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5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5)

  空海(惟傳法師)

  當你真正體悟到“涅槃”,也就是“入空”,你的戲論就滅,意即“入空戲論滅 ”,你不會跟衆生起見诤,不會跟衆生在诤辯,你的心是甯靜,意即是涅槃寂靜,當你無诤、內心也不會拉拉扯扯,沒有那些貪、嗔、癡,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真正要體悟到這一段經文,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而且進入實修實證。當你證悟到活生生的佛法,經典是幫你在印證你真正看到活生生的佛法,記得!是經典來印證你的體悟,不是用你的印證去證明經典,不是去削你的腳來套這雙鞋子,是這雙鞋子來適合你的腳,若是來到“無我”的世界,你所體悟、體證的,是“佛佛道同”。

  此次禅修第一天報到時,有一位學員過來問我:“師父啊!你有“慈悲”嗎?”讓我突然楞住了,奇怪!怎麼問我有沒有“慈悲”?于是問他:“做什麼?”他說:“我要泡羅漢果啊!”我說:“這樣有啦!我有“磁杯”啦!”原來他是要磁器的杯子,因爲本來是用不鏽鋼的杯子,是密封型的,因爲天氣很熱,怕說泡久了,還是熱度很高、不容易退,而塑膠杯子也不能耐高溫,于是要找一個“磁器”的杯子來沖泡羅漢果,但是他就當面直接問:“師父你有“慈悲”嗎?”因此我在當下的第一秒鍾,不知道怎麼回答,後來弄清他的 “慈悲”的意思,我才說:“有、有!我有磁杯!”昨天這一位可愛的學員,很正經、很認真,遇到我迎頭就問:“師父啊!你的“慈悲”放在哪裏?”糟糕!我不曉得“慈悲”放在哪裏?我不知道怎麼找慈悲給他?好了!然後我就跟他講:“好了!你不知道“慈悲”放在哪裏,你要耐心找啦!打開智慧眼,你就可以找到啦!”因爲在禅修的時候,也是來到很單純的心、很甯靜的心,沒想那麼多,就覺得說就直接問啊!他也不是開玩笑,也很正經的問,就是因爲他一本正經的問我,害我還要去找個“慈悲”給他。

  佛教界裏面認爲至高無上的【金剛經】,甚至有人認爲是經中之王,一般在講述【金剛經】都會變得很嚴肅,而且又是在禅修時期,怎麼講、講、講到中間,竟然有這麼多的笑話?!有人也許會認爲“這個人講經說法不正經,沒有正經八百啦!我們要的是大師相很莊嚴,然後一板一眼,這樣才更具有威嚴相、法師相……”如果這樣,請你再好好仔細體會“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須菩提也有一點懷疑,覺得講得這麼深奧,是超越語言名相,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難道以後會有人能夠了解、能夠相信嗎?佛陀就告訴須菩提:“莫作是說!”不要認爲以後沒有人會了解,不用擔心啦!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陀就告訴須菩提:當我佛陀大般涅槃五百年後,有持戒、修福者,因爲累積相當多的善根、福德、因緣,當他們聽聞到【金剛經】很高深的法理、義理之後,就能夠“生信心,以此爲實”很快就能夠體悟,很快就能夠相應,體會到裏面的奧妙、高深,能夠體會到的人“當知是人”。

  “不于”不只是“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佛陀就自信滿滿講說:你不用擔心!就算我佛陀滅度五百年後,一樣會有人可以理解【金剛經】的深義,這種人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樣的人以前不只在供養或是親近一位佛陀,他是二佛、叁佛、四佛……,已經種過很多的善根,而且“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一個形容說真正要聽懂【金剛經】深義,體會到裏面玄奧、奧妙的人,真是善根、福德、因緣要具足,心靈品質已經來到相當高的境界,他的智慧已經來到相當高的成熟度。爲什麼能夠具有相當高的成熟度呢?因爲他已經培植過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因此,今天大家有因緣聽聞【金剛經】,又能夠聽懂,你們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人,已經種植過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要小看自己,不要低估自己。

  本來只是一個形容,但是這樣的形容,有時候容易有點副作用,爲什麼你好幾世以前,跟隨過這麼多的佛陀、覺悟者,怎麼還沒有來到大徹大悟、解脫自在?還只是在培養善根、福德,還只是在修福?如果真正有魄力、有決心,親近真正有智慧者的覺悟者,很快就可以走上解脫道,來到解脫自在。而不是說經曆過了無量千萬佛,卻還沒有解脫自在,只是在修一些福報,變成好像過去世混得太凶了,沒有好好精進,遇到那些智慧者、解脫者,你還是在那裏“啊!我只是來護持啊!我只是來種種善根啊!來聽聽啊!做一些行善!做護法、護持,這樣就好!……”。護法、護持、行善是培養善根、福德、因緣,但不要只是停留在那個階段,所謂培植善根、福德、因緣,目的是爲了聽聞正法,來到解脫自在。經文這裏是一個形容,形容這樣的人是隨時隨地都在跟衆生廣結善緣,都是福慧雙修。

