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P10

  ..續本文上一頁疑(二十一)斷平等雲何度生疑(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叁)斷福果非關佛相疑(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3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鎞》

  ﹝5﹞「叁十二分」

  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乃是流傳最廣的分法,然而問題也最多,爲此,我們不得不專立一節,單獨論述。

  六、昭明太子之叁十二分

  對昭明太子之叁十二分科,僧俗二界,議論紛紛,出現絕然不同的評價。

  依批評之依據不同,批評者大致可分爲兩類。第一類占多數,他們說《金剛經》之譯本,自古即無分節,昭明太子之叁十二分,是破碎經意、畫蛇添足,其代表者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吳潤江):「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見,缤紛龐雜;複經梁昭明太子劃分爲叁十二分,更覺支離破碎,徒增畫蛇添足之感。」

  《金剛經持驗錄》(許添誠)「《金剛經》先後經過六次翻譯,譯筆雖各有不同,而皆不將經文分章分節。梁昭明太子不會經旨,竟將之分爲叁十二分,違背佛意之罪甚大。因此,持誦時,分章分節所增添文句,不應誦念,直讀經文即可。」

  略加思索,這類意見實無道理!假如因佛經是完璧而不允許「隔裂」的話,那麼任何科分都是狗尾續貂。怪不得他們敢大言不慚,口輕飄飄地一下子將自古至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全然否定。他們中之特迂腐者,則更是信口開河:

  「按此經,古本分作叁十二分,各標題目,最初作俑于梁昭明太子,現受苦報。」【43】《金剛直說》

  這「苦報」二字,不知從何說起!而更多的人,則取實用態度:

  「此經,分叁十二分,相傳自梁昭明太子,但天衣無縫,割裂爲繁,且如推窮四果,漸至如來政緊關,昔在然燈,何單承莊嚴佛土,又色見聲求四句,原與下文一氣潆洄,勢難以刀斷水。然而品節有序,讀者賴以記述,今予此著,止將各分標存細字于傍,可以不必雜于經文讀。」【44】《金剛經石注》

  批評之而又保留之,倒不失爲一聰明的方法。

  第二類批評者,則是認爲昭明叁十二分法,比起其他分法,有不足之處--

  「鈔雲:彌勒偈雲:『調伏彼事中,遠離取相心(遠離能取所取想心見故);及斷種種疑(種種疑者,即分二十七段疑也),亦防生成心。(謂尊者已問,佛即就遮破之爲現行疑;若尊者未問,佛即就遮,發揮斷疑之旨,早破尊者疑,使令不起,故雲亦防生成心耳!)』故世親依斯妙偈後文兩句之義,列于二十七段疑文,謂之金剛釋疑論,發揮本經略意之旨。其中還有微細斷疑之意,總該在內,俾令來學明如指掌,易通佛意。後之昭明太子,以將此經列成叁十二分,用古正今,實爲破碎斷疑文意。」【4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

  環肥燕瘦,各有所好,雖然其理由並不是很允分,但至少不令人反感。

  贊同者一般而言,都是站在幫助理解,易于流通的立場上:

  「昭明叁十二分,各標四字,亦如天親標二十七疑,但標大意,不循章句,故致後人淺觀,譏其割裂。然摘取四字,實得全經淺深要領,大非無見地者。……觀其取義精確,一字不苟,俱從全經理會淺深得來,絕非近人看東遺西,瞻前失後,深合叁世如來宗旨,與彌勒偈實相表裏。今人以其分段之疏,而並忽其標義之妙,妄謂昭明杜撰,真  之嚇鳳,蜩鸠之笑鵬也。予初讀之,亦頗覺無緒不足恃,及既卒業,而後知高辛之先我,空谷足音矣。乃特與彌勒偈並列簡端,以資參證,其余諸家,足資經文真面目者,采錄一二,總不欲徒誇奧博,以欺人耳目也。」

  「昭明,蕭梁太子,自幼聰穎,能通釋典。別傳謂是佛轉世所生,有征驗。持誦金剛至萬遍,以其文義深奧,纡衍難明,乃就問答語氣稍可斷處,分之爲叁十二段。每段舉其要目,作四字總綱標之。其分段雖未醇確,而標義扼要,非後人所及。」【48】《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

  「我們現在所用《金剛經》的本子是叁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這叁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這個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薩再來轉生的。他分這叁十二分的本子,還沒有什麼法師給他辯論說他分得不對。而且昭明太子分的叁十二分簡單明了,凡是念《金剛經》的人都歡喜用這叁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們現在也用這個本子。」【58】《金剛經講錄》

  也有少數人,語不驚人心不死,稱贊也稱贊得十分有學問--

  「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叁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金剛經叁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很好,每一節裏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爲什麼有佛講金剛經這件事。」

