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P5

  ..续本文上一页较好,人家那边比较多、比较高……”变成以拉人头来较量,都是不正确。再者,你有这一种“我接引多少人,我度化多少人……”的心态,然后计算“我的成绩多少,我的弟子有多少… …”都是不正确的心态,因为里面会有我是、我能、我慢,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呢?大慈大悲的大愿力要去度化众生,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后面这些就免谈啊!你只是在发空愿、空口说白话而已。你是真正具有一种愿力,而且是真正去做了,然后又没有得失心态,没有“我度化多少,我能够度化多少人,我摄众多少人,我的门下有多少人……”都没有这些心态,这是何等崇高!但是,很不容易做到。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即非菩萨”如果还执著「我相”,“看我多厉害啊!我多么有名!我口若悬河、辩才无碍,我摄化众生的能力很强……”“我相”都出来了,“我慢”都在里面,就是有“我相”,“喔!我今天度了很多人,我今年的成绩很好 ……”就是“人相”,自认为度了很多人;有“众生相”觉得自己度化了很多众生,你比别人高、比别人厉害,都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生命相,在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课程里面有讲到,要来到没有“寿者相”,如果还具有这四种相“即非菩萨”,如果要这样定义,谁有资格称为“菩萨”呢?真正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才可以称为“菩萨”。佛陀说:如果没有做到这四个条件,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真正有资格被称为“菩萨”的,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做不到,虽然可以成为赫赫有名的宗教大师,但是里面还是有“我慢 ”,里面还是有圣人偶像、圣人形象,你不是“无人相、无我相”,依照这里所定义的高标准来讲,真正能够成为菩萨的,只有四果阿罗汉。因为真正要做到没有这四种相的人,必须要来到“无我”。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只有阿罗汉;证到三果的人,可以断除前面的种种结,但是还做不到后面的“五上分结”,三果的人可以理解“无我 ”,但是还没办法真正做到“无我”。真正要做到“无我”,就是要把十个结后面的 “五上分结”,真正全部的超越、断除,十个结全部都解开、全部断尽,“无明”全部破除,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如果还有这些相,就不能称为“菩萨”。

  妙行无住 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佛陀说整个宇宙虚空,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天文知识,“虚空不可思量”法界、宇宙无边无际,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这些观念了,天文学家近一、二十年来,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才证实这方面,宇宙无边无际啊!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前面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 “人我相”,然而对于法执方面同样不容易破除,于是佛陀勉励大家对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要执著各种现象、各种法门,对于各种法来到“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要执著外表形象, “不住声、香、味、触、法”是指心灵感受方面,不要执著外表、外相,也不要执著心灵的感受,来到无我相、无我、无我所,意即 “三轮体空”的布施。对于法方面还是一样不可执著,要来到实相。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如果能够“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正“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做的福德是“不可思量”,就像虚空无边无际,无法衡量的广大无边,后面两段是在形容虚空的无量无边,非常广大!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虚空无量无边,这是一个形容词,佛陀希望大家“无住相布施”,意即“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功德就会无量无边。“菩萨但应如所教而住”应该像我教导你们的“三轮体空”去布施。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来了,佛陀说要“三轮体空 ”的布施,功德无量!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又强调自己是“三轮体空”的做,是“无人相”、 “无我相”,一直贪著无量无边的功德,去实行“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时候的“三轮体空 ”,又变成是“三轮不空”,又在贪著殊胜广大无边的功德,又在较量啊!

  人家说“有相的布施”是功德很有限,而自认为是“无相的布施”,功德才很高啊!因此就强调自己是 “无相布施”、“无相念佛”,“我是无相……、我是无相 ……”所谓“无相”是要真正做出来,真正用你的证量展现出来,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刻意要去塑造“无相”,这样是有为法、有造作,因此“三轮体空”不是用训练出来的,而是真正这样去做、这样去做到。佛陀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说不要住于色相,不要住于声、香、味、触、法,有人会说 “这些我懂啊!我知道、我听过啦!空海也讲过啦!但是我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怎么真正做到 “三轮体空”?怎么真正做到“无所住又能生其心”?……”。

  【金刚经】是宣讲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做,至于细则的具体怎么做到呢?请看《阿含解脱道次第》系列课程(哈哈!)这也是事实喔!修行的次第、步骤,在《阿含解脱道次第》课程中,都已经整理出来了,当你一步一脚印去做,就能够体证到后面的“涅槃、无为、空”;如果没有很认真去做,无法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十个结、我慢、贪嗔痴,一定要断除尽净。如何断除呢?“四念处 ”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理实见 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真的是非常深!

  正信希有 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当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为什么呢?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陀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什么不能从“身相得见如来”?第一,一位真正有内涵、有智慧的人,他的内心不空虚,内心是很安祥、很快乐、很自在,不需多余的外表装扮、掩饰,物质方面的欲望都很淡薄,因此他的外相、外表看起来,反而是朴实无华,有时候像是“一元槌槌”(乡土朴实),外表看起来不会有什么特殊,不会以亮丽的外表来吸引你,除非你也有相同的内涵、智慧,或是类似内涵、智慧的一个真人。

  一般著重亮丽外表、外相庄严的人,是在告诉你:他的内心是空虚的,因此需要外表的装扮让他有所依、装扮身心。因此,越著重外表、外相的人,表示他的内心越空虚,智慧没有开发,也不知道究竟归依处在哪里,必须透过一些外表装饰,减低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由于一般众生也是处在如此的世界,没有到达解脱自在,内心还是很苦、还是不安,多少会著重一些外表、外相,因此就会以外相取人,变成是错误的评估,于是就会去找不正确的善知识,做错误的评估,然后自己却不知道。佛陀就叮咛我们: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智慧,不可从外相来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

