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較好,人家那邊比較多、比較高……”變成以拉人頭來較量,都是不正確。再者,你有這一種“我接引多少人,我度化多少人……”的心態,然後計算“我的成績多少,我的弟子有多少… …”都是不正確的心態,因爲裏面會有我是、我能、我慢,應該具備怎麼樣的心態呢?大慈大悲的大願力要去度化衆生,如果沒有真正做到,後面這些就免談啊!你只是在發空願、空口說白話而已。你是真正具有一種願力,而且是真正去做了,然後又沒有得失心態,沒有“我度化多少,我能夠度化多少人,我攝衆多少人,我的門下有多少人……”都沒有這些心態,這是何等崇高!但是,很不容易做到。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者,即非菩薩”如果還執著「我相”,“看我多厲害啊!我多麼有名!我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我攝化衆生的能力很強……”“我相”都出來了,“我慢”都在裏面,就是有“我相”,“喔!我今天度了很多人,我今年的成績很好 ……”就是“人相”,自認爲度了很多人;有“衆生相”覺得自己度化了很多衆生,你比別人高、比別人厲害,都是“衆生相”。“壽者相”就是時間相、生命相,在 “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課程裏面有講到,要來到沒有“壽者相”,如果還具有這四種相“即非菩薩”,如果要這樣定義,誰有資格稱爲“菩薩”呢?真正做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才可以稱爲“菩薩”。佛陀說:如果沒有做到這四個條件,就沒有資格稱爲“菩薩”。
真正有資格被稱爲“菩薩”的,證到叁果的人都還做不到,雖然可以成爲赫赫有名的宗教大師,但是裏面還是有“我慢 ”,裏面還是有聖人偶像、聖人形象,你不是“無人相、無我相”,依照這裏所定義的高標准來講,真正能夠成爲菩薩的,只有四果阿羅漢。因爲真正要做到沒有這四種相的人,必須要來到“無我”。真正體證“無我”的人,只有阿羅漢;證到叁果的人,可以斷除前面的種種結,但是還做不到後面的“五上分結”,叁果的人可以理解“無我 ”,但是還沒辦法真正做到“無我”。真正要做到“無我”,就是要把十個結後面的 “五上分結”,真正全部的超越、斷除,十個結全部都解開、全部斷盡,“無明”全部破除,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如果還有這些相,就不能稱爲“菩薩”。
妙行無住 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佛陀說整個宇宙虛空,就是佛教裏面所講的天文知識,“虛空不可思量”法界、宇宙無邊無際,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經提出這些觀念了,天文學家近一、二十年來,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才證實這方面,宇宙無邊無際啊!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前面是“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破除 “人我相”,然而對于法執方面同樣不容易破除,于是佛陀勉勵大家對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不要執著各種現象、各種法門,對于各種法來到“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要執著外表形象, “不住聲、香、味、觸、法”是指心靈感受方面,不要執著外表、外相,也不要執著心靈的感受,來到無我相、無我、無我所,意即 “叁輪體空”的布施。對于法方面還是一樣不可執著,要來到實相。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爲什麼呢?如果能夠“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正“叁輪體空”的布施,所做的福德是“不可思量”,就像虛空無邊無際,無法衡量的廣大無邊,後面兩段是在形容虛空的無量無邊,非常廣大!做到“叁輪體空”的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虛空無量無邊,這是一個形容詞,佛陀希望大家“無住相布施”,意即“叁輪體空”的布施,這樣的功德就會無量無邊。“菩薩但應如所教而住”應該像我教導你們的“叁輪體空”去布施。但是,又有一個問題來了,佛陀說要“叁輪體空 ”的布施,功德無量!如果我們做什麼事情,又強調自己是“叁輪體空”的做,是“無人相”、 “無我相”,一直貪著無量無邊的功德,去實行“叁輪體空”的布施,這時候的“叁輪體空 ”,又變成是“叁輪不空”,又在貪著殊勝廣大無邊的功德,又在較量啊!
