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有壞,好處是多少有把佛陀所講的重點精華集中,壞處是衆生被經典、語言、文字、名相卡住了,大家就成爲“佛學專家”、“辯論專家”,于是一直在見诤不斷,迷著、也死在抽象的名相。在死的文字上面,我們看不到實相,才會有見诤,看不到實相、沒有實證,才會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己優人劣,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所謂 “入空戲論滅”,真正大慈大悲憫衆生,真正到達“無诤”的世界。所以,佛陀所說的法“皆不可取”,不要以有限的觀念,然後執取、抓取名相。“不可說”本來真理實相就是不可說、也不必說,然而勉強說了,就不要執著在名相上面,要去看到不可言說的真理實相。
“非法,非非法”跟你宣講無常法印、叁法印,不要到刻印章的商店裏面去刻叁個印章,一個是無常法印,一個是無我法印,然後蓋這個、蓋這個、蓋這個……,炫耀自己懂得無常法印,“我的無常法印比你的還大啊!… …”拜托啦!所講的這些法則,不要把它變成很死板,想要看到真理實相,超越二元對立的語言名相,要體悟到“非法非非法”,不要執著實有,也不要落入斷滅空、斷滅論。
“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一句話又很深奧,但是我現在已經口渴了,需要向世間乞討甘露水來喝,無我啊!不是我能。當我們能夠喝到一些甘露水,就是心存感恩。“一切賢聖”大徹大悟的人,不是一般世間人所界定的聖人、賢人,是指真正大徹大悟、有智慧的人,因爲一般衆生所界定的聖、賢,如果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還沒有來到大徹大悟的人,“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都體證到究竟法,體悟到真理實相,都體證到所謂無所得、無修、無證。真正大徹大悟的人,都來到“無爲法”的世界,因此“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他們所體悟的終極核心內容是相同的,但是讓耶稣以中國話講述,他就不會講啊!他還是以他當時的語言在宣講,佛陀還是以佛陀的巴利語在講,老子還是用當時的中國話在講,空海還是用現在的語言在講,因此語言上就有差別。
雖然每個人體悟到相同的終極核心,但是跟衆生诠釋、解析、解釋之時,每個人的偏重會有所不同,每個人所用的語言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所用的名稱、表達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會有所差別。每個人所指導的善巧方便會有所不同,不管這些方便法有何不同,他們所體悟的終極核心都是相同,證量都是來到無我、無私的世界,他們是來到無爲法的世界,無所得、無修、無證的世界。然而,爲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因爲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跟個人成長所在的語言文化背景有關,你會用當地人所能夠了解的語言來講,會用當時代背景的人所能夠了解的溝通方式跟衆生溝通。如果你執著在語言名相上面,就會認爲“耶稣所講的 “上帝”與老子所講的“道”是不一樣,那是基督教的“上帝”,那是老子所講的 “道”,跟那個無關,我們是“道”……”然後,佛教徒呢?
又會跟基督教徒起見诤、起沖突,佛教徒就認爲:“我們佛陀是否定上帝的,佛陀是無神論,佛陀講的才是究竟的、才是最高的,你們是還在拜偶像啦!……”基督教呢?就會認爲:“看到佛教的展現,你們是迷信啦!還是多神信仰啊!你們還否定上帝,你們無神論,你們是大我慢啦!我們真正有體會到上帝,上帝會加持我們、保佑我們,要信奉我們的上帝,才會得到永生啦!… …”結果宗教與宗教之間,就是見诤不斷,鴻溝更是不容易超越,主要都是卡在衆生對語言名相的執著。真正的耶稣、佛陀與老子他們,絕對不會有爭執的,而是不了解的那些教徒、信徒在爭執。耶稣所講的“上帝”與現在的基督教徒或是天主教徒他們所了解的 “上帝”,是有差距的、是不一樣的。耶稣講的是實相,一般教徒所理解的,是信仰、觀念、理念中的“上帝 ”;耶稣所講的是實相,就像佛陀講說“空”、法界,佛陀是在诠釋實相,但是佛教徒把“空” 落入在空性、性空,這個空、什麼空、什麼空……,把無常、法界落入語言名相裏面鑽研,又看不到實相。
老子所講的“道”,本來只對法界實相的一個敘述,但是那些修道的人躲在深山裏面,然後就一直要修… …,在膜拜胡子長長、頭發白白的,穿著道袍的,要去膜拜仙人、要去求道,修到有一天說:“我得道啦!”結果拿著一支“蚊甩仔”,因爲在山中蚊子多嘛!本來是在山中蚊子多,要趕蚊子、趕蒼蠅,結果後來竟然形成是權棒,拿著一支趕蚊子的 “甩仔”出來說:“我得道了!”衆生不曉得“道”的內容,結果當然修、修到最後,自認爲說“他得道了!”事實上,你所講的“道”,所認爲的“得道”,跟老子所講的“道”,是差了十萬八千裏,只要還有“我慢”,就表示尚未真正了悟真理實相。如果真正了悟真理實相,則“佛佛道同”,他們所用的語言、名相、诠釋方式會不同,都是在破除我們對語言名相的執著,提醒我們不要一直在二元對立的空間裏面,在那裏鑽研、在那裏打架,在那裏诤辯。真正看到實相,就會來到“無诤”,然而要看到實相,就要不斷的提升心境。心靈要成長、心靈要淨化,有一天就能夠了悟真理實相,所謂入空戲論滅、無诤,而且會展現出大慈大悲。
