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2▪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衆生沒有甯靜下來,去體會、去解析,生命是充滿著抱怨,怨東怨西,你就活在苦海的世界裏面。

  如果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慢慢去體會,就會知恩、感恩、報恩,當我能夠喝到水、止口渴,我就對法界感恩,能夠在這裏禅修,一下座就可以吃飯、吃菜,我們對種種的善因、善緣,這些護持的菩薩,就是心懷感恩。真正有感恩的心,生命就會脫胎換骨,身心也會漸漸柔軟,會越來越安祥、越快樂;真正有感恩的心,周遭的因緣都會不斷往善的因緣方面發展。如果你是抱怨的心,周遭的因緣都會漸漸往壞的方面發展。

  學員問:觀呼吸是要全身放輕松,跑掉了就拉回來、不要抱怨,這種觀察力對我們初學者來講,是不是有時候要放松、輕松?因爲在不觀的時候,會覺得比較舒服,而觀的時候好像有一件事情在做,這樣是不是?

  法師答:

  一、如果不觀,我們的心就是很散亂,然後跑東跑西,現在要你回來觀察,當然是一個習慣性養成的問題,由于我們平常散亂慣了,如果這樣很舒服、能夠讓你見法,也很好啊!沒關系!你繼續散亂啊!問題是當我們的心在散亂,就是處在“無明”的世界,對很多事情不清楚、不了解,結果我們很多背道而馳,苦果就在後面跟著産生,因此,你要出離苦海,不得已就要透過一些方便法,透過有爲、有修的過程,這些你都要經曆過,如果不接受有爲、有修的過程,就無法來到“無爲”的世界,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二、我們的心一樣有它的習性,把原來心猿意馬、飄東飄西的壞習慣,漸漸變成爲好習慣的過程,就是要透過有爲法,讓我們的心慢慢能夠適應,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馬,現在要把它拉回來,在過程中它會拉扯,有拉扯就會有苦、會有用力,這是很正常!只要你有耐心、有毅力,你要修行、要成佛,要有魄力、要有決心啊!佛道無上誓願成!不能夠太放縱自己,否則還是在苦海裏面浮沈,因此我們要不斷的自我挑戰、自我期許、自我挑戰。

  叁、當經曆過這樣一個有爲法的過程,你的心就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它就會漸漸的乖巧下來,慢慢的穩定下來。當你的心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能夠處處見法,這時候就把“無明行”變成“明行”,從貪、嗔、癡、無明的心,慢慢變成爲 “明心”,就能夠見法、就能夠見性、就能夠開悟。所以,修行的過程是有甘有苦,你們的心路曆程,我都經曆過,我也可以了解,但是這個過程要去面對、要去接受、要自我期許。

  學員問:所謂“尋、伺、喜、樂、一心”,打坐時,是不是也要進入“尋、伺、喜、樂、一心”的情況?

  法師答:

  一、 “尋”就是找尋,在修行的過程,都是不斷的尋尋覓覓、在找尋。很多的方法,佛陀都已經幫我們尋找過了,中國有所謂“ 神農嘗百草”,像我本身是中醫師,這些祖先用生命去品嘗各種藥草,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沒有毒的?哪些有什麼藥效?他們用生命去尋找、去嘗試過,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是好?哪些是要避開?佛陀也是一樣用生命去找尋,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方法是很妥當的方法?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尋找,可以舍下很多的方便法,所謂“正直舍方便”。

  二、現在的範圍又縮小到呼吸上面的尋,就尋找點、線、面方面,或是尋找怎麼去調整,在變換的過程,它就是尋找,當你尋找到一個不錯的方式之後,就安止在此方法上面,然後繼續在上面用功,叫作“伺”。只要“尋、伺”繼續做,又懂得放松的要領,後面的 “喜覺支”就會産生,一般打坐不容易産生“喜覺支”,就是因爲你一直在練工夫,或是不得法,最重要是沒掌握到放松的要領,“喜覺支”是由“伺”而産生。

  學員問:當我們在觀呼吸時,是要安住在一點?還是一線?還是體?或者說叁種都可以自由的變化?

  法師答:

  一、如果還停留在“點”與“線”之時,“喜覺支”不容易産生,因爲此時你的心還在用力、努力的過程,當來到“面”之時,你的心才比較容易放松,放松,此時“喜覺支”比較容易産生。當 “喜覺支”産生之時,就要講述到“受念住”,有兩種練習方式,一是繼續觀察你的呼吸,讓“ 喜覺支”自然生、自然滅,另一種方式就是當你進入“喜覺支”裏面觀察,去體會什麼叫做“喜覺支 ”,身體裏面的波動、變化是如何?去觀察、去體悟,體會當下都是不斷在生生滅滅、不斷在變化,這裏面就有“受覺支 ”,意即“受念處”與“法念處”。當在觀呼吸時,覺得好像要用力,就是在尋、伺的過程,記得!“喜覺支”是你的心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必再用力在拉扯,“喜覺支”才會産生。如果你的心還很容易跑掉,還會覺得很累、很疲倦,還要再用力拉扯,當然這些都是一個過程,都是要經曆過的,只要你還在尋、伺的過程,“喜覺支”就不容易産生,但是這就是壞習慣,我們要把它矯正成爲好習慣,因爲總是要有過渡時期,要給自己時間。

