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疑(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二十三)断福果非关佛相疑(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3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鎞》
﹝5﹞「三十二分」
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乃是流传最广的分法,然而问题也最多,为此,我们不得不专立一节,单独论述。
六、昭明太子之三十二分
对昭明太子之三十二分科,僧俗二界,议论纷纷,出现绝然不同的评价。
依批评之依据不同,批评者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占多数,他们说《金刚经》之译本,自古即无分节,昭明太子之三十二分,是破碎经意、画蛇添足,其代表者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见,缤纷庞杂;复经梁昭明太子划分为三十二分,更觉支离破碎,徒增画蛇添足之感。」
《金刚经持验录》(许添诚)「《金刚经》先后经过六次翻译,译笔虽各有不同,而皆不将经文分章分节。梁昭明太子不会经旨,竟将之分为三十二分,违背佛意之罪甚大。因此,持诵时,分章分节所增添文句,不应诵念,直读经文即可。」
略加思索,这类意见实无道理!假如因佛经是完璧而不允许「隔裂」的话,那么任何科分都是狗尾续貂。怪不得他们敢大言不惭,口轻飘飘地一下子将自古至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全然否定。他们中之特迂腐者,则更是信口开河:
「按此经,古本分作三十二分,各标题目,最初作俑于梁昭明太子,现受苦报。」【43】《金刚直说》
这「苦报」二字,不知从何说起!而更多的人,则取实用态度:
「此经,分三十二分,相传自梁昭明太子,但天衣无缝,割裂为繁,且如推穷四果,渐至如来政紧关,昔在然灯,何单承庄严佛土,又色见声求四句,原与下文一气潆洄,势难以刀断水。然而品节有序,读者赖以记述,今予此著,止将各分标存细字于傍,可以不必杂于经文读。」【44】《金刚经石注》
批评之而又保留之,倒不失为一聪明的方法。
第二类批评者,则是认为昭明三十二分法,比起其他分法,有不足之处--
「钞云:弥勒偈云:『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远离能取所取想心见故);及断种种疑(种种疑者,即分二十七段疑也),亦防生成心。(谓尊者已问,佛即就遮破之为现行疑;若尊者未问,佛即就遮,发挥断疑之旨,早破尊者疑,使令不起,故云亦防生成心耳!)』故世亲依斯妙偈后文两句之义,列于二十七段疑文,谓之金刚释疑论,发挥本经略意之旨。其中还有微细断疑之意,总该在内,俾令来学明如指掌,易通佛意。后之昭明太子,以将此经列成三十二分,用古正今,实为破碎断疑文意。」【4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
环肥燕瘦,各有所好,虽然其理由并不是很允分,但至少不令人反感。
赞同者一般而言,都是站在帮助理解,易于流通的立场上:
「昭明三十二分,各标四字,亦如天亲标二十七疑,但标大意,不循章句,故致后人浅观,讥其割裂。然摘取四字,实得全经浅深要领,大非无见地者。……观其取义精确,一字不苟,俱从全经理会浅深得来,绝非近人看东遗西,瞻前失后,深合三世如来宗旨,与弥勒偈实相表里。今人以其分段之疏,而并忽其标义之妙,妄谓昭明杜撰,真 之吓凤,蜩鸠之笑鹏也。予初读之,亦颇觉无绪不足恃,及既卒业,而后知高辛之先我,空谷足音矣。乃特与弥勒偈并列简端,以资参证,其余诸家,足资经文真面目者,采录一二,总不欲徒夸奥博,以欺人耳目也。」
「昭明,萧梁太子,自幼聪颖,能通释典。别传谓是佛转世所生,有征验。持诵金刚至万遍,以其文义深奥,纡衍难明,乃就问答语气稍可断处,分之为三十二段。每段举其要目,作四字总纲标之。其分段虽未醇确,而标义扼要,非后人所及。」【4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
「我们现在所用《金刚经》的本子是三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这个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萨再来转生的。他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还没有什么法师给他辩论说他分得不对。而且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分简单明了,凡是念《金刚经》的人都欢喜用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们现在也用这个本子。」【58】《金刚经讲录》
也有少数人,语不惊人心不死,称赞也称赞得十分有学问--
「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
「现在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品了,梁昭明太子下了功夫研究,把它分成三十二品,现在已经讲完第十六品,刚好是一半。一半就是半斤,半斤就是八两,二八就是十六了,一半一半。这一半讲完了,下面还有十六品,另起炉灶,这个分类是有一个道理的,不能不注意;这不像我们现在写书,高兴写到那里,拿个数字随便来标一下就算了,这里研究的,同易经数理的哲学,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第十七品,回转来,又是一个新的起头。」
说《昭明文选》必读,说三十二分法是下了功夫,都容易理解;但这三十二分法与「易经数理的哲学,有著密切的关系」,一般的凡夫俗子如吾人者,就不敢随便跟进了。
看到这儿,读者一定在等--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之后,作者的结论。若是一定要表态的话,我是赞同派。任何一种科分,既是大德学者们化了心血的,又能流传下来,那一定是有他的道理,都值得后人学习、体验。
然而,我对此问题作如此之多的引证,却是另有目的的。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无论是批评者还是称赞者,他们有一共同点--他们都绝对相信,这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但是,我不信!
