邁向解脫。如果所持的戒律讓你拉拉扯扯,常常造成你的困擾、不安,牽挂“我這樣有犯戒嗎?這樣有沒有啊?”就會忙個沒完沒了,包括說“到底我過午要不要吃飯呢?照戒律講是不能吃飯,但是我明明肚子很餓啊!”“我到底要不要拿到錢呢?戒條上面明明說不可以碰到錢啊!但是我現在要出國搭飛機,現在不能沒有錢啊!”然後你就說“我就帶一個人在身邊,他拿錢就好!然後他幫我付機票,就沒有拿到錢 ……”。
然而你只是把身體的範圍再擴大而已,他也算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本來一張機票就可以了,現在還要變成兩張機票。所以,我們不是否定戒律的重要,戒律是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于讓我們身心的甯靜,然後邁向解脫,要掌握住原則核心,就不會被一些不切實際或是不符合現況的戒條所束縛,就像時代在變遷,法律條文要不要修改?你要跟隨著時代的腳步,時空環境不同,戒條就要有智慧、有彈性去調整,不要變成一個死板板的戒條。本來戒律是要幫助你解脫,結果在還沒有解脫之前,竟然被戒律綁死了,因此真的要有智慧。如果在戒律方面,沒有正確智慧去處理、去面對,一直被戒律捆綁,連證初果都沒辦法到達,因爲你會在戒條、戒相上面,忙個沒完沒了,你會很忙、很忙。請你來聽聞“阿含解脫道”,請你來禅修,就說“我對于戒律還沒有搞清楚啦!我沒時間……”真是忙個沒完沒了!
認爲“我現在是結夏安居期間,怎麼可以去聽課?!怎麼可以去禅修?!如果在結夏安居期間去禅修,就是“破夏”了,我就破功啦!……”到底是得到實質意義的成長重要,還是跟別人比較戒臘多少重要呢?大家要有智慧啊!當你真正扣住佛法的解脫核心、具有智慧,就會去持戒律的核心、精神,就能夠掌握到戒律的原則。所以,證到初果,“戒禁取結”就會破除。
至于“身見結”方面,本來我們都是自我主義、人本主義、本位主義,從“自我”一直出發,展現我是、我能,建構很高的一些成就感,但是對于一個有智慧眼的人來看,都是衆生在構築夢幻世界,所有自我的成就,到最後都會“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所有成就到最後都會“一場夢一場空”,不管累積再多的財富,當你兩眼一閉,一毛錢也帶不走,很有孝順子孫會開出一張一千萬、一億的支票,然後放在你的棺木裏面,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叮咛請他們多燒幾百萬張開一千億的支票。所以,大家真的要醒過來啊!要醒過來啊!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對事情的種種抓取就會放下,然後慢慢逐步聽聞正法、邁向解脫道,一步一腳印禅修實修,過去很厲害的自我、身見就會破除。
大家要有慚愧心,以宇宙天文觀讓大家照見,原來“自我”竟然是井底青蛙,只要你有“自我”就會有苦,當你有一天真正體會到了,苦吃夠了!這時候就覺得自己真正願意放下自我,才願意腳踏實地參加禅修,不管天氣再怎麼炎熱,都願意在這裏坐;不管腿再怎麼酸痛,都願意來熬過,這時候的道心就會出來。當你慢慢體悟到法、親證之後,因爲同時在這個過程,身心會越來越柔軟,各種抓取、各種見解、各種執著,就會漸漸柔軟。當你真正體證到法印,當你有正確的聞思,法喜就會一直不斷出來,讓你的道心更堅強,然後又有真正去見法。當你體悟到法,這時候你是真的身心柔軟,一方面身心柔軟才能夠入無常法流;當你入無常法流的當下,事實上是來到忘我的世界,此時“身見”都放掉了,放下啦!所以,假如證初果穩定,“身見結”就會破除。
“入流而無所入”,所謂“無所入”,請各位把自己想像成一條海中的魚,本來就是事實啦!但是因爲大家不容易體會到,現在要做一個比喻、擬似的境界,再去體悟、就可以了解:就好像海中的一條魚,海就是整個法界,海中的這一條魚,你是要找大海在哪裏,而大海在哪裏呢?涅槃彼岸在哪裏呢?你在找大海在哪裏,因爲你一出生,就跟大海是一體,因爲你是跟它一體,因此這一條魚不知道自己在大海裏面。佛陀了悟到這些,原來衆生所要找的大海,原來你就在裏面,只是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被“自我”的金鍾罩封閉住而已。所以,協助你這一條魚打開金鍾罩,然後溶入大海裏面,讓它體會到:“喔!原來海闊天空、解脫自在”此時那一條魚會說“喔!我開悟了,我得道了,我溶入大海啦!”但是“入流而無所入”我們可以權說你溶入大海,但是“無所入”,因爲你本來就在裏面。