人家說“有相的布施”是功德很有限,而自認爲是“無相的布施”,功德才很高啊!因此就強調自己是 “無相布施”、“無相念佛”,“我是無相……、我是無相 ……”所謂“無相”是要真正做出來,真正用你的證量展現出來,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刻意要去塑造“無相”,這樣是有爲法、有造作,因此“叁輪體空”不是用訓練出來的,而是真正這樣去做、這樣去做到。佛陀說“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也說不要住于色相,不要住于聲、香、味、觸、法,有人會說 “這些我懂啊!我知道、我聽過啦!空海也講過啦!但是我要怎麼樣才能做到,真正來到“無我”的世界?怎麼真正做到 “叁輪體空”?怎麼真正做到“無所住又能生其心”?……”。
【金剛經】是宣講一個大原則、大方向,應該這樣、應該這樣做,至于細則的具體怎麼做到呢?請看《阿含解脫道次第》系列課程(哈哈!)這也是事實喔!修行的次第、步驟,在《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中,都已經整理出來了,當你一步一腳印去做,就能夠體證到後面的“涅槃、無爲、空”;如果沒有很認真去做,無法真正來到“無我”的世界,十個結、我慢、貪嗔癡,一定要斷除盡淨。如何斷除呢?“四念處 ”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理實見 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真的是非常深!
正信希有 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當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可以身相見如來嗎?”須菩提就回答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爲什麼呢?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陀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爲什麼不能從“身相得見如來”?第一,一位真正有內涵、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不空虛,內心是很安祥、很快樂、很自在,不需多余的外表裝扮、掩飾,物質方面的欲望都很淡薄,因此他的外相、外表看起來,反而是樸實無華,有時候像是“一元槌槌”(鄉土樸實),外表看起來不會有什麼特殊,不會以亮麗的外表來吸引你,除非你也有相同的內涵、智慧,或是類似內涵、智慧的一個真人。
一般著重亮麗外表、外相莊嚴的人,是在告訴你:他的內心是空虛的,因此需要外表的裝扮讓他有所依、裝扮身心。因此,越著重外表、外相的人,表示他的內心越空虛,智慧沒有開發,也不知道究竟歸依處在哪裏,必須透過一些外表裝飾,減低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由于一般衆生也是處在如此的世界,沒有到達解脫自在,內心還是很苦、還是不安,多少會著重一些外表、外相,因此就會以外相取人,變成是錯誤的評估,于是就會去找不正確的善知識,做錯誤的評估,然後自己卻不知道。佛陀就叮咛我們:不可從外相來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不可從外相來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
如果一個人從外表、外相方面,讓你一看就覺得很莊嚴、很有修行,表示這個人的境界、功夫都還很差,除非你也能夠反璞歸真,才能夠看到“真人 ”。能夠反璞歸真,心靈頻率來到樸實、無華,就會跟“真人”相逢。所以,佛陀叮咛我們不要從外表、外相來看,否則你的論斷往往都是錯誤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面有提到“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爲什麼呢?只要貪、嗔、癡還沒有止息之前,都是從“自我”出發去界定,“自我”是有好惡、是非、好壞… …的標准,都是從“自我”的好惡標准出發去界定,所界定出來的就不是實相,就不是“如實觀 ”,很多的偏頗、很多的偏差,但是你卻不知道,因此你會不知不覺、也不以爲然,結果被“自我”的意識所欺騙而不知道。
爲什麼修行、解脫之路,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知見?我們常常是錯誤的觀念知見,卻被這些知見所誤導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們:不要從外表、外相來衡量,因爲那是很膚淺的判斷。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呢?什麼叫作“相”?什麼叫作“取相”?就像我們拿著照相機,覺得風景很不錯,然後camera開關一按,拍下一張相片,把這個相、風景取下來,就可以沖洗,“喔!我可以欣賞風景,拍下一張相…… ”我們的大腦、眼睛,是最精密、最高級的照相機,它隨時都在拍像,所拍出來的相片,很多就儲存在腦海、記憶裏面。當你看到一個很喜歡的景象,就多拍攝一些,然後在腦海裏面,又會回憶、又會回想,但是一般照相機所拍攝出來的,十臺照像機的同一個角度拍攝建築物,沖洗出來的照片是大同小異,但是人的“照相機”是很奧妙的,一百個人拍攝同一個景色,所洗出來的無形相片都不一樣。一般人以這一部照相機去拍攝,加上很多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扭曲、去投射,因此所拍攝出來的相,與實相方面是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你不知道,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所取下來的相,與實相是有差距的,你所取到的相不是實相,是你腦海中虛妄的幻相,這是第一個意義。
