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气也是一样,都是一直在流过、流过、流过,一方面都在跟我们宣说无常法音、无常的法流。如果敏感度、明觉度不够,身心不够柔软,没有清醒明觉活在当下,也没办法溶入。如果你的心跑到过去,或是跑到遥远的未来,更没办法溶入,因为你的心不在这里,唯有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又很柔软、放松,这时候因为你很柔软,就能够跟流体的频率相通,就会起共鸣、起共振,就可以体会到:嗯!溶入了无常法流,这是“入流”的真正意义。
所谓进入“圣者之流”,入“四双八辈”圣者之流,都只是一些名相的权说,真正实际的体证就是要溶入无常法流里面,为什么一个来到入流的人是“无所入”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含意又很深啦!为什么说“入流而无所入”?为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真正证到初果的证量,心境净化到断哪三个结?证初果是要破除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三个结,为什么会破除“疑结”?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证,真正体悟到无常法印,佛陀没有欺骗我们,空海没有欺骗我们,真的!随时随处都可以体悟到,可以溶入无常法流,体证到活生生的法,于是“疑结” 就会破除掉,其次是“戒禁取结”会破除。
因为智慧渐渐地打开,知道什么叫作“提纲挈领”、掌握重点核心,所谓“但得本,不愁末”,没有掌握到根本核心,一直在支流末节外围里面,绕个没完没了;如果掌握到佛法的核心,开启智慧、解脱自在的核心,“但愁本”就 “不愁末”,有智慧去处理、面对各种历缘对境。所以,有的学员前来小参,或是平常找我谈及一些苦闷情况,我通常不会在细节上面解答应如何处理,都是让你退回到应该要有怎样的智慧与心态,告诉你一些大原则,至于细节方面,要看情况去处理,那是活生生的,不是告诉你一个死板的答案,是告诉你如何掌握大原则,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该提或是要放,看你的情况去处理,可提、可放。但是,不管要提或是要放,都是从慈悲出发,我只是点出一个大原则。
当你真正开启智慧,就知道哪些戒律对我们的修行是有正面益助,哪些戒律未必需要,哪些戒条在某个阶段是需要,到达一个阶段未必需要… …,就会有智慧去分辨,而持手正确的戒律。正确的戒律是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宁静而迈向解脱。如果所持的戒律让你拉拉扯扯,常常造成你的困扰、不安,牵挂“我这样有犯戒吗?这样有没有啊?”就会忙个没完没了,包括说“到底我过午要不要吃饭呢?照戒律讲是不能吃饭,但是我明明肚子很饿啊!”“我到底要不要拿到钱呢?戒条上面明明说不可以碰到钱啊!但是我现在要出国搭飞机,现在不能没有钱啊!”然后你就说“我就带一个人在身边,他拿钱就好!然后他帮我付机票,就没有拿到钱 ……”。
然而你只是把身体的范围再扩大而已,他也算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本来一张机票就可以了,现在还要变成两张机票。所以,我们不是否定戒律的重要,戒律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让我们身心的宁静,然后迈向解脱,要掌握住原则核心,就不会被一些不切实际或是不符合现况的戒条所束缚,就像时代在变迁,法律条文要不要修改?你要跟随著时代的脚步,时空环境不同,戒条就要有智慧、有弹性去调整,不要变成一个死板板的戒条。本来戒律是要帮助你解脱,结果在还没有解脱之前,竟然被戒律绑死了,因此真的要有智慧。如果在戒律方面,没有正确智慧去处理、去面对,一直被戒律捆绑,连证初果都没办法到达,因为你会在戒条、戒相上面,忙个没完没了,你会很忙、很忙。请你来听闻“阿含解脱道”,请你来禅修,就说“我对于戒律还没有搞清楚啦!我没时间……”真是忙个没完没了!