依法出生 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個人用叁千大千世界的財寶去布施,這樣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就回答:真的是很多。爲什麼很多呢?因爲這樣的布施,並沒有執著布施的功德,沒有貪著功德,這樣的布施反而得到更多的福德。佛陀當然是要勉勵大家,如果有人能夠對這一部經受持全部,甚至只有四句偈,能夠受持全部或是只有部分,然後爲他人講解,就是法布施,比你用全部的所有財産去布施所得的福德都還更多,要知道這一部經的重要。以下就要強調這一部經的重要,“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有的覺悟者、大徹大悟者,“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以上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究竟法、第一義谛……“皆從此經出”在強調這部經的重要。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如果沒有正確解讀,容易形成本末顛倒,不容易理解,假如從文字上的每一個字去解讀、去解開,所得的結論是錯誤的,從經文上變成先有【金剛經】、才有佛,然後才有法。那些佛所講“無上正等正覺”的那些法,“皆從此經出”,如果依文解字而本末顛倒,認爲“經文就是這樣寫啊!”當你來到實修實證,就會發現這樣的說法與表達方式是有問題,這一段內容是要強調這一部經的重要,空海沒有否認這一部經的重要,但是這樣的說法很容易産生顛倒。要了解:是先有釋迦牟尼佛,還是先有【金剛經】?當然是先有釋迦牟尼佛的大徹大悟,然後再講經說法,後人再記錄下來,曆史、事實上是這樣嘛!不是說佛陀在以前就拿著一部【金剛經】宣說、講經說法,不是這樣啊!事實上,是先有釋迦牟尼佛,然後他講經說法,何況佛陀本身並沒有寫書,是後來的人再加以編輯出來,我們要了解先後次序。
佛陀以前在講經說法,並沒有講說是他的老師給他一本【金剛經】,然後照本宣科,不是這樣啊!佛陀講經說法是依據什麼呢?是依據法界的真理實相、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佛陀是如實觀,觀察到這些實相之後,把它敘述出來,因此是有先後次序,不是先有佛陀的講經說法,然後才有這些真理實相,先後次序要弄清楚,是先有法界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不管佛陀有沒有出生,不管佛陀有沒有講經說法,真理實相是法界常住、永遠存在,只要宇宙存在,真理實相就是如此在運轉,不管佛陀有沒有出生。所以,是真理實相在先,它本來就存在。佛陀出生之後,因爲他的智慧滿高、領悟力滿高、觀察力很深,看到衆生所看不到的這些真理實相之後,佛陀“自覺此法”,然後“爲諸衆生演說”,因此才講經說法,後人根據佛陀所講的,然後才編輯出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先後的次序。
佛陀所有的講經說法,也有講述方便法,告訴大家如何透過一些有爲法、一些技巧,體悟到那些真理實相,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方便法、都是一些藥物,協助你把心靜下來之後,目的就是要去了悟真理實相,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糟糕!跟你講述一些方便法,結果就在方便法上面一直爭論,在那裏一直爭吵,又是本末顛倒,沒有去透過方便法,而看到真理實相,結果變成是爲了修行而修行,以修行爲目的,而不是以了悟真理實相爲目的,大家的觀念要厘清。很多人變成是爲了修行而修行,爲了讓人家認爲我是聖人,我是修行人而修行,以修行爲目的,這是錯誤的導向。佛陀是要協助我們了悟真理實相,告訴你們一些修行方法,只是協助你透過一些方便法,把心安靜下來之後,然後去了悟真理實相,因此佛陀整個講經說法的過程,有講述方便法,讓你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 ”,體悟第一義谛,體悟真理實相,才能夠遠離顛倒夢想,目的以及先後次序要先弄清楚。
所以,真正法的核心,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開發般若智慧的核心,了悟真理實相,整個佛法的核心是在“叁法印”,“四聖谛”是一個過渡時期,讓你有次第的逐步上來,要來到涅槃寂靜、解脫自在,到達苦、集、滅、道的消失,一定是要體證“叁法印 ”。佛陀所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是“叁法印”,就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我們身心內外的這些實相,修行沒有來到這裏,都還在門外繞,都是在門外漢啊!