有關于主體、主觀方面,你所取的相與實際的相是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是一個虛妄的相,是“自我”投射的一個相,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再者,以實際的實相方面來講,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生滅變化,拍攝下這個相之後,下一分鍾已經是變異了,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在空中飄動的雲,這一分鍾拍攝下來雲的現象,下一分鍾再拍攝,雲的位置在移動,形狀、質量都在變化。當你取了一個相之後,結果衆生就停留在那個相上面,就已經固定不變了,但是實際的實相呢?卻是刹那一直在生滅變化,結果你所捕捉的相是過去的一個相,跟實相已經是不同步了,已經有落差了,結果你所捕抓的相,還是一個幻相。
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否定存在,不要認爲“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一切都空無、都沒有……”沒有?你在牆壁這裏撞撞看,看會不會痛啊?這一句話並沒有否定實相的存在,沒有否定現象界的存在,只是告訴大家:客觀的現象是不斷在生滅變化,你不可以固定取一個相,然後固定不變,這是與實相有落差的。其次提醒你的,就在取這個相的當下,你都有加上個人的主觀意識在染汙、在扭曲,與實相是有相當大的落差,但是你自己卻不知道。當你了解之後,對很多相、人我是非的判斷,就會以比較超然、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不會像以前那麼主觀、那麼武斷,你的判斷就會越來越正確。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能夠看到:當我看到這個相,它是前一分鍾、後一分鍾,這些相都是不斷在變化、變化、變化,哇!你就漸漸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懂得什麼叫作“如來”。如果你看到一朵雲在那裏飄、飄……,前一分鍾、後一分鍾,不斷在質、量都一直變化,外相也在變化,哇!當你溶入當下一直去看、去看,看到後來,佛陀會在雲端跟你微笑,就看到“如來 ”。我所講的“佛陀”,不要又變成一個釋迦牟尼佛的相,不要都停留在頭腦的理解力,又變成一個相在那裏,不是這樣!而是你要去理解,真正看懂這一朵雲在跟你講經說法,就會與佛陀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相應,你就會會心微笑,看到佛陀的手指所跟我們指的這些真理實相,你的心就會跟佛陀相應,就好像看到“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如來”,剛才是一個代名詞,現在我們把它變爲一個形容,如果能夠看到所有相都是不斷在生滅變化,哇!就能夠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且你的心在很甯靜的情況之下,你有這一種定力、心靈很清淨的品質,來觀看這些萬事萬物,沒有帶著主觀的意識,能夠如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去看到這些實相,叫作“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謂“諸相非相”,所有你看到的現象,包括一個人、一朵花、一棵樹,或是一輛汽車……,都是一個相的存在,要去看到這些“相”是由“非相”所組合而成,“非相”就是“X是由非X所組合而成”,如果能夠看到:喔!這一朵花是由不是花的因緣條件聚合組合而成,就能夠看到所謂“緣起法”。【阿含經】一樣提到“若見緣起,則見如來”,如果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就能夠去看到:哇!它背後的緣起甚深,你會對法界贊歎,你會臣服法界,你的“我慢”會消失,會成爲一個“真人 ”,意即這裏所講的“如來”。
體證“叁法印”,一定要先徹證“無常法印”,大家具有聞思基礎,慢慢體會到整個法界都是一直在無常流動、生滅變化,就能夠體證“無常法印”,體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叫做“諸相非相 ”。體悟了“無常法印”,還要體悟“緣起法”,有這兩個法印基礎,才能夠徹證 “無我”、真正做到“無我”,當這叁個法印具足,才能夠真正體悟到,而且做到“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不是死板板的,生命是流動的,它是很活潑、很生動的,有的人認爲要打坐、入深定,才叫作 “入涅槃”,這是錯誤的解讀,是沒有真正了解到“涅槃寂靜”。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