认为“我现在是结夏安居期间,怎么可以去听课?!怎么可以去禅修?!如果在结夏安居期间去禅修,就是“破夏”了,我就破功啦!……”到底是得到实质意义的成长重要,还是跟别人比较戒腊多少重要呢?大家要有智慧啊!当你真正扣住佛法的解脱核心、具有智慧,就会去持戒律的核心、精神,就能够掌握到戒律的原则。所以,证到初果,“戒禁取结”就会破除。
至于“身见结”方面,本来我们都是自我主义、人本主义、本位主义,从“自我”一直出发,展现我是、我能,建构很高的一些成就感,但是对于一个有智慧眼的人来看,都是众生在构筑梦幻世界,所有自我的成就,到最后都会“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所有成就到最后都会“一场梦一场空”,不管累积再多的财富,当你两眼一闭,一毛钱也带不走,很有孝顺子孙会开出一张一千万、一亿的支票,然后放在你的棺木里面,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叮咛请他们多烧几百万张开一千亿的支票。所以,大家真的要醒过来啊!要醒过来啊!当你有正确的闻思,对事情的种种抓取就会放下,然后慢慢逐步听闻正法、迈向解脱道,一步一脚印禅修实修,过去很厉害的自我、身见就会破除。
大家要有惭愧心,以宇宙天文观让大家照见,原来“自我”竟然是井底青蛙,只要你有“自我”就会有苦,当你有一天真正体会到了,苦吃够了!这时候就觉得自己真正愿意放下自我,才愿意脚踏实地参加禅修,不管天气再怎么炎热,都愿意在这里坐;不管腿再怎么酸痛,都愿意来熬过,这时候的道心就会出来。当你慢慢体悟到法、亲证之后,因为同时在这个过程,身心会越来越柔软,各种抓取、各种见解、各种执著,就会渐渐柔软。当你真正体证到法印,当你有正确的闻思,法喜就会一直不断出来,让你的道心更坚强,然后又有真正去见法。当你体悟到法,这时候你是真的身心柔软,一方面身心柔软才能够入无常法流;当你入无常法流的当下,事实上是来到忘我的世界,此时“身见”都放掉了,放下啦!所以,假如证初果稳定,“身见结”就会破除。
“入流而无所入”,所谓“无所入”,请各位把自己想像成一条海中的鱼,本来就是事实啦!但是因为大家不容易体会到,现在要做一个比喻、拟似的境界,再去体悟、就可以了解:就好像海中的一条鱼,海就是整个法界,海中的这一条鱼,你是要找大海在哪里,而大海在哪里呢?涅槃彼岸在哪里呢?你在找大海在哪里,因为你一出生,就跟大海是一体,因为你是跟它一体,因此这一条鱼不知道自己在大海里面。佛陀了悟到这些,原来众生所要找的大海,原来你就在里面,只是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被“自我”的金钟罩封闭住而已。所以,协助你这一条鱼打开金钟罩,然后溶入大海里面,让它体会到:“喔!原来海阔天空、解脱自在”此时那一条鱼会说“喔!我开悟了,我得道了,我溶入大海啦!”但是“入流而无所入”我们可以权说你溶入大海,但是“无所入”,因为你本来就在里面。
当你有正确闻思,然后实修实证,溶入无常法流,你本来就在法界的流体、流动里面,只是以前因为敏觉度不够、无明嘛!然后用金钟罩封闭起来,没有觉察到而已,今天当你体会到无常法流之时,哇!真的就是跟法界一起脉动,这时候我们说“耶!你入流”,但是你知道这本来就是存在的事实,就会知道“入流而无所入”。
为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沱洹”呢?所谓“不入”就是不会黏著、不会执著,一般众生在没有修行以前,一般人在滚滚红尘里面,你的“六根”与“六尘”,“六根”就是我们的身心,“六尘”就是外面所有的境界,每天历缘所接触的各种境界,都叫作“六尘”,一般众生在 “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都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被境界牵著走,你就“住 ”在那里、黏著在那里,这里所讲的“不入”,就是透过修行之后,来到跟境界是有距离的,不会被境界牵著鼻子走。为什么能够来到这样的功夫呢?一般众生被境界牵著走,当你每天醒来之后,就在行住坐卧,在做这一些事情,现在假设在家里做家事,你的耳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们都随时开放的,随时在接受讯息。
比如当你把早餐准备好了,然后端到餐桌上,先生却责骂你今天多睡了三十分钟,“这么慢准备,我会迟到耶!会被扣薪水耶!你为什么睡得这么晚?!这么偷懒,你去听什么法!听得那么晚,还这么晚起床……”他这样骂你,结果你的“耳根 ”听到这些,本来昨天晚上听闻空海所讲的法满法喜,做梦都还在回想那些法味很高兴!结果早上睡过头啦!起来还是满高兴,因为法喜还在,但是一被你先生责骂,就破功了!你的耳根去听到不可意的声音,结果一颗心就被境界拉去了,从原来很快乐的境界,然后就被不可意的境界,把你系缚住、绑住了。所以,你吃那一餐饭会吃得闷闷不乐,认为“我这么用功在听闻法,你没有给我鼓励,也没有弄早餐给我吃,我都没有责怪你了,我只是慢一点,你就在发牢骚、抱怨……”当先生去上班之后,你整天就会觉得“气死我了!… …”这样值得吗?你的心境很难快乐,结果在那里苦啊!苦啊!……