“皆從此經出”佛陀所講的精髓、精華,法的核心、最精髓的,是集中在這一部經,以後的人要體悟到真理實相,跟這裏所講的會有所印證。以後當你所體會到的,會跟這裏有所相應,就如同說你的智慧、你所體悟到的,也是從這裏流出去,要正確解讀經文裏面的意思,才不會錯誤,不要一直奉著【金剛經】,然後在文字堆裏面推敲,但是卻看不到真理實相,因此觀念要厘清,事情就好辦了!你就很有希望了。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衆生把佛教、佛法抓得很緊,抓得很死,當你自認爲是忠實的佛教徒,只要別人批評佛教,別人不是我所信奉的經典,就認爲別人是外道、是邪魔,一定要拿著「如是我聞”某某經,才叫作佛法,才叫作佛說,這一種觀念知見是不正確的。佛陀就叮咛“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怎麼理解呢?在“阿含解脫道”課程中有講:佛法,不是佛教所專有, “佛法”的名稱,是後人把“佛”與“法”聯合起來。事實上,“佛 ”不要從文字上面去解讀,是要從意義上面去了解,“佛”本來就是“佛陀”,一位覺悟者了悟宇宙真理實相,然後敘述出來的大自然法則,歸納出大自然運轉法則,以方便衆生循著途徑,然後去觀察到。
佛陀所講的這些法則,都是如實敘述宇宙的真理實相。覺悟、了悟實理實相、了悟大自然運轉法則之人,他們把它歸納、宣講出來,你不能貼上變成是佛教所專有 ……。其實這些佛法哪裏是佛教所專有,難道別人就不能夠發現此事實嗎?難道別人就不能夠去體證此事實嗎?一定要在佛教的框框裏面,在胸前與背後都貼上大大的“佛”字,才代表你是佛教徒嗎?才代表你所講的才叫作“佛法”嗎?不是啦!真理實相是永遠都存在,而且遍一切處。佛陀在印度之時,可以體悟到這些真理實相,老子在中國地區一樣觀察到這些真理實相,一樣可以講出這些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雖然他們所用的語言會有所出入,如果你了悟他們所講的實相,就知道完全都是相同,他們所指的方向都是完全相同。因此佛陀這裏跟我們交代,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落入語言名相上,你要看到真理實相,貼上一個佛法的標簽,也是一種方便說、一種權說。
大家要用心慢慢去體會,現在所講的進度、深度,就像是在中鼎班延續再深入的水平,再往上、往前在推,我把大家都當作“天才”,你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大家要用心聆聽、體會。爲什麼“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因爲你頭腦、你概念中,所理解的佛法,一定是透過語言與文字、名相,但是真理不是語言、不是名相,它是實相,因此當我告訴你們說:“喔!這就叫作無常法印 ……”所謂的“無常法印”,不要去抓個語言名相,然後推敲語言“無常 ”是什麼,而是要去感受實際的存在,“佛法即非佛法”不用在語言名相上去找佛法,你要超越這些、看到實相。因此,佛法不是佛教所專有,也不是說他沒有自我標榜是佛教徒,所講的就不是佛法、就不是真理,不能用這樣來區分,只要人家講的是真的、是如實的,敘述法界、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就是真正的佛法。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