當你有正確聞思,然後實修實證,溶入無常法流,你本來就在法界的流體、流動裏面,只是以前因爲敏覺度不夠、無明嘛!然後用金鍾罩封閉起來,沒有覺察到而已,今天當你體會到無常法流之時,哇!真的就是跟法界一起脈動,這時候我們說“耶!你入流”,但是你知道這本來就是存在的事實,就會知道“入流而無所入”。
爲什麼“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沱洹”呢?所謂“不入”就是不會黏著、不會執著,一般衆生在沒有修行以前,一般人在滾滾紅塵裏面,你的“六根”與“六塵”,“六根”就是我們的身心,“六塵”就是外面所有的境界,每天曆緣所接觸的各種境界,都叫作“六塵”,一般衆生在 “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都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走,你就“住 ”在那裏、黏著在那裏,這裏所講的“不入”,就是透過修行之後,來到跟境界是有距離的,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爲什麼能夠來到這樣的功夫呢?一般衆生被境界牽著走,當你每天醒來之後,就在行住坐臥,在做這一些事情,現在假設在家裏做家事,你的耳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們都隨時開放的,隨時在接受訊息。
比如當你把早餐准備好了,然後端到餐桌上,先生卻責罵你今天多睡了叁十分鍾,“這麼慢准備,我會遲到耶!會被扣薪水耶!你爲什麼睡得這麼晚?!這麼偷懶,你去聽什麼法!聽得那麼晚,還這麼晚起床……”他這樣罵你,結果你的“耳根 ”聽到這些,本來昨天晚上聽聞空海所講的法滿法喜,做夢都還在回想那些法味很高興!結果早上睡過頭啦!起來還是滿高興,因爲法喜還在,但是一被你先生責罵,就破功了!你的耳根去聽到不可意的聲音,結果一顆心就被境界拉去了,從原來很快樂的境界,然後就被不可意的境界,把你系縛住、綁住了。所以,你吃那一餐飯會吃得悶悶不樂,認爲“我這麼用功在聽聞法,你沒有給我鼓勵,也沒有弄早餐給我吃,我都沒有責怪你了,我只是慢一點,你就在發牢騷、抱怨……”當先生去上班之後,你整天就會覺得“氣死我了!… …”這樣值得嗎?你的心境很難快樂,結果在那裏苦啊!苦啊!……
後來又覺得“不跟他計較啦!還是聽聽空海的錄音帶、VCD比較好啦!”于是播放來看,慢慢聽聞他所講的課程內容,又開始微笑啦!當空海VCD聲音進來,你的身、你的心呢?又跟著轉變了。所以,我們的心都是隨著「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産生“六識”,“六識”就是我們每天的心理變化,隨著「六根”與“六塵 ”接觸之後,所攀牽的緣,內心就會産生各種反應。聽到好的,我們就很快樂;聽到不好的,我們就很沮喪、很生氣… …,我們的心就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早晚課時,你都是在誦【金剛經】,常常誦到“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當經本一合起、放下,別人一句不可意境過來,你馬上就生氣,這樣就是黏著了!又被境界拉去了!你又“住”在那裏,一般衆生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
如果具有證初果證量的人,因爲他會經過要溶入“空”裏面的過程,來到“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禅修的過程也是由點、線、面,慢慢擴大到“空”,原本還沒有修行、還沒有聞法以前,你是“雞仔腸、鳥仔肚 ”,心量是很狹窄的,不知道自己的框框很多,要符合你的要求範圍框框,通常是很狹窄、框限很多,就像在籃球場,如果不限製投球的籃框,隨便投都很高興、很快樂,只要達到運動的效果就好了,爲什麼一定要規定投進框框才算?!結果讓我運動了滿頭大汗,卻又常常是投不進去,因爲投十個籃球卻才投進一球;我做十件事情,才有一件符合你的意思,這樣很累啊!