  如果一个人从外表、外相方面,让你一看就觉得很庄严、很有修行,表示这个人的境界、功夫都还很差,除非你也能够反璞归真,才能够看到“真人 ”。能够反璞归真,心灵频率来到朴实、无华,就会跟“真人”相逢。所以,佛陀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看,否则你的论断往往都是错误的,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提到“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为什么呢?只要贪、嗔、痴还没有止息之前,都是从“自我”出发去界定,“自我”是有好恶、是非、好坏… …的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出发去界定,所界定出来的就不是实相,就不是“如实观 ”,很多的偏颇、很多的偏差,但是你却不知道,因此你会不知不觉、也不以为然,结果被“自我”的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

  为什么修行、解脱之路,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我们常常是错误的观念知见,却被这些知见所误导而不知道,因此佛陀就叮咛我们:不要从外表、外相来衡量,因为那是很肤浅的判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呢?什么叫作“相”?什么叫作“取相”?就像我们拿著照相机,觉得风景很不错,然后camera开关一按,拍下一张相片,把这个相、风景取下来,就可以冲洗,“喔!我可以欣赏风景,拍下一张相…… ”我们的大脑、眼睛,是最精密、最高级的照相机,它随时都在拍像,所拍出来的相片,很多就储存在脑海、记忆里面。当你看到一个很喜欢的景象,就多拍摄一些,然后在脑海里面,又会回忆、又会回想,但是一般照相机所拍摄出来的,十台照像机的同一个角度拍摄建筑物,冲洗出来的照片是大同小异,但是人的“照相机”是很奥妙的,一百个人拍摄同一个景色,所洗出来的无形相片都不一样。一般人以这一部照相机去拍摄,加上很多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扭曲、去投射,因此所拍摄出来的相,与实相方面是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你不知道,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取下来的相,与实相是有差距的,你所取到的相不是实相,是你脑海中虚妄的幻相,这是第一个意义。

  有关于主体、主观方面,你所取的相与实际的相是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是一个虚妄的相,是“自我”投射的一个相,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再者,以实际的实相方面来讲,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生灭变化,拍摄下这个相之后,下一分钟已经是变异了,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在空中飘动的云,这一分钟拍摄下来云的现象,下一分钟再拍摄,云的位置在移动,形状、质量都在变化。当你取了一个相之后,结果众生就停留在那个相上面,就已经固定不变了,但是实际的实相呢?却是刹那一直在生灭变化,结果你所捕捉的相是过去的一个相,跟实相已经是不同步了,已经有落差了,结果你所捕抓的相,还是一个幻相。

  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否定存在,不要认为“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一切都空无、都没有……”没有?你在墙壁这里撞撞看,看会不会痛啊?这一句话并没有否定实相的存在,没有否定现象界的存在,只是告诉大家:客观的现象是不断在生灭变化,你不可以固定取一个相,然后固定不变,这是与实相有落差的。其次提醒你的,就在取这个相的当下,你都有加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在染污、在扭曲,与实相是有相当大的落差,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当你了解之后,对很多相、人我是非的判断,就会以比较超然、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不会像以前那么主观、那么武断,你的判断就会越来越正确。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当我看到这个相,它是前一分钟、后一分钟,这些相都是不断在变化、变化、变化,哇!你就渐渐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就懂得什么叫作“如来”。如果你看到一朵云在那里飘、飘……,前一分钟、后一分钟,不断在质、量都一直变化,外相也在变化,哇!当你溶入当下一直去看、去看,看到后来,佛陀会在云端跟你微笑,就看到“如来 ”。我所讲的“佛陀”,不要又变成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不要都停留在头脑的理解力,又变成一个相在那里,不是这样!而是你要去理解,真正看懂这一朵云在跟你讲经说法,就会与佛陀所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相应,你就会会心微笑,看到佛陀的手指所跟我们指的这些真理实相,你的心就会跟佛陀相应,就好像看到“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如来”,刚才是一个代名词,现在我们把它变为一个形容,如果能够看到所有相都是不断在生灭变化,哇!就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且你的心在很宁静的情况之下,你有这一种定力、心灵很清净的品质,来观看这些万事万物,没有带著主观的意识,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去看到这些实相,叫作“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谓“诸相非相”,所有你看到的现象,包括一个人、一朵花、一棵树,或是一辆汽车……,都是一个相的存在,要去看到这些“相”是由“非相”所组合而成,“非相”就是“X是由非X所组合而成”,如果能够看到:喔!这一朵花是由不是花的因缘条件聚合组合而成,就能够看到所谓“缘起法”。【阿含经】一样提到“若见缘起,则见如来”,如果能够看到一个现象,就能够去看到:哇!它背后的缘起甚深,你会对法界赞叹,你会臣服法界,你的“我慢”会消失,会成为一个“真人 ”,意即这里所讲的“如来”。

  体证“三法印”,一定要先彻证“无常法印”,大家具有闻思基础,慢慢体会到整个法界都是一直在无常流动、生灭变化,就能够体证“无常法印”,体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叫做“诸相非相 ”。体悟了“无常法印”,还要体悟“缘起法”,有这两个法印基础,才能够彻证 “无我”、真正做到“无我”,当这三个法印具足,才能够真正体悟到,而且做到“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不是死板板的,生命是流动的,它是很活泼、很生动的,有的人认为要打坐、入深定,才叫作 “入涅槃”,这是错误的解读,是没有真正了解到“涅槃寂静”。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