  像這樣的人“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真的也是這樣啦!如果你的智慧不夠高,要跟你講述解脫道,就像這一、二年來,我們也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學員一聽聞到,相應很快,于是從好遠的地方跑來聽課,當我們這些法寶逐漸在流通,很多人就是設法要請去聽聞,但是有的人就算得到這些法寶,或是就算他來上課,上沒幾節,也是一樣不相應就離開,有的人原先是相應,但是上到一段時間,因爲跟他的內心所期待的,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有的人還會起嗔、起煩惱,上到一半課程之後會起恐慌,因爲跟他原來的信仰、思想、觀念不一樣,他原來所緊緊要抓取的,竟然一直要把他動搖,一直在否定這些,于是就變成很恐慌,我們對于這些現象,都是隨順衆生的因緣。有人拿到我們的法寶之後,還是不知道珍惜,有人把法寶轉送給他,或是最初他請了這些法寶,後來聽聽覺得不相應,有極少部分的人,大概一百個人會遇到一個又寄回來,這些我們也都尊重。

  有的是好心的朋友,得了這些法之後送給他,結果他不相應,覺得這些對他來講,也是煩惱啊!然後又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對于這些情況都隨緣。這一次禅修在座學員,有人是專程從澳洲回國參加禅修,爲什麼他有這樣的動力?這八、九天的禅修,值得他花這麼多的錢,花這麼多的時間來投入,爲什麼呢?他本身是一位醫生,難道他閑著沒事嗎?他的工作很忙啊!爲什麼他設法克服工作上的障礙,又遠從南半球飛到北半球來?所以,我們所講的這些,也只能夠跟有緣人結緣。空海是把佛陀的精髓、佛法的精髓、佛陀的本懷,把空海所體悟到的,如實展現、呈現出來,跟大家分享,有緣的人就會很珍惜,而不珍惜的人,我們也隨緣,不去下論斷,因爲他還有更好的因緣、更多的因緣。

  包括【金剛經】,也是不隨便講述的,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聞思基礎,也只能聽聞一些名相、知見而已,無法聽到裏面真正的深義,整套課程安排方面,【金剛經】是放在後面再講述,當大家具有深厚的聞思基礎,又有前面幾次禅修基礎,慢慢看懂這些實相之後,聽聞【金剛經】,就會知道裏面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能夠發現:哇!裏面之深、之妙。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如果真正聽懂、體悟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諸相非相”就不會有那些“我相”了,因爲你會徹證、親證“無我”,包括這個人、這個我,也是刹那生滅變化,空海也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也是符合緣起甚深,不但是緣起,而且當下又一直在生滅變化。不只是空海,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當下都是一直在刹那生滅變化,只是你有沒有覺察到而已,否則就會抓住一個很實在的我,就是我相、我見、身見。如果能夠體會到這些真理實相,我相、我見……就會破除,我執、我慢就會消失。如果真正能夠體證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全部都會掃除掉。如果有“自我”,後面就會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來到“無我 ”的境界,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會隨著消失。

  當你在夢中,所謂“夢裏明明有六趣”,即有“衆生相”,當你醒後呢?“空空無大千 ”,來到“無衆生相”,都是實際的,不是抽象啊!【金剛經】都是講實相,空海也都是講實相,不是灌輸一些抽象概念、哲學名相,如果尚未親證,實相對你而言,還只是一個概念,有時候你是可以理解,認爲:“嗯!我理解到了,喔!原來是這樣”,但是這裏的經文說證到這樣的人,就不再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裏我是覺得要稍作保留,爲什麼呢?當你真正體悟到前段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相非相”,可謂有相當大的開悟,已經體悟非常深,但是何時才能真正做到“無我 ”?要真正做到才算,體悟與真正做到之間,還是會有落差,所謂“理可頓悟,事必漸修”。

  在禅修期間,在禅堂裏面聽聞空海講經說法之後,就認爲“哇!開悟啦!”體會到“無我、無人相、無衆生相 ……”好高興!但是,當禅修結束、回到滾滾紅塵,在遭逢曆緣對境之際,能不能繼續展現你的體悟、證量,穩定度是來到遍一切處,你能夠嗎?能夠經曆得起滾滾紅塵的洗滌嗎?當你真正做到,尤其是遭逢相當钜大的利害沖突之時,也能夠展現出無我、無私,經曆得起滾滾紅塵的洗滌,才是真正做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所以,不要以爲說“喔!我開悟了!我理解到了!什麼事情就一了百了、一悟百悟… …”不錯!是可以開悟,智慧方面是可以提升到很多,但是空海的界定是要來到真正做到,而且要經曆各種考驗,接受滾滾紅塵的洗滌,才是證明深入骨髓、真正做到。如果你的開悟只是在禅堂裏…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