  「現在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叁十二品,現在已經講完第十六品,剛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兩,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這一半講完了,下面還有十六品,另起爐竈,這個分類是有一個道理的,不能不注意;這不像我們現在寫書,高興寫到那裏,拿個數字隨便來標一下就算了,這裏研究的,同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現在第十七品,回轉來,又是一個新的起頭。」

  說《昭明文選》必讀,說叁十二分法是下了功夫,都容易理解;但這叁十二分法與「易經數理的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的凡夫俗子如吾人者,就不敢隨便跟進了。

  看到這兒,讀者一定在等--長篇大論的引經據典之後,作者的結論。若是一定要表態的話,我是贊同派。任何一種科分,既是大德學者們化了心血的,又能流傳下來,那一定是有他的道理,都值得後人學習、體驗。

  然而,我對此問題作如此之多的引證,卻是另有目的的。不知讀者注意到沒有,無論是批評者還是稱贊者,他們有一共同點--他們都絕對相信,這叁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但是,我不信!

  若回頭再看一下上一節,明擺著的事實:唐代以前,沒人知道叁十二分法!

  昭明太子于梁大同叁年(537)英年早逝,距隋唐時代不滿百年;他是「菩薩天子」梁武帝蕭衍的愛子,鼎鼎大名《昭明文選》的主編;如果他真的對《金剛經》作叁十二分科判,隋唐時代的高僧如智顗、吉藏、窺基、宗密,怎麼可能不知道,或者視而不見!

  按《南史》卷53,「列傳第四十叁,梁武帝諸子」,第一個便是昭明太子蕭統,這是關于昭明太子最可靠的史料,其中說到昭明太子信佛和其著作部分如下:

  「帝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素信叁寶,遍覽衆經,乃于宮內別立慧義殿,專爲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叁谛法義。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義殿,鹹以爲至德所感。」

  「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爲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爲英華集二十卷,文選叁十卷。」

  沒有《金剛般若》,更不用說叁十二分了。或許有人會說,二十五史乃是史官所修,全都是正統儒家立場,當然不會對佛家的事情有熱情而加以記錄。那麼請看佛家的史乘--

  唐宋以還,與《金剛經》關系最密切的宗派,非禅宗莫屬,但是,在禅宗的「燈錄」中,無論是《景德傳燈錄》,還是《五燈會元》,都沒有昭明太子的記錄。

  成書于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的《佛祖統紀》,一方面,數百年的曆史傳說爲它提供了足夠的生動素材,另一方面,要成爲佛家之《史紀》的雄心壯志(這從全書的結構布局就能看出)--該書對中國佛教史上所有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是精華是糟粕,是法像莊嚴是怪力亂神,全部巨細無遺,照單全收。

  父親梁武帝蕭衍,《佛祖統紀》卷37,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四,整整一卷,凡武帝所做過的佛事,習過的佛經,見過的僧人,從親注《大品般若》到聽講《法華》,從親近志公到引見傅大士,從舍身同奉寺到餓死太極殿,甚至與菩提達摩對話、見道士陸修靜、直至郗王後因妒墮身爲蟒蛇……不論是有史爲證還是街談巷語,「統」統「紀」下,而且還全部標清年代,以志真實。

  那麼兒子昭明太子蕭統呢?僅在大同叁年條下,簡單的幾句:

  「昭明太子薨。太子天性好佛,于東宮別立慧義殿,爲法集之所,招延名僧立叁谛義,當世美之。」

  試問,如果昭明太子真的爲《金剛經》仍叁十二分科判,志磐(《佛祖統紀》作者)有可能不知道?不記下?不但如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斷:直到宋代,昭明太子科分《金剛經》的傳說尚未出現,或者說,《金剛經》叁十二分法尚未出現。

  就考據的立場看,我的考證才作了一半,接下去的一半更重要:是誰,何時提出《金剛經》叁十二分的呢?

  很遺憾,我回答不出。因爲沒有足夠材料可資,以得出「考證」;我能作的,僅是推測。

  就我個人所查,最早提及昭明太子作叁十二科分者,見于明宗泐、如卺所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

  「此經乃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分叁十二分者,相傳爲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今不取焉。」

  該注用了「相傳」二字,又指出「元(原)譯本無,又與本論(作者注:此指天親造、流支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科節不同」;而由此而後,幾乎所有的《金剛經》注本,不論稱贊或批評,都提及昭明太子作叁十二科分--宗泐、如卺爲活動于明洪武年間,所以,在沒有找到更新的材料之前,我的推論是:假托于昭明太子的叁十二分法,出現于元末明初。

  (補白:…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