后来又觉得“不跟他计较啦!还是听听空海的录音带、VCD比较好啦!”于是播放来看,慢慢听闻他所讲的课程内容,又开始微笑啦!当空海VCD声音进来,你的身、你的心呢?又跟著转变了。所以,我们的心都是随著「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产生“六识”,“六识”就是我们每天的心理变化,随著「六根”与“六尘 ”接触之后,所攀牵的缘,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反应。听到好的,我们就很快乐;听到不好的,我们就很沮丧、很生气… …,我们的心就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早晚课时,你都是在诵【金刚经】,常常诵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当经本一合起、放下,别人一句不可意境过来,你马上就生气,这样就是黏著了!又被境界拉去了!你又“住”在那里,一般众生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
如果具有证初果证量的人,因为他会经过要溶入“空”里面的过程,来到“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禅修的过程也是由点、线、面,慢慢扩大到“空”,原本还没有修行、还没有闻法以前,你是“鸡仔肠、鸟仔肚 ”,心量是很狭窄的,不知道自己的框框很多,要符合你的要求范围框框,通常是很狭窄、框限很多,就像在篮球场,如果不限制投球的篮框,随便投都很高兴、很快乐,只要达到运动的效果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规定投进框框才算?!结果让我运动了满头大汗,却又常常是投不进去,因为投十个篮球却才投进一球;我做十件事情,才有一件符合你的意思,这样很累啊!因为你的框框很小,如果不要有框框,我随便投,你都高兴、都欣赏、都快乐,多好!这样你快乐、我也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嗔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满意?因为我们拿著框框要规定别人,“来!你要把篮球投进框框里面,你所做的要符合我的意思……”我们都是这样,当你的框框越狭窄,别人就越不容易满足你的所需、满足你的欲求,因此别人很苦、你也很苦。今天你愿意把框框慢慢拆除,心量愿意慢慢的扩大、扩大,你的心量越宽大,贪、嗔自然会渐渐减少,于是你的包容量就会越来越大。当你有正确的闻思,又实际体会到我们心量逐渐的扩大、扩大,从修行的一个点、线、面、空,当你体悟到“空”的奥妙, “空”的伟大,“空”不断在跟我们叙说真理实相,“空”所展现出来的特征、特性,这时候你的心量就会来到与“空”相应,你会见贤思齐,体悟到大自然的法界大师太伟大、太奥妙了,他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而且是以身作则。
无边无际的虚空,包容众生一切的贪、嗔、痴,包容各种宗教宗派之间的见诤、我慢,你能不能有这样的胸襟?如果能够来到这样的胸襟,就会来到 “入空戏论灭”、“入空见诤灭”。一个人的修行越来越高,心境越来越提升,心量就会不断的扩大。不错!通常在禅修时期,境界都是很好、很容易扩大,但是当你回到滚滚红尘,就没办法维持像在禅修期间的心灵品质,但是一定会比你在还没禅修之前要大很多,会有更宽大的胸襟来善待家人、善待亲戚朋友、善待同事,因为你的肚量比较大,比较有“空”啦!当你遇到各种不可意境,就有距离处理这件事情,别人骂你一句话,以前是依著你的习性,马上骂回去、马上起嗔,现在呢?不会啦!因为你有“空”啦!可以包容众生。当你有 “空”可以包容众生的贪、嗔、痴,就不会被众生的境界牵引著走,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叫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不入”不可意境的“声尘”,其他的以此推理。
不错!现场有很多人都在点头,也有很多人在微笑,由于【金刚经】是实修实证的境界,没有来到这样的境界,真的不容易体悟,不要停留在语言名相上,也不是说“喔!我诵经扣、扣、扣、扣、扣”然后念过就算了,“我是读大乘的【金刚经】,我是大乘人喔!… …”不是这样啦!真正要把心量打开、扩展,当你证到初果,心量就已经很宽大、很宽大,其他的大家可以依此类推。
证到二果的人,也不会说“我得到“斯陀含果”,我证到二果……”而是贪、嗔、痴渐渐的淡薄,只要证到初果之后,很自然就会往解脱道、往究竟法、往究竟彼岸一直迈进,当你的心量打开,会发现:喔!真的!以前的爱计较,实在让自己受苦,也让别人受苦。当你的心量扩展,具有宽广的度量,常常面带微笑,你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当你具有这样的体会,还会退回去以前的心量狭窄吗?渐渐会来到“不退转位”,不是去订制一个莲花座,坐在上面说这个位置是你订的,别人不可以来坐,叫作你的位子。“不退转位”就是真正亲证到法、真正亲证无常,到哪里都可以体证无常,不会说:“耶!我昨天有体证到无常,但是今天忘了! ”有的人会担心自己现在这样修、修……,“当我临命终之时,不晓得自己能不能把握呢? ”你每天过得很有把握、很快乐,当你死的时候也会很快乐啦!你每天过得很潇洒自在,当你死的时候也是很潇洒自在啦!你每天过得担忧、很担心,愁眉苦脸、怕东怕西,当你死的时候也会很恐慌。因此,真正的生命就只有在当下、现在,如何让我们真正快乐、开心、自在?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世间,这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一点能够掌握,它就具足永恒啊!含意很深!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