若回头再看一下上一节,明摆著的事实:唐代以前,没人知道三十二分法!
昭明太子于梁大同三年(537)英年早逝,距隋唐时代不满百年;他是「菩萨天子」梁武帝萧衍的爱子,鼎鼎大名《昭明文选》的主编;如果他真的对《金刚经》作三十二分科判,隋唐时代的高僧如智顗、吉藏、窥基、宗密,怎么可能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
按《南史》卷53,「列传第四十三,梁武帝诸子」,第一个便是昭明太子萧统,这是关于昭明太子最可靠的史料,其中说到昭明太子信佛和其著作部分如下:
「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自立三谛法义。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
「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英华集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没有《金刚般若》,更不用说三十二分了。或许有人会说,二十五史乃是史官所修,全都是正统儒家立场,当然不会对佛家的事情有热情而加以记录。那么请看佛家的史乘--
唐宋以还,与《金刚经》关系最密切的宗派,非禅宗莫属,但是,在禅宗的「灯录」中,无论是《景德传灯录》,还是《五灯会元》,都没有昭明太子的记录。
成书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的《佛祖统纪》,一方面,数百年的历史传说为它提供了足够的生动素材,另一方面,要成为佛家之《史纪》的雄心壮志(这从全书的结构布局就能看出)--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所有的故事,不管是真是假,是精华是糟粕,是法像庄严是怪力乱神,全部巨细无遗,照单全收。
父亲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37,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整整一卷,凡武帝所做过的佛事,习过的佛经,见过的僧人,从亲注《大品般若》到听讲《法华》,从亲近志公到引见傅大士,从舍身同奉寺到饿死太极殿,甚至与菩提达摩对话、见道士陆修静、直至郗王后因妒堕身为蟒蛇……不论是有史为证还是街谈巷语,「统」统「纪」下,而且还全部标清年代,以志真实。
那么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呢?仅在大同三年条下,简单的几句:
「昭明太子薨。太子天性好佛,于东宫别立慧义殿,为法集之所,招延名僧立三谛义,当世美之。」
试问,如果昭明太子真的为《金刚经》仍三十二分科判,志磐(《佛祖统纪》作者)有可能不知道?不记下?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直到宋代,昭明太子科分《金刚经》的传说尚未出现,或者说,《金刚经》三十二分法尚未出现。
就考据的立场看,我的考证才作了一半,接下去的一半更重要:是谁,何时提出《金刚经》三十二分的呢?
很遗憾,我回答不出。因为没有足够材料可资,以得出「考证」;我能作的,仅是推测。
就我个人所查,最早提及昭明太子作三十二科分者,见于明宗泐、如卺所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今不取焉。」
该注用了「相传」二字,又指出「元(原)译本无,又与本论(作者注:此指天亲造、流支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科节不同」;而由此而后,几乎所有的《金刚经》注本,不论称赞或批评,都提及昭明太子作三十二科分--宗泐、如卺为活动于明洪武年间,所以,在没有找到更新的材料之前,我的推论是:假托于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出现于元末明初。
(补白:…
《64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顾伟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