因爲你的框框很小,如果不要有框框,我隨便投,你都高興、都欣賞、都快樂,多好!這樣你快樂、我也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這樣,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嗔心?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滿意?因爲我們拿著框框要規定別人,“來!你要把籃球投進框框裏面,你所做的要符合我的意思……”我們都是這樣,當你的框框越狹窄,別人就越不容易滿足你的所需、滿足你的欲求,因此別人很苦、你也很苦。今天你願意把框框慢慢拆除,心量願意慢慢的擴大、擴大,你的心量越寬大,貪、嗔自然會漸漸減少,于是你的包容量就會越來越大。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又實際體會到我們心量逐漸的擴大、擴大,從修行的一個點、線、面、空,當你體悟到“空”的奧妙, “空”的偉大,“空”不斷在跟我們敘說真理實相,“空”所展現出來的特征、特性,這時候你的心量就會來到與“空”相應,你會見賢思齊,體悟到大自然的法界大師太偉大、太奧妙了,他們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而且是以身作則。
無邊無際的虛空,包容衆生一切的貪、嗔、癡,包容各種宗教宗派之間的見诤、我慢,你能不能有這樣的胸襟?如果能夠來到這樣的胸襟,就會來到 “入空戲論滅”、“入空見诤滅”。一個人的修行越來越高,心境越來越提升,心量就會不斷的擴大。不錯!通常在禅修時期,境界都是很好、很容易擴大,但是當你回到滾滾紅塵,就沒辦法維持像在禅修期間的心靈品質,但是一定會比你在還沒禅修之前要大很多,會有更寬大的胸襟來善待家人、善待親戚朋友、善待同事,因爲你的肚量比較大,比較有“空”啦!當你遇到各種不可意境,就有距離處理這件事情,別人罵你一句話,以前是依著你的習性,馬上罵回去、馬上起嗔,現在呢?不會啦!因爲你有“空”啦!可以包容衆生。當你有 “空”可以包容衆生的貪、嗔、癡,就不會被衆生的境界牽引著走,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叫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不入”不可意境的“聲塵”,其他的以此推理。
不錯!現場有很多人都在點頭,也有很多人在微笑,由于【金剛經】是實修實證的境界,沒有來到這樣的境界,真的不容易體悟,不要停留在語言名相上,也不是說“喔!我誦經扣、扣、扣、扣、扣”然後念過就算了,“我是讀大乘的【金剛經】,我是大乘人喔!… …”不是這樣啦!真正要把心量打開、擴展,當你證到初果,心量就已經很寬大、很寬大,其他的大家可以依此類推。
證到二果的人,也不會說“我得到“斯陀含果”,我證到二果……”而是貪、嗔、癡漸漸的淡薄,只要證到初果之後,很自然就會往解脫道、往究竟法、往究竟彼岸一直邁進,當你的心量打開,會發現:喔!真的!以前的愛計較,實在讓自己受苦,也讓別人受苦。當你的心量擴展,具有寬廣的度量,常常面帶微笑,你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當你具有這樣的體會,還會退回去以前的心量狹窄嗎?漸漸會來到“不退轉位”,不是去訂製一個蓮花座,坐在上面說這個位置是你訂的,別人不可以來坐,叫作你的位子。“不退轉位”就是真正親證到法、真正親證無常,到哪裏都可以體證無常,不會說:“耶!我昨天有體證到無常,但是今天忘了! ”有的人會擔心自己現在這樣修、修……,“當我臨命終之時,不曉得自己能不能把握呢? ”你每天過得很有把握、很快樂,當你死的時候也會很快樂啦!你每天過得很潇灑自在,當你死的時候也是很潇灑自在啦!你每天過得擔憂、很擔心,愁眉苦臉、怕東怕西,當你死的時候也會很恐慌。因此,真正的生命就只有在當下、現在,如何讓我們真正快樂、開心、自在?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這是最重要的,只要這一點能夠掌握,它就具足永恒啊!含意很深!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