  二、所以,我不會逼你趕快産生“喜覺支”,如果期待趕快産生“喜覺支”,就會有所求,當你越希望入定,就越沒辦法進入“定”;當你越有所求,你的心就會繃緊,就沒辦法産生“喜覺支”。因此,精進用功只要掌握住方法,好好用功一門深入之後,尋、伺穩固安定,懂得放松的要領,“喜覺支”就會出來了。如果欠缺前面點、線的基礎,你的心很容易跑掉,因此前面的基礎還是要具有。

  叁、所謂“喜覺支”,就像是當你很高興的時候,最初會哈哈大笑,但是哈哈大笑總不會持續幾個小時吧?!前面很高興、哈哈大笑,但是後來還是會眉開眼笑,內心還是會很愉快,還是會微笑、有笑容,這就是一個比喻,就是進入“樂覺支”,因此“喜覺支 ”是頻率比較高、比較強、比較大。比如我現在敲這個磬,一開始敲下去聲音滿大聲,在很大聲的階段,假設整個過程是一分鍾,前面十秒鍾就像 “喜覺支”,後面這些會余音繞梁,叫做“樂覺支”,因此“樂覺支”就是跟在 “喜覺支”後面,“樂”是更安祥、更柔和。前面敲下去的大聲劑量高、頻率高的,是“喜覺支 ”,後面慢慢余音繞梁的,就是“樂覺支”。

  學員問:在行、住、坐、臥之時,在觀察之中,要不要把呼吸也觀察進去?

  法師答:如果在動態時,有兩個著眼點,一是繼續把主要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然後身體只是走,主力不是放在身體上面,但是你知道自己在走路,不會撞到牆壁,因爲還是稍微有在看、稍微有注意,這是一個方法,可以繼續把你的主力放在呼吸上面,把七八分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兩分放在身體上面,這樣就好。另一種方式就是不去注意呼吸,而清楚覺察當下的移動、動作,意即“身念住”都可以應用,這兩個方式我們要掌握到重點,最主要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清楚明覺活在當下。當你放在呼吸,呼吸也是當下正在進行,你的身體動作,也是當下正在進行,兩者都可以。因爲有時候你需要甯靜,有時候你需要動,這些都可以去練習、可以去應用。

  學員問:在我們觀動作時,吃飯的時候要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要專心睡覺,是不是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動作上?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觀吃飯,睡覺的時候-觀睡覺?另外我們在吃飯或睡覺時,是不是也可以把知覺打開?對所有大自然、外界空間都保持一種知覺?因爲在我昨天睡覺之時,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好像比以前睡的時候,感覺更敏銳一些,半夜有人上廁所、起床,這些我都能夠覺知到,這樣睡覺的時候,是不是就專心睡覺?別人的動作就是聽而不聞,不要去覺知它?

  法師答:這樣的睡覺就沒慈悲。

  學員問:是不是做什麼事情,就專心做那件事?也是活在當下,還是同時保持覺察,也覺知這周遭的一切?

  老師答:別人半夜起來尿尿,你沒有覺知,不去觀察他,就是不關心他們,就是不慈悲啊!好啦!開玩笑的啦!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睡覺,不要雞婆啦!

  學員問:因爲這是我昨天發生的一個現象,它是自然發生的,我不是刻意要去把視覺打開,刻意注意到別人起床,可是我就是知道,覺得很有意思,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因此我才問這個問題,這是滿新鮮的經驗。

  法師答:好啦!沒關系!樣樣都可以去體悟、經驗一下。

  學員問:在禅修的道理方法上,是不是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就專心睡覺,工作的時候就專心工作,洗衣服的時候就專心洗衣服……?

  法師答:對!當然這是輕松的小插曲,一開始我們還是一樣,都把覺察力放在我們的內身、內受、內心、內法,把察覺力放在我們本身的身心上面,心才不會散亂,就像弓箭要射出去,一定要向後退,將來你的覺察力要普遍廣泛,而又保持清醒明覺,必須能夠退回到比較小的距離,好好在這裏,把這個“點 ”好好弄好了,你的內身能夠清楚覺察,就能夠“將身比身”的觀察外身。如果你本身不明,沒辦法清楚了解衆生,因此一樣都把這個心,先回來看我們自己、觀察我們自己。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睡覺。

  學員問:老師您昨天講說要觀呼吸,我一回去躺在床上就繼續觀呼吸,結果睡覺的時候都半醒半睡。

  法師答:你在睡覺的時候,還是很努力的在觀呼吸,有在用力,沒有掌握到放松、放松,觀呼吸會幫助你進入熟睡。好!今天互動就到此,不錯!大家也都不錯、滿用功的,很多方面幫大家破疑解惑,希望有助于你的修行,能夠越得心應用、進入情況,好!現在就下座,一樣繼續保持禁語,跟大家講述的修行方法,大家要繼續用功,靜態、動態、禅堂內、禅堂外,都要繼續用功,好好把握難得的因緣,大家的身心能夠不斷淨化,心靈品質就會不斷的提升,明天開始講解【金剛經】,大家的震撼力、體悟力就會越加深。

  

  

《金剛經深義(禅修版) 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